校园贷狂欢之后的冷思考

如果2015年见证了校园金融的爆发式增长黄金阶段,那么2016年则迎来了整个行业的“大败局”。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由于政策压力、个别“跳楼”及“裸条”等事件接连爆出等原因,“校园贷”从之前被一致热捧的互联网金融新贵,一夜之间变成人人“谈虎色变”的烫手山芋。今年下半年,多家校园分期平台动作各异,有的宣布退出或收紧校园市场,也有极少家持续深耕。

4月,分期乐宣布其分期消费服务向白领人群开放。

8月,优分期宣布进军非校园消费金融业务。

9月5日,趣分期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

9月13日,爱学贷推出“毕业金”项目将用户延伸至后大学生市场。

9月27日,名校贷宣布进军白领市场,表示会逐步降低校园内群体的比例。

10月17日,分期乐宣布升级为乐信集团,打造互联网消费金融生态。

10月19日,爱学贷宣布捐资200万与浙江传媒学院共建创业学院与大学生创客空间。

10月20日,爱学贷母公司获全国网络小贷牌照,进一步拓展场景。

诚然,曾经在2014、2015年如火如荼的校园分期只是“校园贷”的一个代表,也是被“妖魔化”的重灾区。跳楼、裸条都是2016诱发“校园贷”舆论洪荒之力的大杀器。一夜之间的“妖魔化”似乎让“校园贷”无辜地重蹈了E签宝等P2P的覆辙,催化了行业性的转型。然而,“校园贷”真的是这个链条中最值得被谴责的部分吗?

下面,笔者带你一起回顾校园贷的前世今生。

2014,在需求的缺口上崛起

校园学生能否使用信用消费?在我国,大学生多数年满16周岁,从法律上已是完全负民事及刑事责任的年纪,已然拥有且应该拥有对应责任能力。西方的大学生年满18岁,被认为有经济独立能力,可以去打工赚钱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在我国,如果年满18岁直接参加工作也被视为是成年人。但只要没出校门,无论本科还是博士,在大众眼里,他们依然是孩子,理所当然地被认为很脆弱。在这种逻辑下,这个群体出现的任何事故,都可以怪别人。和这个逻辑相背离的是,大学已经很开放,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学生已经有不少于大人的需求和想法,从大学生成为双十一等电商狂欢的消费重地可以管窥一二。

一个供给背景是,在2009年, 银监会已经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金融机构应该综合学生过往的信用记录(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信用记录)、收入情况(少数学生有稳定的奖学金和兼职收入)、家庭支持力度等给出是否发放信用卡、授信额度有多高的判断。这也是目前大学生很难获得信用卡和信用贷款的根本原因。

商业通常诞生在最接近需求的地方。这些需求给了商业和资本进驻的理由。校园贷成了消费金融中上升最快的一员。毕竟,未被市场满足的需求总有意料之外的力量。

2014年,校园分期崛地而起,他们先从iPhone等大学生钟爱且有点“买不起”的商品切入,结合电商、地推和分期付款的优势,短平快地迅速在全国大学蔓延。先是分期乐,然后是趣分期,后来又有爱学贷急冲直上,三家平台在2014年内分别宣布已完成全国布局,且单月销售额突破一亿。

“校园贷”的本意用高大上的表述是通过资本的流动来解决大学生在自我提升和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通俗地讲就是给有消费需求的学生适度有偿地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不管如何表述,从它的市场性与时代性上讲,其实并未带有原罪。从某种角度上看,学生获得信用消费金融服务的权利,也应属“普惠金融”的本质。

2015,在爆发中大浪淘沙

2015年,是校园分期平台“野蛮生长”的一年,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等成功的神话被以雷同的模式不断复制,一时间涌现出成百上千的校园分期平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众人眼中的“分期购物”并非一个简单的电商+地推模式而已,看似的低门槛,背后需要巨大的资金体量支撑和风控系统的保障。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势头一定程度上已经容不下小打小闹慢条斯理地精耕细作, 尤其是在高校市场如此清晰的细分领域。

