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庞氏骗局被称作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这种骗术是一个名叫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发明”的,在中国又称“老鼠会”、“拆东墙补西墙”、“空手套白狼”,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敛财游戏。虽形式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庞氏骗局的由来。
这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真实故事,是美国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骗局。直到现在,这个故事里闪现的金融手段还在许多国家的资本市场上辗转流传,还是众多投机者聚敛财富的那根魔术棒。而它的制造者——查尔斯·庞兹——在这昙花一现的“成功”背后,却充满人生传奇。
1882年,庞兹出生于意大利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很深。庞兹的母亲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的儿子能飞黄腾达,重振家族那已遥不可追的荣光。庞兹带着母亲的期盼与所谓的贵族精神,进入了古老的罗马大学。与真正的贵族纨绔子弟相比,庞兹在金钱上缺乏底气。但他却同样大手大脚地挥霍,过着极其奢华的大学生活。这使他迅速沦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花花公子,并且彻底断送了自己的学业。
为了洗刷在罗马的耻辱,庞兹急切地想要追逐财富。他怀揣叔叔给的200美金,只身横渡大西洋,寻求他的美国梦。可是,最初的经历几乎都是挫折、厄运和失败。与数百万新移民一样,庞兹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从杂货店伙计、路边推销员到洗盘子的小工,庞兹都做过。最糟糕的时候,他甚至还因付不起房租而睡在路边的公园里。
庞兹的发迹,始于他偶然发现的国际邮政代金券之间的利率差价。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利率波动很大。然而,国际邮政货币体系依据的是罗马条约,邮价与各缔约国货币之间的利率是固定的。例如,一张回邮代金券价值30分西班牙比塞塔,而1美元可兑换6.66元西班牙比塞塔,于是1美元在西班牙可购买22张代金券;运回美国,这样的一张代金券就相当于6美分,扣除手续费, 1美元换到的22张代金券再回到美国就变成价值1美元10美分。这意味着在西班牙购买代金券在波士顿兑换,将有10%的利润。随着一些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使得货币的价值由于使用地点不同而大相径庭,这的确在理论上为回邮代金券的投机提供了可能。当然,这在实际的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回邮代金券无法变现;同时,各邮政缔约国总共发行的代金券数量有限,并不具备大规模投资的可能。
利用汇率差价与中间的过桥货币获利,现在是外汇市场通行的做法,但是在庞兹的年代,这一理念还是非常先进的。庞兹计划的唯一问题是,如何用代金券在美国换成邮票,再把邮票换成等值的现金。
但是,庞兹不管这些,他也知道回邮代金券购买和变现的困难,但他天性乐观、富于冒险,他相信这些操作细节可以推到明天再解决。虽然到最后他都没有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甚至也没有购买多少回邮代金券,但他的生意就此展开了。因为他要销售的并不是回邮代金券这种商品,而是他的创意。
1920年7月24日,《波士顿邮报》登出了一则不寻常的报道,内容是:“三个月内让你的金钱翻一倍,庞兹在45天内付给投资者50%的利息——吸引了数千名投资者,国际代金券的交易利用低汇率获得利润。”这条消息一出,波士顿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在如此优厚的利润面前,尽管有人心存疑虑,但毕竟人们大都难以抵御金钱的诱惑,投资者蜂拥而至。当庞兹利用第二批投资者的钱支付了第一批投资者的利息之后,“第一批投资者获利丰厚”的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于是,几乎整个波士顿的人们都争着将自己的钱交给庞兹。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庞兹的个人财富也很快达到了千万美金的级别。一个令人炫目的金融传奇诞生了。当一年后东窗事发时,庞兹一共吸收了约800万美元,800万美元在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但当时足可以导致一家银行崩溃。而他的手上其实只有价值61美元的邮政代金券。
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类似销售“让你的钱翻倍”的机器,“能治病的香烟”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那是一个敢想就有钱赚的时代。但庞兹不同于一般骗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一开始就进入了资本运作的阶段,将他的财富创意当作一种融资的工具,他销售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金融产品。
但是庞兹集资了巨额款项之后,并没有做什么,而是买了一百多套西服,兜里也塞满了钱。他的女秘书兼情人也是如此,衣兜里都是钱。他几乎没有进行实质上的套利交易,全部用于自己大肆挥霍。《华尔街日报》一个编辑揭露他,说他并没有做实质上的套利操作,只是找了个借口吸引投资人的钱,然后用于自己的挥霍。一经举报,大量投资人就去庞兹那里挤兑,但是他拿了4万多人一生积蓄的钱跑了。后来,查出一共集资1800万美元,他花了300多万美元,情况还是可以接受,剩下的钱被追查回来,返还给投资人。如果,庞兹他拿集资的钱做交易的话,理论上能做1.8亿次邮汇交易,但实际上他只做了2次。此次骗局,一共经历了7个月左右时间,庞兹再次被捕入狱。完事了,他出来以后,还要搞这种事情,一辈子都不闲着。
