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直是金融业最强的推动力之一。金融科技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在于拉动金融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得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尤其是C端金融领域,无论存贷汇还是投融资,或者消费金融,仅通过一部智能终端即可实现。
“金融科技蓬勃兴起,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金融电子化》杂志12月刊上署名文章中称,金融科技发展重塑金融市场格局,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深刻影响市场参与主体、业务形态与交易效率。
然而,相对于C端的金融科技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B端的金融科技才刚刚开始。
“金融科技服务目前还处在蓝海期,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机遇;在这个大环境下,传统金融持牌机构纷纷主动拥抱变化,拥抱金融科技。”百乘金科CRO、魔方百乘负责人张忠卫表示,这是一个广阔但分散的市场,以消费类市场为例,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亿级别的用户有消费金融服务需求,因此百乘金科2018年初成立了金融科技平台——魔方百乘,致力于B2B2C的业务模式,通过科技连接机构与机构,机构与用户,触达终端,助力银行等持牌机构业务健康、迅速、智能的发展,进而实现普惠金融的目的。
不仅百乘金科将业务重点聚焦在提升B端金融科技能力方面,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互联网金融巨头,以及融360、第四范式、平安壹账通、同盾科技等机构都在掘金B端金融科技领域。
为何要转型B端?
“作为金融科技领域公认的领军企业,蚂蚁金服对自身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公司,希望通过开放技术能力打造平台生态。”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常务副总裁祖国明曾向经济观察网表示,已和部分银行探讨如何围绕用户,将阿里系的消费场景与银行卡持卡人打通。
作为蚂蚁金服旗下官方理财平台,蚂蚁财富提供余额宝、基金、定期、黄金等产品,超过4000只基金在售,同时,蚂蚁财富号也已向68家基金公司开放。
“过去的20年互联网的2C创业黄金的时期,把之前容易做的事情都做掉了,但是在中国今天2B的科技市场公司其实都是不够强的。”在氪信科技创始人、CEO朱明杰看来,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未来也必然是最大的金融市场,伴随移动互联网为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的金融业态,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绝不逊于国际,甚至在有些人工智能金融应用领域已遥遥领先。
1月2日,京东数字科技旗下京东金融联合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发布了两张京东小金卡。这是继2017年京东数字科技推出国内首张小金卡之后,再次与银行携手开展小金卡合作,并将京东小金卡产品进行升级。此前中信银行与京东金融联合发行240万张京东小白信用卡和小白青春借记卡。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财富管理事业部总经理周宇航表示,“秉承与合作伙伴共建、共生的理念,京东小金卡进行了迭代升级,向银行开放无极限。这与浦发银行倡导的‘开放银行’理念不谋而合。与此前白条从‘自营’到将资产端开放给银行,到本次京东小金卡的升级,京东数字科技始终坚持将经过市场验证的创新业务和产品,逐步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业务规模提升的收益。未来京东金融将继续扮演好数字科技平台的角色,以京东小金卡为载体,开放更多的服务项目,为双方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银行连接众多C端、B端、G端用户,广泛通过开放平台对各行各业赋能,金融科技公司在构建生态时拥有更多选项,促进场景创新。”浦发银行零售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和京东金融合作的小金卡不是一张简单的联名卡,而是融合卡,既融合了消费和理财的服务流程,又融合了银行和互联网的优势基因,通过API技术的落地应用,带给双方客户更为流畅的服务体验。这张小金卡凝聚着双方联合做好零售客户经营的匠心和诚意,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打造成银行与互联网在场景化合作上一块金字招牌。”
金融壹账通目前已实现与5家国有大型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和数千家大中小银行,以及保险、投资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全覆盖。而同盾科技已与中国银联、建设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国人保等超过300家银行和超过60家保险机构都在各不同业务层面开展合作。
“大多数零售业务(投资除外)至少暂时以及得到充分发掘,金融科技企业开始转战对公业务。”麦肯锡的数据显示,追踪1000多家金融初创企业,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是为大型企业提供支付解决方案。零售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广泛的合作和收购进一步印证,在零售业务上的圈地之争已经结束,现在阵地已转移至对公业务。
金融如水,科技加速了金融的流速,水一旦加速流动生态则会更加活跃和完善,当前我国金融生态远胜往昔,在衣食住行各种场景不断融入金融科技生态,不论是银行、保险、基金、证券还是说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创新,融入更大的生态,从而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
