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钱一直在银行,无非是哪个账户而已
大蚊子从2013年初接触P圈,当时并不存在P2P银行存管的概念。2013年之前,P2P运营中普遍是以平台负责人的自然人账户做投资人和借款人资金划拨的通道。那时候,跟P圈的老板扯淡,很郁闷,人家都是一边拨弄着手机,一边跟你有一句没一句搭着,倒不是不尊重你,而是因为他实在太忙,不断在自己的账户里把钱倒来倒去,每年估计得换上好几次手机确保不会卡机。现在想来,好在当时的平台屈指可数,要是换到现在几千家的量,保不准一半以上的平台老板见财起意,直接卷款跑路了。
在2013年之后,以汇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开始切入P2P存管业务。当时由于银行对于P2P的法律身份存疑,几乎不存在P2P银行企业法人账户,资金存放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大蚊子清晰记得,当时经常会冒出家平台跟第三方支付谈好合作就立即公告天下客户的钱已经放在银行了,我们没法动了。实际上,先前的钱也一直在银行,只不过现在由平台法人账户挪到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账户。备付金账户的尴尬之处在于银行没法监控资金流向,钱放在第三方支付账户下设的虚拟账户,只有第三方支付公司才能能够监控这笔钱,如果平台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勾结在一起,钱很容易挪用。考虑到第三方支付市场的鱼龙混杂,钱依然不安全。当时其实也有一些银行真正介入了平台资金存管,但大多是分支行的私单,不敢让总行知道,偷偷摸摸在做。
直到2015年7月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银行才开始真正介入P2P存管业务领域。而在2015年12月底银监会等三部委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P2P机构银行存管不容商量。当时P2P银行存管一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银行强存管和银行联合存管。银行强存管是指银行独自开展P2P银行存管,不经由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与P2P平台对接,由银行为P2P平台提供银行账户与虚拟帐户体系。汇付天下联合恒丰银行、易宝支付旗下的懒猫金服联合中信银行等都曾计划在P2P存管领域大干一番,由银行提供平台的实体账户,虚拟帐户则由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
联合存管一度在2016年上半年风云突起,但很快夭折。网传的银监会征求各大银行的《商业银行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一定程度上宣判了联合存管的死刑,银监会认可的银行存管只是银行强存管。此后,部分第三方支付彻底退出P2P存管市场,部分则开始致力于转型为银行提供存管信息传输、数据分析服务。
客观来说,第三方支付在2013年下半年P2P创业引爆时切入存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行业创业者卷款跑路的成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这个成本还不够高。银行切入存管业务,大大加大了平台卷款跑路的成本,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平台的合规成本。当然平台也可以通过转型商业模式完全规避这些合规成本,有兴趣可以读读鄙人月底新书《P2P向死而生:科技投行赢得大未来》,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银行强存管的尴尬,为何银行不愿意拿P2P的活期存款
现在银行的吸收低息存款的压力挺大的,理论上P2P存管带来的活期存款谁都喜欢,但为什么一方面监管机构屡屡发话让银行切入P2P存管,另一方面银行切入这一领域的积极性一直不强呢?
P圈的规模体量现在也就不到万亿余额,相比较百万亿的银行体量而言,始终是毛毛雨,而大量平台法律身份不明确,政策性风险相比较开展存管带来的潜在收益而言更为突出。按照《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规定,P2P监管已经明确归属银监会和地方金融办,但按照《暂行办法》对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的定义,目前实际经营的大量线上理财平台很难被覆盖,部分平台甚至出于合规成本过高的原因会主动淡化P2P的身份,可以说大部分平台可能仍将游离在监管之外。这种法律身份的模糊意味着大量平台仍可能与非法集资等问题纠缠,揽了这类平台存管活的银行可能也要经常和公安经侦人员打交道,换谁也是提心吊胆。而且一旦平台出事,银行也难免受到投资人的围攻。先前有银行的跟大蚊子吐槽,通过自家银行卡充值到平台了,平台跑路后,投资人也来银行门口闹事,理由是钱是从你家卡里划出去的。中国的事情,很多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尤其是涉及到百千万号人的时候。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国有四大行的某家接入了某家P2P的存管,这家平台的官网上,可能是该行的LOGO比自己家平台的LOGO还大;这样,出了事后,投资人一定不会忘记该行的背书作用。在国有金融机构承担部分社会维稳职能的现实约束下,压力可想而知。银行是赚了千分之几的存管费,多拓展了点活期存款渠道,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必然惹得一身骚。对于上市的大行而言,一年赚个几百万的存管费,出个负面舆情可能就造成市值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损失,得不偿失。