后来,他遇到墨索里尼,到了意大利航空公司去做,但是二战以后意大利航空公司关了,他又去了巴西教英语,一个意大利人在巴西教英语,很悲催。最后,庞兹又是以悲剧结尾的,在贫民医院里死了,兜里留下了75美元。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老婆,无论在他人生大起大落的时候都是不离不弃的,说明这个人身上还是有点魔力的。
了解完这个故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庞氏骗局的特征。首先,庞氏骗局强调的是低风险、高回报,只要投资肯定赚钱。然后,就是给投资人设计一个投资思路,怎么样投资,收益会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最后,他不会强调这个方式到底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哪怕可行风险有多大,他不会讲的。总是强调一点,就是只要做就会有高收益。显然,金融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获高收益,就得承担高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市场是有效的。
既然投资回报难以实现,那怎么回报客户,那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不断发展客户数量,集资同时给老客户回报,但是风险很大。直到全部人都深陷于此,或者当人们意识到问题时,大家都不在参与,那么庞氏骗局就此破灭。
一个骗局,如果没有一点合理的内核,是不可能长期欺骗那么多人的。只有认清这个合理内核,才能战胜骗局的组织者。所谓合理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能被如此多的人认同?人都是自私和贪婪的,正是因为人的本性的弱点,才有人加以利用,才有人会被利用。
庞氏骗局是世界各大骗局的骗术之根,查尔斯·庞兹制造的“庞氏骗局”是20世纪最典型的骗局之一,后来的许多骗术都是从“庞氏骗局”衍生出来的。后文我们将详细介绍。
(二)
一位不善交际的老人,一份使人心动的回报,一段令人艳羡的业绩,构成了一个投资的神话。然而,是神话就有破灭的一天,2009年3月12日,涉嫌诈骗全球不同客户500亿美元之巨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低头认罪。《纽约时报》说,这可能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
1960年,麦道夫从法学院毕业后拿着自己在海滩上做救生员赚来的5000美元,创立了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并因此闻名华尔街。据说麦道夫把自己搞的非常神秘,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把钱投给麦道夫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麦道夫从不解释投资用做什么,而如果你问得太多,他会把你踢出局。
据悉,在很多投资老手们看来,向麦道夫的公司投资,他们担心的不是损失金钱,而是损失赚钱的机会。麦道夫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分别在不同楼层办公,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直到麦道夫向其中一名儿子透露,客户要求赎回70亿美元投资,令他出现资金周转问题。于是,这场可能是美国历史上金额最大的欺诈案,才暴露在世人眼前。
由于面临高达70亿美元资金赎回压力,无法再撑下去,麦道夫才向自己的儿子承认,自己炮制的是一个巨型金字塔层压式“庞氏骗局”,前后共诈骗客户500亿美元。震惊之余,当晚麦道夫的两个儿子将该重
转告了律师,律师就通知了联邦当局。调查人员抵达麦道夫寓所时,麦道夫已?知FBI调查人员来意,承认“以不存在的钱支付给投资者”,指自己已破产,已有坐牢准备。?麦道夫欺诈案受害者包括美国多家公司和欧洲、日本众多投资者,其中不乏响当当的大人物和大公司。
“庞氏骗局”通常撑不了多久就会被揭穿,但麦道夫却成功地维持了近20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麦道夫“白璧无瑕”的从业记录和“传奇人物”身份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信任。麦道夫是倡导场外电子交易的先驱之一,致力于推动建立交易透明化、公平化机制。他行事低调,为人谦和,从不夸夸其谈,个人信誉一直非常好。
其次,麦道夫深谙投资者心理。他向客户承诺的年投资回报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并非高得离谱,而且每个月都会向客户提交投资报告,而客户也随时能够在数日之内赎回资金,使投资者们不虞有诈。
同时,麦道夫处事十分谨慎。联邦调查局的起诉书显示,麦道夫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和交易部门分别在不同的楼层办公,麦道夫对公司财务状况一直秘而不宣,而投资顾问业务的所有账目、文件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里”。他也从不向外界披露投资业务的基本信息。
另外,麦道夫非常善于为自己营造神秘氛围。他摸透了富人的心理,不接受投资者主动上门,而是“邀请”客户加入。这样的行骗方式让那些好不容易“入围”的投资者不觉“可疑”,因为他们即使怀疑麦道夫的投资策略,也不会怀疑那些介绍自己加入的、已经赚到钱的人。??
麦道夫案再一次暴露了美国金融监管不力的弊病。据美国媒体披露,联邦调查机构在调查中发现,麦道夫公司运营的一个资金管理部门从来没有按规定在证交会注册,而自2006年9月麦道夫注册其投资顾问业务以来,证交会也从来没有按惯例检查过其账目。事实上,证交会曾于1992年、2005年和2007年三次对麦道夫公司进行审查,但是均未提请采取法律行动。在过去10多年间,有不少业内人士、媒体记者对麦道夫的投资奇迹提出过质疑,甚至向证交会举报麦道夫,也都没有促成对其的调查。
其实,投资麦道夫的投资者很多都是高手。但是可能正是他们的聪明而耽误了自己。他们以各种所谓的投资理论为自己找理由,终于掉进了陷阱。如果只有这样的惨痛损失才能让人清醒的话,那实在太可悲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