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金2019年成绩单:有的爆赚18倍,有的巨亏8成丨亿欧观点

图片来自“Pixabay”,作者:马晓龙Amos

在万亿级消费金融蓝海中,作为“正规军”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动向,一直备受行业关注。

随着年报季节已接近尾声,各家上市公司相继交出了2019年的“成绩单”,其持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也浮出水面。

那么,在过去的一年中,消费金融市场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表现到底如何?亿欧认为,消费金融热度回升,市场规模扩大;牌照批复提速,市场集中度提升;资金成本不断增加,业绩分化显著。

消费金融2019,冰与火之歌

消费金融的2019,上演的是一首冰与火之歌,痛并快乐着:“冰”在政策的持续高压,“火”在居民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亿欧智库指出,监管部门从2017年开始,对消费金融行业进行规范,至今,监管趋严的总体态势维持不变,但强度持续升级。

2019年10月,国家印发《非法放贷意见》,对“非法放贷”行为进行了刑法意义上的定性。曾经肆无忌惮的现金贷、套路贷、违规校园贷被陆续出清。

此外,中央和地方金融风险整治工作中多次强调的“专业化经营”、“持牌经营”主基调再次明确。

政策趋严,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来看,政策的高压水枪,使得曾经一度“肆意燃烧”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火势蔓延”得到了有效控制,扩张脚步放缓。

长期来看,利远远大于弊。以短期镇痛为代价,肃清了消费金融市场乱象,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平台必将承接更多的个人信贷需求。

另一方面,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住户部门短期消费贷款总额已经从2013年的2.66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90万亿元,2017年-2019年短期贷款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12%以上增速。

消费贷款在居民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出居民的消费意愿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金融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行业监管趋严+万亿短期消费贷款市场,在此背景下,消费金融牌照的“含金量”自然越来越高,牌照批复似乎也在提速。

巨头入局,头部玩家能扛多久

2019年11月,平安消费金融获批筹建。这是时隔一年之久,银保监会批复的第2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牌照。

再将时间线延长至2020年,由小米发起设立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和由光大银行发起设立的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在1月相继获得银保监会批复。这是继2017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最密集的时段。

其中,平安消费金融的出现,可谓格外引人注目。

从批复内容来看,平安消费金融资金雄厚,且背靠“平安普惠”与“陆金所”两座大山。倚仗国际金融巨头“中国平安”,资金实力自然不可小觑。

批复显示,平安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50亿元人民币。目前,除平安消费金融外,在24家已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最高,为70亿元,其次是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分别为40亿元、38.68亿元、30亿元。平安消费金融注册资本50亿元,已经超越了马上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仅次于捷信消费金融。

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已公布业绩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共实现营收550.33亿元,同比增加12.46%,行业前5营收集中度为83.82%,仅小幅增加0.22个百分点。说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阶级固化”效应显著,头部公司已基本站稳脚跟。

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12%,这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最多为10倍。如果想扩大放款量,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要不断增加注册资本,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增资行为将成为新常态。

2019年共有1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资,其中增资数额最大的为招联消费金融,从28.58亿元增加至38.69亿元。

所以,即便是新晋巨头平安消费金融,也面临着实力不断增强的竞争对手;而头部玩家同时也面临着新手冲击的考验,曾经坐过第一把交椅的捷信、招联,或将体会到“坐江山难”的感受。

但是,万亿短期消费贷款规模还在持续增长,与之相对的,2019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总营收还不到600亿元,市场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

消费金融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增量市场并非唾手可得。巨头的持续入局,给持牌消费金融市场不断增添新变量。

消费金融的2019藏着未来

截至当前,已有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了2019年业绩。其中中信消费金融于2019年7月正式开业,尚未经历完整财年;平安消费金融于2020年4月正式开业,尚无2019年经营数据;包银消费金融,由于其持股股东包商银行正在进行重组,还未披露财务数据;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没有公布营收或净利润数据。

营收形成梯队,仅3家营收下滑

从营业的收入来看,中邮、哈银、尚诚、北银和华融5家消费金融公司没有披露营业收入。

捷信、招联营收突破百亿,分别为170.4亿元、107.4亿元,马上、兴业、中银紧随其后,5家构成营收第一梯队(40亿元以上),海尔、湖北、中原、杭银4家构成营收第二梯队(10~20亿元),长银、长银五八、锦程、苏宁、河北幸福、晋商、盛银、金美信营收均位于10亿元以下,形成第三营收第三梯队。

