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召集各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讨论商业银行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相关事宜。此外,银行方面已经在日前收到了央行下发的《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拟放开银行远程开立账户限制,即银行可以“线上开户”。
有业内人士指出,借着人民币账户远程开户或将放行的东风,被互联网、移动金融转移了部分潜在存款客户的商业银行或有望扳回一局。远程开户的放开,为银行未来破除在线上发售理财产品时客户首次购买需要面签的壁垒。另外,线上发卡也有望实现。
银行线上业务紧箍咒的“面签”
如果银行远程开立账户获准实现,届时客户将不必进入物理网点办理银行卡账户,而是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刷脸”,实现实名认证。这为受限于时空,银行物理网点“够不到”的客户带来了切实的“福利”,在移动互联的时代,用户再也不用担心时间、物理成本,能达到以最便捷的方式在线开户,开展银行业务。
对银行来讲,这不仅是对被互联网金融搅局的传统银行,也是对突破“审慎监管”局限的直销银行、搅动格局的互联网、移动金融的极大利好。
事实上,对于银行业务之本的开户问题,远程银行、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已经可以达到实名认证的同等效果,但此前出于审慎监管的考量,“面签”一直是开户底线。这对于网点覆盖少的银行、尤其是根本不打算铺设网点的互联网银行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掣肘,有时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即使可以线上销售理财产品,但首次购买必须面签的红线依然未被打破。仅在过去一年,包括兴业银行直销银行“钱大掌柜”的银行理财产品项目、招行与京东金融合作的网售理财项目以及虚拟信用卡,被叫停的主要依据正是面签问题。破解面签问题后,可以预期,银行的线上理财创新会层出不穷。
“面签最大的作用在于提示风险,但实际上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刚性兑付的,买理财类似于购买存款,几乎没有或只有很小的风险”,某银行支行负责人认为,监管应考虑放开首次购买理财产品需要面签的规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互联网银行落地,如果现有的面签监管要求不突破,业务无法开展。央行此举将为互联网银行业务落地扫清政策和技术上障碍。“只要技术上是可控的,是可以放开的。”郭田勇指出。
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两家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试点,或将推动远程开户的创新方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微众银行时曾表示,“你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政府要创造条件,给你们一个便利的环境,温暖的春天。”
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自证
本报记者获悉,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建立远程开立账户体系中,必须实施客户身份识别机制的自证。对于“自证”的内涵,上述接近监管的人士解释称,远程开户的银行必须通过提供远程开户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及权威部门出具的可行的外部评估报告,证明这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能有效识别客户身份的真实、完整和合规,同时证明开户是客户的真实意愿表达,而不是外部迫胁。
银行业内人士称,《征求意见稿》自然对银行的影响很大,但远程开立账户的前提依然是保障客户本人身份信息真实,开户自愿,这个原则是一定要坚持的。央行表示,不论是柜台开户还是远程开户都必须以实名制为基础,这是防止贪腐、金融诈骗的有效手段,也是反洗钱工作的要求。
因此,《征求意见稿》虽然允许各家银行探索远程开户,还是要求建立以“柜台开户为主,远程开户为辅”的账户开立体系。监管同时要求各家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远程开户配套管理制度,保障客户权益。
此外,《征求意见稿》要求,在远程银行客户身份识别上,开户银行应当承担客户识别的责任。银行应当通过安全的技术手段,运用政府部门的数据库、金融机构和其他的商业化数据库信息,通过信息交叉验证等方式建立安全可靠的远程开户客户有效身份识别机制,同时按照相关规定留存客户身份信息。而在开设账户的范围上要求,一家银行只能为一家单位、企业或自然人开立一个同类账户,账户的远程开立、变更和撤销,必须向央行备案;而远程开立的账户业务范围也有限制,目前仅限于单位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非结算账户,以及个人结算和非结算账户。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