而资本也自会眷顾有一定实力的团队和项目,因此,在2015年校园分期市场短暂的“狂欢”背后,也正经历着一场残酷的大浪淘沙。只不过,与当年的“百团大战”相比,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这场决战来的更加悄无声息和速战速决。而到2015年末,胜负已有定数,准确地说,已经形成了分期乐、趣分期、爱学贷“准寡头”竞争的局面。

2015年1月,爱学贷完成4000万元的A轮融资。

2015年3月,分期乐获京东集团战略投资。

2015年4月,趣分期宣布完成昆仑万维(300418,股吧)领投的1亿元D轮融资。

2015年8月,趣分期表示获得蚂蚁金服领投的约2亿美元E轮投资。

2015年9月,爱学贷完成中银系领投的3亿元B轮融资,并获得中国银行(601988,股吧)50亿元授信。

……

无论是行业鼻祖分期乐,还是后发优势的爱学贷,资本的注入让强者更加如虎添翼,少数稳健发展的平台在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产品运营、风控体系等方面都逐渐搭建起坚实的行业壁垒,一方面进入下一轮的较量,另一方面开始引领和规范市场。

2016,在乱象丛生中迎来监管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在哪个社群里,都会有赌棍、瘾君子和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这和他是不是大学生没有关系。无论是传统银行或是互联网金融巨头蚂蚁、京东,面对信用风险都防不胜防。而羽翼未丰的分期平台,一是在信用数据积累及风控实力上还不能与传统金融机构抗衡,另外,将用户锁定被社会过度保护的大学生群体,也注定了“校园贷”更易蒙受道德微词。而洪水般的报道中把那些无力还款的大学生描述成不懂风险控制,在不断的借新偿旧下,债台高筑,而他们的借钱用途也都描述成是赌球、游戏厅以及不必要的高额奢侈消费。

曾经轰动的跳楼学生小郑,在迷上赌球后,通过自己班长身份,利用26个同学向不同平台累计借款60余万。他的父亲却说,“我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弱势群体中的所有个体“一刀切”地打上“被害者”的标签,不自觉的把矛头指向商业机构。被忽略的事实却是,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商业的行为更多侧重依法合规以及契约精神。

被标签化的主要用户群体,是“校园贷”的原罪之一。而扮成“校园贷”的高利贷等“李鬼”们则是校园贷被妖魔化的实际主体。

曾经风口上的蓝海市场,会源源不断地出现短期牟利的浑水摸鱼者,个别乔装成“校园贷”平台的实质可能是高利贷,甚至诈骗团伙。如有用户爆料,能做“裸条”的一般是私人贷款公司,借钱者通常有逾期记录,在正规校园贷平台一定是借不到钱的。这些公司中,不少是“正经”的高利贷,这也是他们能把裸照当作抵押的原因。

一般来说,风控环节和催收方式是区分“李逵”与“李鬼”的主要维度。据跳楼的郑同学的系主任反馈,他在处理被郑同学所骗其他学生的余款问题时发现,真实情况并不是学生们反馈的,本人并不知情,在走访了多家企业后,对大的校园贷平台有很大改观,如素以风控甚严著称的爱学贷,是唯一一家登陆后台系统向其展示郑同学半年内五次申请被拒的记录,同时了解到获得贷款的同学有本人持证照片、电话确认录音、视频活体检测等记录。

然而,风控薄弱也正是“李鬼”们用来向小郑这样信用不良用户“投怀送抱”的契机所在。另外,正规平台有严格的额度限制,而“李鬼”们则会毫无底线地向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放出动辄几万的贷款,其后台便是无节操的暴力催收手段。更低的门槛,以及更粗暴的催收方式让李鬼们成了“校园贷”被妖魔化的催化剂。

一般学生的借款路径是银行-校园贷-高利贷,高利贷平台更容易借款给有逾期记录的学生。小郑也曾经办过多张信用卡,信用卡亦无法解决的多平台借贷的问题在校园场景下也被放大。