其中,仅有3家营收下滑,分别是捷信、中银和苏宁,营收同比下滑6.42%、14.71%和41.12%。进一步可以发现,捷信、中银位于营收第一梯队,业绩一骑绝尘,但仍旧难逃营收下滑的厄运,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多为行业专家向亿欧表示,行业“收紧”,对体量大的公司影响更大。

以捷信为例,2019年逾期贷款(逾期180天以内)90.2亿元,同比增加17.99%,占年末信用贷款净额的9.82%。

行业政策“收紧”+逾期贷款率高企+资金和获客成本上升,或将成为影响头部持牌消费金融营收下滑的主要因素。

2020年,谁能利用好行业政策,降低逾期贷款率,降低资金和获客成本,谁就有可能避免营收下滑。

长银五八净利暴增18倍,苏宁巨亏8成

从净利润的收入来看,中原消费金融公司没有披露净利润。

招联、捷信、兴业净利润突破十亿元,分别为14.7亿元、11.4亿元、10.31亿元,3家构成净利润第一梯队(10亿元以上),马上、中银、长银、中邮、长银五八、海尔、锦程、湖北、哈银10家构成净利润第二梯队(1~10亿元),盛银、尚诚、晋商、河北幸福、北银、金信美、杭银、苏宁、华融9家构成净利润第三梯队(1亿元以下)。

其中,捷信、晋商、苏宁3家净利润同比下滑18.34%、36.59%、77.78%,而捷信、苏宁也成为“唯二”净利润和营收双降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关注的是,苏宁消费金融营收下滑4成,净利润更是骤降8成,无论营收还是净利,苏宁消费金融均为22家消费金融机构中,下滑幅度最大者;华融成了唯一亏损的公司;而长银五八净利润暴增18倍,长银、盛银也由7倍以上的增幅,天堂地狱同时出现,我们能学到什么?

苏宁消费金融曾表示,内外部宏观经济整体放缓、金融强监管、互联网金融整顿、共债风险蔓延等影响,各类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遭受不同程度影响。

客观来说,这也代表这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对于华融消费金融,2019年亏损2.6亿元。从近三年的业绩来看,华融消费金融的波动很大,2016年-2018年,其净利润分别是-3676万元、1.1亿元、1244万元,2019年再次亏损。飘忽不定的业绩表现,也在影响股东的决策。

2020年4月,历时2年多,华融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终于落定,增资后注册资本由6亿增加至9亿元。股东也期待,通过增资有效控制公司对外投资风险,降低公司资金压力。此举能否改善华融消费金融公司2020业绩还不得而知,面临的未知挑战仍然不少。

最值得关注的是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营收7.1亿元,同比增加565.42%,实现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加1809.09%。而在2019年上半年,长银五八还亏损4336.8万元,力挽狂澜如何做到?

长银五八表示,2019年上半年随着贷款投放的增加,拨备随之增加,全年新增贷款收益持续释放。但其旗下APP违规搜集用户信息,频踩红线,给亮眼的业绩带来些许不稳定性。

2020年,“变数”仍是关键词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消费金融公司线下业务受到重创。随着全面复工复产,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恢复正常,消费金融公司也寄希望在下半年发力,争取弥补前期的损失。

当前,消费金融领域的现状是:一边是政策趋严,持续高压,另一边是牌照开闸,批复提速。

对于现存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说,2020的挑战或将更大:疫情影响、存量搏杀升级、增量成本不减、头部玩家逐渐站稳脚跟,后来者面临阻碍、新晋巨头实力不可小觑,未来行业洗牌加速、违规风险持续累积或成“定时炸弹”……

但是,我们对于消费金融领域依旧保持乐观,挑战终将被克服,万亿消费市场,需要更多优质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为居民提供优质的贷款服务。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马晓龙Amos。转载或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0-05-12
持牌消金2019年成绩单:有的爆赚18倍,有的巨亏8成丨亿欧观点
但是,我们对于消费金融领域依旧保持乐观,挑战终将被克服,万亿消费市场,需要更多优质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为居民提供优质的贷款服务。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