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里花呗、京东白条、苏宁等为首的电商消费金融,以海尔消费金融为代表的跨行业企业合作的聚合消费金融,还有搜房、途牛等垂直网站开发的消费金融产品,都早已布局改领域,p2p此时入局,显然属于后来者,前者在细分市场对其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
11月7日讯这个冬天,最为寒冷的,必定是网贷行业。
自去年12月28日开始,有关网贷平台的监管政策屡屡出台,这便使得野蛮生长的p2p,迎来寒冬。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p2p平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接招方式,也让整个行业充满了活力。
政策不断落地,p2p平台总能找到各种理由,打擦边球,规避监管,“傍大腿”“跑路”“升级”“转型”等方式层出不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p2p行业的不断发展,不少人开始发现,所有的依赖第三方的手段,似乎都是在“耍流氓”。
傍腿国资背景、借壳上市、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联姻”。这样的桥段在网贷行业屡屡上演,然而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这些招数最终失效。
在“屡战屡败”之后,p2p平台仍旧不肯言败,最终,又找到了新的出路,将战略转向消费金融。
但值得思考的是,消费金融真的能拯救p2p平台于水生火热之中,成为救命稻草吗?
洗牌加剧 消费金融受追捧
贷款限额被限制,资金存管成硬性指标,不仅如此,在经历了“摸底排查”的第一阶段以后,对平台进行整顿的第二阶段,即对互金平台实施“清理整顿”,也即将正式开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业内人士普遍将消费金融领域视为中小P2P平台的救命稻草,转型更是成了要么坐等重组,要么凤凰涅槃的双向选择。
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5年人民币信贷余额为93.6万亿元,预计到2019年将突破160万亿;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为19万亿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41.1万亿元。
一面是监管政策的高压,一面是巨额的市场,p2p平台仿佛在被关上一扇门时,却意外的发现了一扇窗。
一时间,向消费金融转型成为了众多p2p平台的不二选择,开始转型做个人消费金融产品。
在老牌的P2P平台中,友信根据用户职业和收入水平设计了银领贷、工薪贷、英才贷等产品。
无独有偶,拍拍贷也根据个人借款目的设计了净水器分期、学车贷款、分期买车等产品,而更多的P2P平台则选择直接杀入具体消费行业,与企业合作。
此外,乾包针对教育、旅游、韩妆等细分消费需求,上线了来自不同供应商的分期产品,它们都属无息贷款,极大降低了用户日常消费类产品或服务的门槛。
市场虽美,但p2p平台真的能在此涅槃重生么?
是救命稻草还是误入“歧途”
消费金融炙手可热,入局者何止p2p平台。
在线下,传统银行从消费信贷发力,凭借良好的信用背书抢占市场;在线上,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金巨头也早已开始深耕消费金融。
更为重要的是,以阿里花呗、京东白条、苏宁等为首的电商消费金融,以海尔消费金融为代表的跨行业企业合作的聚合消费金融,还有搜房、途牛等垂直网站开发的消费金融产品,都早已布局改领域,p2p此时入局,显然属于后来者,前者在细分市场对其造成的冲击不言而喻。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p2p平台在消费金融领域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整个消费金融市场仍旧处于被“争夺”的状态,做的也是原来银行不足的一块增量市场,还是在补充空白。未来不同的金融公司在竞争中要想胜出,就要看谁能活得久,而活得久的本质就是说,既能够保证一定的交易量,同时能让坏账率和人工成本很低,一直有比较好的营收,规模不断上升,便能在该领域中赢得一席之地。
作为p2p平台,入局消费金融似乎情非得已,且要面临诸如京东白条、阿里花呗这样巨大的竞争对手,虽是挑战,但也是机遇,毕竟这样万亿级的市场也非谁想便能从中分羹。(文/晨曦)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