这都导致校园市场的蓝海属性在逐步降低,风险也相应增大。这也迫使校园贷“正规军”们已经开始脱离这个标签。实际上,校园市场的需求“蛋糕”仍然存在,只是在不同的政策和引导下,最终流向的方向不同。阳光或者黑暗,总有一处归途。

“校园贷”归途何处?拥抱监管另寻出路

“校园贷”平台纷纷转型,是否意味着“校园贷”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地了呢?面对转型潮,分期乐创始人肖文杰、爱学贷创始人钱志龙均表示了对校园市场的信心,据了解,两巨头都并未有退出校园市场的计划。

今年年初,国务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以及银监会《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新规公布,一定程度上波及“校园贷”。在教育部、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地提出了“对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等行为要“依法处置”,这意味着国家有意通过规范措施划定底线,同时依旧给“校园贷”预留了政策空间。规范的建立,必然伴随着对违规平台和违规部分的肃清和对行业的正向引导,巨大的挑战中必然蕴含巨大的机遇,笔者认为,“校园贷”依旧大有作为。

合规化发展是校园贷平台的立足之本。某些平台曾长时间野蛮生长,通过烧钱的“价格战”抢占市场,却没有构建一套稳定的风险防控体系,暴力催收和坏账并存。在这个“资本寒冬”中,练好内功,才能挺过寒冬。而一些内功扎实的平台则应该更多地完善自身并且引领行业,正向影响市场环境和规则制定,在创新中求发展。

目前,分期乐、爱学贷、优分期等平台在完善自身风控体系的同时,牵头成立了大学生信用联盟,通过信息共享等方式倡导行业良性发展。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少数的恶性事件不能否定大学生本身是非常优质的金融用户。况且,学生贷款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有奢侈消费,美术专业、工业设计、软件工程等多个专业都要求有配套的高价学习用具,学车、学外语、创业等都会产生贷款需求。尤其是在教育培训方面,如能充分发挥“校园贷”的作用,则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减轻学生的压力和家庭负担,培养学生的独立和信用意识。

据悉,分期乐、爱学贷等平台都提供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兼职平台,可以让学生靠自己的努力独立,为自己的未来买单。所以,一竿子打死“校园贷”,不如正向引导其发挥和激发校园市场的价值所在。

从长远看,大学生是社会信用暂时“抛弃”的群体,并不意味着是信用不好的群体。对“校园贷”平台而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信用档案记录来控制风险,通过信用风险模型,对学生可能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是对信用本意的回归,也是对社会信用的补充。先通过消信用消费培育学生的信用意识,积累信用记录,为未来的金融服务打下基础,这是非常具有长远眼光的。因此很多银行会青睐于与正规平台合作,共同培育大学生信用市场。

成熟的投资者、消费者与良性的金融体系总是相辅相成的,“校园贷”作为大学生接触信用消费的第一课,不能忽视。当下,健康的校园金融生态应该是:违约大学生自己承担信用责任;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自担亏损;金融监管部门做好管理规范,教育部门要联合企业一起做好金融和风险教育。

“校园贷”固有其风险,但它不能被一竿子打死。相信通过拥抱监管和创新升级,通过稳健经营、风控技术的不断完善,校园贷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学生提供提升自我而非仅仅满足物欲的机会,真正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就业、投身创业创新添柴加薪。

2016年最后一场行业盛会,第二届创新奖评选再度来袭,12月23日,北京亮马桥四季酒店,见证新资本、新产业、新技术、新理念带来全新变革。科技赋能产业,见证下一个商业风口!

注:文章中所涉投融资额度来源于企业或相关机构或公开资料,亿欧已经尽量核实,不对融资额度做品牌背书;欢迎各方监督核实,如融资额度不实,欢迎向亿欧举报。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6-11-25
校园贷狂欢之后的冷思考
校园贷狂欢之后的冷思考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