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声明的是,下面的内容是基于听课之后的个人体会,纯属个人浅见,不代表任何他人立场。
误读一:《暂行办法》过于严厉,不让P2P活了
现在网上的有些说法,为了引起关注,把观点说的很绝对,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国家出台监管办法,用意在于引导行业规范发展,让良币驱逐劣币,绝不是要打压、甚至让网贷行业慢慢消失。
其实除了限额规定之外,其他的很多条款,最终出台时的规定,都比原来征求意见稿和前期讨论的草案,要宽松的多。
“实际上这次的办法并不严格,应当说是 相对宽松的监管思路和条款”,笔者朋友转述说。
当前业界有危机感、甚至恐慌,还是因为担忧有三道隐形的门槛:
-金融办备案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B21类)
-银行存管
从笔者在深圳和杭州两地金融办了解的信息,目前备案都没有开放,都在等监管层出台具体的备案细则。备案不开放,后面几个工作也开展不了,“坐以待毙”。
按照前面所述的相对宽松的监管思路,一旦开放备案,地方金融办并不会以此来卡平台脖子,只要平台规范经营,没有理由不能备案。
一旦备案,那么申请《电信业务分类目录(2015)》里B21类--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也就水到渠成,只要按照条件完成安全评估等工作,符合条件,同样通管局也没理由卡平台脖子。
此外,从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推进来看,监管部门并没有采取骤风暴雨式的清理,非常谨慎,目的还是保护合法、打击非法,将行业毒瘤清除出去。
例如,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市印发实施《广州市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后,已对10429家机构进行了摸底排查,将25家机构列为重点关注机构,目前已对714家机构进行了现场核查。”
现场核查714家,也就是对25家进行重点关注,可以监管部门是尽量缩小打击面,只对确实有严重违法问题的平台进行处理,没有扩大化。
这同样体现了相对宽松监管的思路。
如果不让P2P活了,纳入重点关注的名单,可就不只这么点了......
误读二:“融资限额”的规定不合理
限额是当前争议最大的。
限额规定的出发点:
一是要防范大额融资的风险;
二是与P2P的普惠金融定位相适应;
三是要让P2P与银行、小贷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
四是与上位法以及我国的整个法律体系的衔接。
这些其实有不同的文章进行过解读。但本次了解到的一点信息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暂行”是有深意的,也是后面才加上的。
这表明监管层也认识到,《暂行办法》中的各项条款,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
法规、规章、规定,肯定要实事求是,体现大多数人的诉求。反之,如果一个规定,是脱离实际的,80%的人都做不到,那这样的规定也实行不了,也不具有权威。
误读三:“资金存管”太难,P2P要死在这上头目前真正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不足100家。相对于正常运营的1800多家平台,这个比例确实很低。
怎么看银行在存管业务上的消极表现?
1、银行存管这么难,与监管细则没有出台,有很大关系。银行存管的指引不正式出台,银行就不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责任,不知道何种存管方案是合规的?
2、很多银行不愿意开展存管,实际上一个特定时期的过渡现象,不是常态,以后肯定会有很多银行做这块业务,也不会故意设置那么多的门槛,拦住大部分的平台。
从当前银行存管的开展趋势来看,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11.7日,汇付天下正式宣布,与徽商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在资金存管、账户合作、支付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
说白了,就是要联合来推进网贷平台的银行存管。
汇付天下只承担支付结算、通道运营的角色,银行来搭建存管体系,唱主角,这种方案,也是符合《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的。
除了汇付天下,还有很多第三方支付都在推进与银行的合作,这将大大降低网贷平台接入存管的难度。此外,很多其他银行也在加快推进银行存管业务,包括厦门银行、江西银行、华兴银行等银行,都陆续签约了很多平台。所以,银行存管难,只是个现象,终究会过去。-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