水虽无常势,也不能肆意横流,无论江河海洋,都要在规定的范围内流淌,否则就成为洪水,不但不能为人类所用,反而成为危害。故而,金融必须在监管系统下运行。
“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科技公司纷纷涉足金融领域,从信息中介变身资金中介,给金融准入管理、市场秩序规范、金融风险防控带来新挑战。”范一飞在《金融电子化》杂志12月刊上署名文章中表示。
监管的态度
“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应该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2018年12月8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兼任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任何金融活动都不能脱离监管体系,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以技术之名掩盖金融活动的本质。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准入管理的主体、日常监管的主体和从业机构展业空间范围应该保持一致。要有责任明确的监管主体和清晰的日常监管规则,并坚持监管规则的公平性,防止监管套利,不论对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还是金融科技企业,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落实穿透式监管,只要做相同的业务,监管的政策取向、业务规则和标准应该大体一致,不应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监管标准宽严不一,引起监管套利。”
“行业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进一步整合,对那些试图主导市场的大型科技公司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麦肯锡认为,未来有两大关键词因素将推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首先,大型生态系统参与者会坚持把科技作为金融服务产品发展的关键推动力,并提供“金融科技即服务”产品,推动国内众多中小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发展。私企,政府监管的加强会逐渐把规模较小、不合规或竞争力较弱的企业淘汰出局。
“金融科技业务是一块非常新的业务版块,更偏向于科技化的服务,这是一个必经的优化资源的过程;魔方百乘一直致力于大数据、科技和风控输出,本着完全合规的方式助力机构对接资产,同时我们也主动拥抱监管,会按照监管的要求开展合规建设。”张忠卫认为,金融科技服务目前还处在蓝海期,但这绝对是一条正确的跑道,在这个全民普惠,金融服务不断下沉的时代,需要更多的机构通过金融科技的手段触达一线用户的需求,进而优化整个金融市场结构,提升国民生活质量。虽然现在为金融提供科技服务的机构并未被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之中,未来监管机构将可能对业务进行指导。
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金融科技研究课题组在银保监会工作论文发布《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思考》一文中指出,当前金融科技迅速发展,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很多业态并未纳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对科技公司的监管不到位,存在监管空白和风险隐患。
范一飞认为,作为新兴业态,金融科技是多个领域跨界融合的产物,不仅具备金融业固有属性,还蕴含信息产业独有特征,因此传统金融管理部门要与时俱进,转变工作思路和手段。在行业监管方面,针对金融科技风险特点和创新活力,要树立明确的监管红线,依托监管科技手段促进行业合规经营,借鉴监管沙箱思路探索弹性监管框架,以柔性手段在监管中服务金融科技良性发展。
著名管理大师、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如果组织内部的变化速度慢于外部变化的速度,那么失败就在眼前。”
在市场和监管都发生变化之时,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机构将业务重心放在了B端服务上。
“市场环境处于传统金融业务端互联网化的风口,资产端百花齐放;站在这样的浪潮下,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科技能力才能触达终端客户;魔方百乘用有温度的科技之手去帮助金融机构和资产机构搭建起桥梁,解决了两端之间接入周期长、风控难、流量少等问题,真正能促进金融普惠大环境下的生态发展。”张忠卫认为,为B端金融机构服务,需要提供风险管理、技术服务、账务核心、结构化金融等体系的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把全端流量高效桥接给银行、保险、信托等持牌金融机构的同时,赋与机构数据校验、风控建模、结构化的能力,从而实现两端的高速运转。
“随着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越来越密切的合作,必然构建起新的生态圈。”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未来竞争将不再是单一机构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间的竞争,那些勇于创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机构有望获胜,而畏惧失败且在创新领域中裹足不前的机构则可能提前出局。相比C端较为分散的市场,B端市场将更为集中,这可能只是少数玩家的战场,大部分机构将无缘踏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