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金融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国际减贫合作探索农村小微信贷新模式

新华财经成都4月4日电(记者卢宥伊)每天清晨六点,王英琼就要起来打理鸡舍。养鸡挣的钱,除去家庭开支略有盈余,日子虽然不算富足,但是很有盼头。

6年前,这一切差点化作泡影。2013年,儿子在工作时倒下,母亲重病入院,瘟疫又让鸡场损失10万余元。“为了维持家庭,无论如何都要把养鸡场撑下去。”可原来在信用社的2万元贷款没有还完,王英琼并不能从银行贷到款。“当时觉得天要塌了。”

201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商务部定点帮扶的四川省仪陇县试点扶贫互助社创新项目。就在她一筹莫展时,村互助社管理人员主动上门邀她入社,“管理人员和社员都是村里人,对本村情况熟悉,知道我家遇到困难,贷不到款。”王英琼只提供了身份证,20分钟后便获得了周转养鸡场的小额资金。

不同于信用社,扶贫互助社的资金来自村内,只服务村内社员,以邻里间的信息互通作为担保,不需要农民提供复杂的抵押证明。“很多农户没有资产,邻里亲朋知道他家做什么农活,为什么缺钱,什么时候能还钱,这就是非正规的信用。这种模式能够对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差异化补充。”交流中心联合国业务三处处长白澄宇介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就在仪陇县开展了小范围的小额信贷试点。过去,监管缺失是扶贫互助社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问题。2014年,该项目进行了本土化的创新:成立县级的第三方平台“民富中心”,对接国家精准脱贫政策,托管调剂各村资金,为村级扶贫互助社提供监督与指导。目前,该创新子项目已在贵州、四川、福建开展。

民富中心成立后,信贷操作仍在村一级,但资金进出都要经中心同意。通过农村互助金融信息系统,操作是否合规是透明的,农户有知情权,中心有监管整顿权。

截至2018年年底,仪陇县发展扶贫互助社共50家,入社资金6680万元,近五年累计受益农户达34760户,其中包括建卡贫困户3125户。仪陇县于2018年完成脱贫任务,共计减贫10.01万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在仪陇县的探索,帮助仪陇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经验。

为防止脱贫后又返贫的情况发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正积极探索仪陇模式的转型之路,构建生产、供销与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方向,激励贫困户培养自己的造血能力。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9-04-04
打通金融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国际减贫合作探索农村小微信贷新模式
为防止脱贫后又返贫的情况发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商务部正积极探索仪陇模式的转型之路,构建生产、供销与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方向,激励贫困户培养自己的造血能力。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