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北京)
P2P市场跑路不断,监管持续收紧,新老玩家运营成本快速走高……野蛮生长期过后,中国P2P行业已全面进入洗牌期。对于P2P企业来说,2015年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关乎生死,但面对新的挑战,该如何走,没有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P2P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迅速成为业界关注的核心话题。
1月8日国内P2P行业领军企业宜信宣布与中信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资金结算监督、财富管理、大数据金融云、供应链金融等多个领域展开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宜信公司和中信银行将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渠道、信息、投资等各方面的优势,共同寻求互惠互利的创新合作模式,为双方的金融业务提供有力补充。
对于此次合作,宜信官方给出的解读是:宜信联手中信,将打造可复制的资金结算监督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降低P2P平台跑路的风险,提高P2P投资理财方式的安全性,并保障投资客户的最大化利益。宜信CEO唐宁称,宜信是第一家真正与银行达成资金结算监督意向的P2P平台。此次合作,具有鲜明的标杆意义。
据《 》了解,宜信非常重视此次合作,将其称为2015年头等(第一个)大事。宜信作为国内最大的P2P企业,其战略变化一直是行业重要的风向标。此次合作,也透露出了不少关键信息。总结起来,以下两点最为关键,有可能影响整个P2P市场格局。
1、P2P的行业影响力已得到传统银行的足够重视
由于P2P属于新兴行业,体量相对较小,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引起银行的足够重视,这也是P2P行业得以野蛮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2014年余额宝的爆炸式增长,让传统银行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互联网金融的威力。P2P作为互联网金融另一主要细分领域,发展势头也非常猛烈。总体规模快速扩大,有进一步侵入和蚕食银行业务的可能。所以,银行也逐渐加大对P2P市场的关注力度。
以此次合作为例,宜信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就是千亿,而中信管理的资产规模近4万亿,从这个角度看宜信的体量也就相当中信体系下的一个小分行。但是,此次合作却被提到了战略高度,中信银行总行副行长苏国新亲自督阵。如果从传统世俗眼光看这次合作,中信银行给足了宜信“面子”!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点:P2P未来发展空间已经大到让传统银行大佬动容的地步!
不难预见,2015年银行将全面介入P2P产业链的所有关键环节。而P2P企业也将使出浑身解数在激烈的竞争中博得自己的位置。P2P行业也将在新、老两股势力的持续博弈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2、银行将全面介入第三方资金托管 大大蚕食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
过去,由于规模小、政策不明朗、看不明白等原因,银行对于P2P的第三方资金托管业务一直是爱搭不理。就算是宜信这样的P2P“巨无霸”也很难入得传统银行的眼,P2P平台求爷爷告奶奶仍然得不到银行的重视与支持。所以,绝大多数P2P平台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更亲民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资金托管平台。这给步履维艰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带来了一次重生的机会。然而,2015年,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巨大逆转。因为,银行将全面介入第三方资金托管市场。
相比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在P2P资金托管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在中国,普通大众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远远大于第三方支付企业。资金托管在银行,普通大众会更放心。如果银行大力开展此业务, 有条件的P2P企业必然会集体转向银行。当前,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P2P市场的重要性,相关政策也逐渐趋于明朗。所以,未来几年会有更多银行介入第三方资金托管。2015年,或许就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再次走入严冬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的介入,不仅会影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业务发展,还会带来行业资源的新一轮重配。对于P2P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行业的正规化和高增长,而挑战在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更多的不确定性。不难预见,新势力、新规则引入后,各方势必然迅速调整,快速进入下一轮角逐,而那时必然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