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概念的持续火爆,让一大波互联网公司开始和传统行业接触,希望能擦出新的商业火花。目前互联网和传统金融行业融合诞生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正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全面开花。先是阿里、腾讯、百度、京东涉足其中,现在就连小米、58同城,甚至一号专车都开始尝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一方面和互联网+概念的火爆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VC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看好,迫使企业要借助这股互联网金融大潮讲出新的愿景故事。尽管互联网公司具有先天基因优势和海量的用户群体,但要玩转金融也似乎没有那么容易。
风险控制考验互联网金融业务
金融真正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这是金融行业中的铁律,同样互联网金融也要面临风险控制的难题。互联网金融目前主要有三大块:支付、P2P、众筹,对应的业务也就是支付结算、吸收投资和放贷以及股权核算。在支付这一块目前已经相当成熟,互联网企业介入的多是电商平台,而在P2P和众筹这两块,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互联网金融尽管能为用户提供更加自主灵活和快捷的金融服务,但也存在因为风险控制不成熟,监管措施欠缺,出现一些互联网金融欺诈、卷资跑路的现象,截止到2014年3月,我国倒闭的P2P平台已经达到了80多家。
鉴于互联网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短板,很多涉足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选择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的模式,把传统金融行业的风控体系引入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虽然这是最快捷的解决互联网金融风控体系不成熟问题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因为传统金融机构风控体系的繁杂,而使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用户体验大打折扣。另一个引入传统金融行业风控体系的结果就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风控的依赖,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可能会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沦为传统金融机构销售产品的平台而已。
互联网金融或成网络安全重灾区
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2月,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终端数为220万余个;境内被篡改网站数量为12428个;信息系统安全漏洞为699个。互联网安全事件的频发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风险推向了风口浪尖。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转战互联网金融业务以来,原本以保护用户数据隐私为出发点的互联网安全标准,已不适用于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安全的要求。
为了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除了在平台流程和数据征信上加强完善之外,还需要互联网金融平台制定新的网络安全标准,尤其是要加大对IT硬件设备和软件的投入。这对一些新兴的中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一个巨大考验,本来资金实力就比较薄弱,再投入巨资建立网络安全系统几乎不可能,而往往地下黑产就是盯住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短板,频频出手,给互联网金融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截至2014年,公开数据显示,已有累计近165家P2P平台遭受黑客攻击造成系统瘫痪、平台数据被恶意篡改、资金遭受重大损失。不仅P2P平台,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网络诈骗,账户和密码的恶意盗取也都存在活生生的案例。
互联网金融未必就是下一个风口
从2007网络借贷的模式被引入中国以来,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仅仅2014年的数据显示,国内网络借贷平台的月交易量就达到了300亿左右,平台数量达到1300家左右,有效投资人达到了50万人左右。尽管关于网络借贷非法集资和放高利贷的质疑一直存在,但随着社会现实需求的增加和国家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出台,网络借贷平台进一步规范,大批创业者、互联网企业和金融巨头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俨然一副风口已至的景象。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无序发展,以及存在的监管空白问题,已经慢慢重视起来。甚至有一部分声音认为,因为互联网金融缺乏有效可控的监管,如果继续放任发展,一旦出现风险,将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可见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过快发展还是保持谨慎态度的。
目前互联网金融业务中的网络借贷P2P和以各种“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货币基金也还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中小P2P因为缺乏监管,还大量存在非法借贷、欺诈、变相高利贷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说互联网金融到了风口恐怕还为时过早。
- 马云现身支付宝20周年纪念日:AI将改变一切,但不意味着决定一切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