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业余爱好观察者来说,他们对金融服务业的理解无外乎就是银行、政府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以及推进创业公司(例如孵化器、加速器、沙盒、风投公司等)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但是除了关注主流新闻报道,我们还会关注那些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名字以及那些听起来似乎和“金融”挨不着边的名字——这里指的就是那些大型技术以及代码公司,而这些企业早先完全是被人们划分出金融服务业之外的,因为在消费者眼中,它们只是一些大家熟悉的技术创新者、手提电脑/苹果电脑制造商以及社交媒体巨头。
尽管这些公司已经很有名了,但他们在金融领域的业务推进却常常非常低调。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全球最大社交媒体巨头Facebook来聊一聊这个问题。目前Facebook已经为Messenger应用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制定了一个宏伟计划,可见这家对Messenger应用的期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应用了,这背后的商业潜能可谓无限。
那么,Facebook将何时开始实施这项宏伟计划?计划的重要之处在哪?
首先,近期我们听到了很多关于Messenger的传言,据说它最近正在努力“瘦身”,为app朝着能够变现的方向转型发展做准备。早在2014年,扎克伯格就表示:“我们接下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就是专注于不断成长,将全球每一个人都联系起来。只要我们的用户突破了10亿,20亿,甚至是30亿,我们的产品变现发展的方式自然会增多。”
Facebook的确是在按照既定策略走,该平台2015年月活跃用户达到了8亿人次,正朝着10亿的目标逐步逼近。等用户达到了10亿,真正有趣的就要开始登场了!2016年初《福布斯》就强调称,Facebook的目标是将Messenger打造成一款万能应用,用户直接通过Messenger就能够享受所有的金融服务,这样让其他的应用成为无关应用(同时,电话号码的用途也不仅仅只作为联系他人之用)。
2016年1月,Facebook的通讯产品副总裁DavidMarcus分享了一则关于2015年集锦和2016年展望的博客,并上传了一张有趣的信息图:图片来源:2016年对Messenger的展望
除去惊为天人的应用扩展能力,这张信息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则是它的发展趋势部分,这部分信息似乎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说Messenger是教你如何将这些业务同用户联系起来的模型,那么很可能接下来的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在应用内实现金融服务的功能。
Messenger再也不能仅仅只被视为一款聊天应用,或者看作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它还具备更多的功能。公司已将Messenger同它的核心Facebook平台剥离出来,并不断最大化扩充其能力,为未来的宏伟计划铺垫基础。
Marcus传达出来的信息还有一个有趣的部分,即公司对Messenger未来的展望。“人们参与事情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转变。对于Messenger,我们考虑的就是如何为用户提供金融类的服务,让用户购物更便捷(当然希望他们买的更多),预约打车,买机票,同客服沟通顺利无障碍。能在同一款应用上做所有的事情会方便得多,因为应用会记录你的最新交互操作,还有身份,用户无需再次登录,也不用为了单次需求下载一个个应用,同时还省了在应用间来回切换的麻烦。”
也许,Facebook一直以来都有一份整体规划蓝图
准确来说,Facebook走上商业与个人于一体的全能app的路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首先就是它的一些兼并动作。2012年,Facebook收购了客户忠诚度方案提供商Tagtile。同年晚些时候,又收购了移动电商创业公司Karma,该平台专门用于为朋友家人挑选礼物。TechCrunch也曾报道过,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Facebook在移动平台集聚往货币化方向发展的能力。再后来,Facebook又收购了一家个性化购物搜索引擎TheFind。
据报道,大约有40%的成年人都拥有社交媒体账号,他们看到小伙伴们都在社交媒体上买东西、分享度假,于是他们也会学着去购物、分享度假。Facebook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它成为了能最快响应零售、电子商务的平台。
因为Facebook对商务感兴趣,也就无怪乎公司总会欢迎同支付相关的企业或个人展开合作。正如扎克伯格在1月份所说:“我们将会和所有支付相关的个人展开合作。就像苹果有苹果支付那样,这样在一个领域的完全创新,让交易变得简单,少了很多障碍。”
那么Facebook将如何进军金融领域?
