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伴随着以BAT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的强势扩张,支付领域展开了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进入2016年,第三方支付机构一方面要应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着业务转型,内部洗牌也将加剧。央行在半年内注销了3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许可证》, 但反映出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趋于严格。
银联反击
随着移动支付和线下应用场景的结合,以及消费者支付习惯的逐渐改变,线下支付市场尤其是移动端的争夺激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托互联网迅速抢占了线下支付市场,烧钱补贴、场景搭建、挺进三四线城市、进军农村市场,势头猛烈。
但银联也不甘示弱。去年下半年,“国家队”银联携银行联手苹果支付、三星支付推“云闪付”,展开反攻。对此,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扫码派”占绝对优势,银联即使联合苹果支付以及三星支付,要想撼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移动支付份额,可能也有较大难度。
易观国际分析师马韬表示,在移动支付用户的基数上,“闪付派”和“扫码派”二者存在差距。银联的云闪付对支付终端是有要求的,这限制了它的用户群。即使银联与三星支付和苹果支付达成了合作,短期内也难以撼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的移动支付份额。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第三方支付的交易规模已经突破15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6.72亿元,市场份额占据第三方支付整体市场的45%.
虽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占据优势,但银联方面也不甘示弱。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银联本身是一个转接清算组织,但是未来要朝“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迈进。支付行业的蛋糕在不断做大,同时分蛋糕的参与者也更多了,竞争肯定会比以前更加激烈。
监管掣肘
在未来竞争格局上,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马骏表示,无论是Apple pay还是银联钱包,虽然银联的国企风格浓烈、布局缓慢,但可以看出银联确实开始发力。银联依靠终端和银行的关系,以及建立起来的整个支付生态,都会保证银联不犯错基本就不会输,但其缺点在于缺少互联网思维,虽然银联的促销力度都非常大,但推广效果却不十分理想。银联在银行卡收单业务方面将越发严格。
而在零壹财经分析师李耀东看来,一次大规模推广并不难,重要的是推广之后的用户黏性。发掘特色支付场景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最好方式,在用户习惯使用之后,提供与支付相关的延伸服务,则会进一步增加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
但是在支付行业,挪用客户资金、POS机滥发等乱象依旧存在。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套利空间缩小,未来面临着来自监管政策方面的压力。马骏认为,支付宝和微信的布局力度很大,但是也面临着政策风险,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并且和银行的关系也开始越来越微妙。
对此,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分析道,一方面,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在转账等一些领域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和第三方支付合作面临的政策风险可能会比较大。像反洗钱这样的监管要求第三方支付落实不了,而未来关于反洗钱方面的监管要求会越来越谨慎。
洗牌加剧
马骏认为,随着监管的加强,未来小规模的无牌公司,或是有牌滥用的公司将逐渐被治理。同时,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垄断在加强,已经成为寡头的公司会越来越强,想创新的小公司能博弈的空间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行业会越来越规范,普通用户的权益会更加得到保障。
整体来看,第三方支付将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而随着监管政策的出台及央行监管的收紧,第三方支付机构也面临着转型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行业转型可从市场与技术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平台回归支付本身,开拓更多支付场景,布局完善移动支付线上线下应用;另一方面,发力更加安全的支付方式,确保安全、快速支付。
马骏认为,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扩大,近场支付逐步完善并走热。各支付机构将注重消费场景细分领域的挖掘。同时随着合规性要求提高,监管层对于违规第三方机构查处力度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步回归支付本身。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