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被“爆通讯录”催收 建立债务人适当性管理正当时

本报记者 辛继召 深圳报道

这是一个催收界内存在已久的痼疾。

3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发布一则案件快报称,债务人称,欠1000元被恶意催债,借贷平台非法获取自己的通讯录、恶意辱骂自己及亲友,因此起诉借款平台。日前,海淀法院受理此案。原被告双方责任有待司法机关认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这种通过手机通讯录好友进行债务催收手段被称为“爆通讯录”,在现金贷、小贷、P2P网贷或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等的违约债务催收中不时出现。

有银行不良处置人士表示,采用极端手段,侮辱威胁债务人,非法获取信息,这在合格甚至合法方面,都存在问题。

造成“爆通讯录”催收,是由于一些“现金贷”平台主要通过手机贷款软件App放贷,会要求借款人打开手机通讯录权限,上传通讯录。

“爆通讯录”极端手法催收

海淀法院19日发布案件快报称,债务人宋先生称,其从某小贷平台借了1000元逾期没还,被对方非法获取自己的通讯录、恶意辱骂自己及亲友,故宋先生以侵犯名誉权、隐私权为由将小贷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小贷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6万元。

原告宋先生诉称,2017年11月23日,他通过北京快网快讯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小额手机贷款软件“财小仙”借款1000元,约定借款期限为14天。债务到期当天,因资金周转困难,未能按期还款。该平台在未与宋先生联系的情况下,直接采取极端手段恶意催收债款:捏造事实并以群发短信的方式,直接辱骂、威胁宋先生,还非法抓取宋先生的通讯录,对其亲朋好友进行辱骂,还将宋先生及其亲朋好友的个人信息,外包给多个第三方催收公司,使其收到大量的威胁、恐吓短信。宋先生认为,小贷公司采取人身攻击的手段催收债款,严重侵犯其名誉权和隐私权。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具体案情仍有待司法机关调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这种债务催收手段被称为“爆通讯录”,在现金贷、小贷、P2P网贷及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等的债务催收中不时出现。催收机构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客户的智能手机通讯录后,向债务人通讯录好友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以达到逼迫债务人还款的目的。有些短信甚至包含极端侮辱内容。

多位被如此催收短信“轰炸”的人士反馈称,本人不是借款人,只是借款人的朋友,但几乎天天被“爆通讯录”。电话被轰炸后,只能马上设置静音模式。有借款人借了现金贷产品后,只剩下最后一两期尚未偿还,也会被打爆通讯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一家第三方网络投诉平台上看到,大量关于暴力催收、非法获取个人通讯录等的投诉帖子集中出现。有投诉称,平台未经同意,获取个人通讯录信息,获取手机全部个人电话并且交给第三方催收公司,通过不同的手机号拨打电话,导致个人和亲朋好友无法正常作息。另有投诉称,催收人员加通讯录里好友的微信,要求协助逾期还款。甚至有投诉称,催收人员将附带身份证和联系人号码的色情图片以彩信方式群发通讯录好友。

现金贷催收“套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所谓“爆通讯录”催收,原本是现金贷等平台从事“大数据风控”的一种策略,这些平台在放贷时要求客户开放通讯录读取权限。

某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管表示,“爆通讯录”主要是“现金贷”平台的催收手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现金贷”平台主要通过手机贷款App放贷,会要求借款人打开手机通讯录权限,上传通讯录。

“这是现金贷的风控手段之一。现金贷平台会根据客户通讯录跑数据,看能否借给借款人钱。”该互金高管表示,催收有自己催或找委外催收机构,一般的催收“套路”是,债务人违约后,根据违约期限,先发短信催收,其后是“电催”,给借款人打电话,然后是“爆通讯录”,给借款人通讯录打电话或发短信,最后是上门催收,逐步升级催收手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Android智能手机体验上述App,上述财小仙App称,与芝麻信用及多家借贷平台联合征信,要求读取手机识别码、通话记录、位置权限等手机权限。

除上述通过借款App直接读取通讯录,也有一些小贷平台通过电信运营商获得通话记录数据。这其中,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泄露的运营商数据,为各类平台所购买。另一方面,部分消费金融平台也通过运营商数据筛选“白名单”信贷客户。

这反过来导致一些人对现金贷平台“撸口子”(通过手段获得贷款),通过修饰手机“通讯录”获取贷款。

例如,一些贷款网站发布的“贷款攻略”显示,网贷平台获取借款人通讯录,会根据通讯录信息,基于一些常见规则,比如通过通话时长找到通话时间比较长的联系人。若要借款,可以“操作”一份通讯录,使用一部空闲手机,模拟通讯录和通话数据,实现借款目的。也有所谓“撸口子”的攻略称,可对通讯录进行“美化”,删除小贷、催收和银行信用卡的还款提醒、广告或催收短信等。

恶意催收与信贷适当性

“爆通讯录”这一暴力催收已经被舆论猛烈抨击,给金融监管和个人信贷款快速发展投下了一道阴影。

对此,某资深业内律师表示,暴力催收近两年较为常见。借款平台对借款人不堪其辱,造成精神挫折的暴力催收,最终目的是为了要钱。但是,人的生命权、荣誉权是大于债权的,必须抵制暴力催收。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应处拘留或者罚款。《网络安全法》第41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其中,究竟应当如何界定“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实际上,一些互金平台在个人协议中,也已写明需要借款人客户授权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收集。

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采用的“大数据风控”已经踩在违规的边缘。泄漏个人隐私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监管层的关注。

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联合工作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简称“现金贷新规”)指出,各类机构应当加强客户信息安全保护,不得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客户隐私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

对于恶意催收,现金贷新规要求,各类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均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对涉嫌恶意欺诈和暴力催收等严重违法违规的机构,及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切实防范风险,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但整治“暴力催收”并非意味着已解决这类问题根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放贷机构和借款人均应从这一事件中有所反思。

一位华南互联网金融人士表示,放贷机构不能向没有还款能力或还款来源的借款人发放贷款。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信贷的适当性制度安排。

有律师认为,从借款人的角度,应当规范借钱行为,不能仅将责任归咎于借款平台。借钱人不能抱着“赖账”、不谨慎的心态,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也采取放任的态度。借钱是一个严肃谨慎的事情,应当综合考虑个人的偿付能力和需求。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8-03-23
借款人被“爆通讯录”催收 建立债务人适当性管理正当时
借款人被“爆通讯录”催收 建立债务人适当性管理正当时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