声誉风险传递的不可避免意味着银行对接入P2P平台的资质要求必须高,目前银行主要考察P2P平台的股东背景与实缴注册资本,同时会参考平台的高管团队背景、业务模式、技术团队实力与风控模式等。说白了,最重要的就是股东背景要硬,平台实力要强,具体操刀的人要靠谱。例如采取强存管模式的某股份制银行要求与此开展存管合作的P2P平台实缴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而另一家银行更是一度要求实缴注册资金1个亿。除此之外,一些银行还要求平台在银行账户存入一定金额的保证金。之所以有较高门槛的设置主要是因为银行很难对于合作的P2P平台进行事先的风险排查以及事后的有效监督,只好通过这些硬性门槛来个信号甄别的游戏。
对于银行切入存管业务还构成挑战的是,银行自身组织架构以及系统接入的困难。网传的版本中,监管要求银行设置专门负责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与运营的一级部门。这对于大行总部而言绝对只有三个回复:不可能。P2P存管的业务量在大行而言专门设置一个处室都不可能,更何况设置一个一级部门。对于大行而言,指定部分支行成立做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的部门倒是有一定可行性。然而,银行系统跟P2P系统的接入仍是头疼的事情。先前银行切入这块都是一家平台主动找上门,派个IT团队直接把系统接入的活给揽下来了,银行的人等着呗,啥时候你把系统弄好,我就接入呗。然而,系统搭起来可以靠平台,维护起来难道也要靠平台吗?这些7*24 全天候的响应不是银行在这方面投入的人手和资源所能应对的,于是很多接入银行存管的平台接到了大量投资人就用户体验太差的投诉。现在的存管系统靠这些平台自己倒腾,倒腾出来的系统能否过的了地方银监局的检查则是另一个沉重的话题。
银行强存管的发展方向及思考
银行强存管要真正推行下去,还是得借鉴银行联合存管中银行与其他机构合作的思路,只是合作的方式需要调整。这种合作围绕开展存管业务的前、中、后前面展开,开展存管业务前对于平台的尽调、开展存管业务中系统搭建、开展存管业务后的系统运营和数据维护都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最为理想的是,由权威的行业自律组织推动搭建吸纳包括商业银行、数据公司(包括转型提供数据服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P2P领域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在内的开放兼容的存管生态链。
强存管情形下,由银行进行平台资质审核,并把控平台风险,成本支出较大。P圈毕竟是江湖,银行始终带着朝廷正规军的味道,正规军看江湖侠客颇有些雾里看花的感慨。这样,就给一些P圈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切入这一市场提供了机会。这一合作最初是已经退出P圈江湖余大姐那接触到的,后来在融360邀请本人出席他们组织的闭门沙龙中,发现他们也在做。说来有趣,是上次写看门人那篇文章结下的缘分。
沙龙会上了解到融360在给徽商银行做存管客户的前期尽调服务。说是为徽商银行服务可能也不是很准确,因为从面向平台收费来看,可以视为给平台提供存管推荐服务,尽管在融360看来他们是为其合作伙伴徽商银行提供了增值服务。简单了解了下融360的收费模式,向平台一次性收取个万元级别的费用(含差旅费),无论存管达成与否。这种收费模式大约还是靠谱的,毕竟在银行存管业务上银行是爷、平台是孙子,向银行收费不切实际,向平台收费的话又绝对不能按照成功否收费,如果按照成功与否收费,融360必然陷入严重的道德风险中,徽商银行也不敢要融360推荐的客户。对于平台而言,无论成功与否,都得被拿笔费用,大约也是不甘心,好在钱不多,谁叫是处在如此弱势的行业呢。
在看门人那篇文章中,大蚊子提到了融360从2015年初一直搞P2P评级那件事儿,评级和银行存管尽调无疑有一定的协同性。沙龙上专门问了融360,回复评级没有任何外部赞助,短期看公开的外部评级也很难找到不会影响公正性的收费对象。融360搞的存管推荐服务终于搞了点收费覆盖下成本,但无疑长期看,更能经受起考验的收费模式应当是以下两种之一:一是平台向银行申请,并愿意承担一笔尽调费,由银行将这笔尽调费收到后,再拨给融360或者其他愿意做这种尝试的单位;二是构建多个相关利益主体构成的存管生态链,生态链中的一些专业机构接受平台委托,为其持续匹配合适的存管银行,如果没法达到银行存管要求,为平台提供整改方案。这两个收费模式都解决了尽调资金来源和尽调服务对象匹配的问题。第一种从经费来源上明确了这类前期尽调机构是为银行服务的,但银行各项收费需要物价部门审批,实施起来挺麻烦的,所以徽商银行干脆让融360自己去跟平台收费;第二种从经费来源上明确了这类前期尽调机构是为平台服务的,但如果整改方案跟不上,平台付出的费用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个生态链的搭建由协会组织、智库机构牵头可能会更为合适。。
现在包括融360、网贷之家、网贷天眼、零壹财经等在内的第三方服务机构都与P2P平台系统数据端口接入,尽管数据获取类型仍较为局限,仅能支撑起基础的尽调服务,还难以转型做数据运营。至于这些机构能否做存管尽调服务,主要还是先前与各家银行构建的合作关系网,很难铺开做。长期看,真正能解决互金行业存管难题的还是P2P存管生态链的落地:由P圈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前期尽调,把关该生态链中互金平台的准入门槛,多家银行在该生态链内竞相提供账户体系服务,而由数据公司搭建各个模板的账户体系,并在做好银行前端数据处理服务的同时,承担起对于系统维护工作。理论上,1家银行可以为多家平台提供存管服务,而1家平台可以与1家或多家银行发生存管业务合作,双方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平等。尽管从监管把控互金平台资金流向便捷的角度看,大概率只会允许1家平台接入一家银行的存管。而这个生态链里,银行起到的核心作用是提供账户体系(含实体帐户和虚拟帐户),繁琐的系统维护、数据处理完全可以外包,但资金流向必须始终在银行把控下。在引入协会组织、智库机构提供针对性的整改思路后,则有望为平台的合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