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富裕人群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至2020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346万,财富累积推动了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客群数量迅速增长。
11月15日,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的浙商银行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进军私人银行业务。该行表示,将针对“数字一代”高净值客户打造“FinTech+线上私行”,从传统的个人资产管理扩展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当日举行的浙商银行“财智传承,嘉业永续”私人银行业务发布会上,浙商银行董事长沈仁康亲手为“富春山居图”主题私人银行专属银行卡加盖“私人银行”印鉴,并由行长刘晓春将该卡郑重递交给私人客户代表,标志着浙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正式启动。
客户定位方面,浙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划定的“门槛”是“在浙商银行月日均金融资产达600万元以上的个人”;自身定位上,浙商银行私人银行也将从传统的“个人资产管理”扩展到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围绕客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据《2015年中国私人银行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国内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大约为110万亿,其中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总额约为44万亿,高净值家庭达到201万户。至2020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346万;其中,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元的超高净值人群增速最快,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认为,财富迅速积累的过程中,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尤其是私人银行这种高端财富管理的需求迅速上升。这反过来推动了财富管理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有关统计,从2008年以来,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总规模从8万多亿上升到今年的80多万亿,扩张了10倍;同时,我国私人银行的AUM从2008年不到3千亿上升到6万多亿,扩张了20多倍。“互联网+”零售利器嵌入私行服务体系;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成为标配,服务外延可灵活拓展
浙商银行自2014年下半年打造“个人财富管家”银行,以增金宝、理财转让、财富池等一系列 “互联网+”零售利器,以“24小时收益不停”、“高收益与流动性兼得”、“一站理财、融资、增信”的特色迅速累积个人客户。今年9月末,浙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和金融资产均较2015年初实现三倍以上增长,其中私行客户的金融资产占比超36%。而随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布,这些良好的产品和体验,也已嵌入对私行客户的服务体系中。
“私行客户并不满足于银行标准化产品及服务,需要银行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金融解决方案。”浙商银行个人银行部总经理陶嵘说,“比如,在当下市场资产荒、缺乏高收益稳健投资产品的情况下,浙商银行以一批风险可控、收益可观、期限多样的私人银行专属产品迅速化解客户痛点,经常是产品一上线就遭"秒杀",短期内销售近百亿。”
“在财富管理行业中,私人银行与其他理财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其他理财一般以理财产品这种"物"为中心,私人银行完全是以"人"为中心,完全围绕高净值客户的个人需求展开业务,这里不仅包括理财,还包括理财之外的其他服务;第二,即使就理财而言,其他理财一般只针对客户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或者客户某种金融服务需求,私人银行针对的是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几乎全部金融服务需求,此外,私人银行还需要为客户实现财富的代际传承。”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评论称。
对此,浙商银行还搭建了“专车出行、高端旅游定制、医疗专家预约”等特色增值服务体系,针对已经完成财富积累的高净值客户,将进一步针对其“财富传承”的需求,拓展服务外延,如公司、家族服务、财务规划、企业并购等。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