当然,Facebook为Messenger成为一款商务产品已经规划出了一个宏伟蓝图,那么,它和银行业务有什么关系?产品对银行来说有什么重要影响?
Messenger将成为一款移动钱包
首先,因为Messenger将要成为一站式购物平台。从长远看,这就意味着Messenger将会升级进化成为一款移动钱包,而且是一款功能齐全,且带有人工智能个人助手(姑且就称它为M),可以执行各种请求、完成支付任务等。
此外,作为往商业化发展之路的一部分,平台融合进一系列金融产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假如Messenger的聊天程序找到并推荐了一件红色的圆翻领毛衣,就跟它按照用户的特定需求检索到一项贷款一样有用。最后,Facebook在2015年初收购了语音识别创业公司Wit.ai。2013年收购的语言翻译软件Jibbigo,为Facebook打通全球不同语言市场做好了铺垫。
Messenger将成为新一代PFM平台
Messenger将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代PFM。要知道,作为第三方应用想要接入个人银行数据,请求及连接个人信用卡和借记卡是多么有难度的一件事(有一大批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都在靠获取的银行数据吃饭)。当用户向M发出请求,应用内置的人工智能助手就会取回用户数据,然后就像其他现代PFM平台和手机应用那样,生成一个操作仪表盘。因为2013年10月收购了数据分析公司Onavo,Facebook自然就有能力将个人的财务数据解读成一些有意义的模块。
近期,通过Messenger获取服务的客户当属加拿大多伦多道明银行。据今年4月份报道,这家银行早在12月份就成为了全球首家为客户提供FacebookMessenger客户服务的银行。尽管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仅仅只是个客户服务,但这是Messenger在通往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所迈出的其中一步。道明银行整合了Messenger最佳最简易的服务,客户只要登录Messenger,就能获取到一般产品和账户问题的解答。
通知是另一种跟踪记录个人消费的方式,Messenger正好可以为银行提供通知到消费交易情况的媒介,以及用户协议修改、条款及情况变化等各类重要信息的通知媒介。
Messenger将成为新一代市场借贷平台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从PFM这种被动式的服务移步到一些更有趣的部分来看看。抛开它能做的一切事情,Messenger还很有可能成为一款替代型借贷解决方案平台。Facebook完全有财力和人力来为各大合作银行提供一个庞大的网络平台,让金融中间人能够将合作伙伴提供的可用金融产品数据整合到Messenger上。如下显示的是促成Messenger成为全新的金融产品市场平台的三点重要因素:
1.Facebook手中掌握了每一位用户的详细数据,他/她的兴趣爱好、操作行为特点等;
2.Messenger的用户数正逼近10亿大关,它不可能会选择通过市场放贷,因为Facebook完全有能力让Messenger自身实现这一切功能,而不会通过合伙人基金刺激贷款;
3.Facebook能够接入银行账户,也就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用户的信誉度和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然后为那些申请贷款的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算法后的贷款条件。
AutoGravity是一家主要做汽车信贷金融服务的公司。我们有幸在10月20日的2016年度硅谷FinDEVr大会一睹它的风采。公司跟银行、金融服务公司以及受信任的汽车经销商都有合作,为用户提供汽车贷款服务。
值得强调的是,平台会给出准确的贷款条件评估,这样就能确保所提供的四个选择的安全保障。当用户选择了他们最适合的一项,合作代理商就会将用户选择的代码自动填入合同中,用户就能将新车开回家,最后贷款也是完全根据客户自身条件而定制的。
和AutoGravity相类似的是,Messenge可以自建一套囊括了金融机构、银行、汽车经销商及房地产中介等的网络,这样就能基于Messenger用户在聊天程序中提供的信息给这些机构提供真实交易数据。例如,回答一些需要特定出价的问题。当然,选择P2P借贷也是方法之一,因为用户基数基本上达到了10亿。
当然,最重要的是Messenger绝不会将银行拒之门外,如果银行能够通过一个更加用户友好和高度自动化的渠道为用户开通更便捷服务的话,用户就不再需要直接对接银行才能获取到金融服务。
用户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同时,银行也会坚守为客户提供专业、安全、稳定且有保障的服务承诺。但是如果银行推进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体现模式,它就需要更加努力推出让银行和客户都有正面评价的产品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