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盘点:2017遇水逆 2018需警惕跨界新巨头

又到一年岁末时,又到了进行行业盘点的时刻,唯有辞旧,方可迎新。2017年,P2P行业经历了什么,2018年,P2P行业又将迎来什么?不知你信不信,答案或许就在本篇文章里。

对了,2016年末,笔者曾对P2P行业进行盘点(《2016年就要过去了,曾经辉煌无比的网贷行业过得还好吗?》),断言道

“展望2017年,“乱”字渐去、“变”字当先、“难”字依旧。随着网贷新规落地,网贷行业的乱象将慢慢销声匿迹,投资者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遇雷的概率将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对于这个加速分化的行业而言,企业唯有主动求变,才能更好地生存,营销思路要变、业务模式要变、品牌形象要变;最后,依然是“难”字当头,绝大多数企业都难以摆脱平庸的结局,最终以“变”突围的应该只有寥寥数家罢了。”

想不想知道当时的“断言”是否靠谱?答案也在本篇文章里。

让我们开始吧!

一、用数据说话:2017年P2P行业过得怎么样?

先说结论:从截止2017年数据情况看,跑路平台数量大幅下降,行业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对行业而言,7月份是个分水岭(具体原因见文章第二部分分析),7月以后,行业的成交量、投资者人气、资金净流入等均出现增长乏力甚至下降的情况;从市场格局上看,行业加速分化趋势明显,集中度有了明显提升,TOP30平台的成交量占比在短短一年内提升近30个百分点,接近60%。

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2017年以来,正常运营P2P数量继续下降,从2016年末的2448家降至2017年11月末的1954家,共有494家平台退出行业。

图表 1 2014年以来P2P行业运营平台数量(家)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其中,问题平台(提现困难、经侦接入、跑路等,不含主动转型或停业)数量得到有效抑制,2017年1-11月,共有204家平台出现问题,为2014年以来的最低值,表明行业中最为恶性的跑路风险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图表 2 P2P行业问题平台数量(家)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受7月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整治期间辖内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数量及业务规模双降”等政策因素影响,从P2P行业月度成交量数据来看,2017年7月达到阶段性峰值2537亿元后,便开始呈现回落态势。

图表 3 2016年以来P2P行业月度成交量(亿元)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从行业待还余额来看,截止2017年11月末为1.2万亿元,行业持续保持资金净流入。不过从环比增速看,2017年下半年以来,环比增速呈现明显的逐月下降态势。而与2016年相比,2017年整体增速都处于低位,表明资金净流入趋势明显放缓。

图表 4 2016年以来P2P行业待还余额(亿元)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从行业人气来看,2017年8月,借款人数量首次超过投资人数,之后差距逐步拉大。借款人数量的飙升某种程度上与现金贷的整体火爆环境有关,随着现金贷新规(12月1日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的出台,借款人数量会大概率回落。8月份以来,投资者数量增长乏力,表明行业在获客层面遇到了瓶颈,需要拓展低风险偏好的大众投资者,尽快摆脱污名化标签就显得至关重要(详见笔者文章《关于陆金所理财传言,大家究竟在慌什么?》)。

图表 5 2016年以来P2P行业人气变动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我们用头部平台成交量占比来反映行业集中度情况(由于陆金所成交量在上半年出现了剧烈波动,因此分子中扣除陆金所数据),不难发现,2017年的行业出现明显的集中化趋势,2017年11月,TOP30家平台的月度成交接近60%,较1月份时提升接近30个百分点。

图表 6 2016年以来行业头部平台月度成交量占比(去除陆金所)

数据来源:wind,苏宁金融研究院

二、2017年,P2P行业都在忙啥?

从重要性、关注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笔者看来,2017年P2P行业的发展主要围绕以下五点展开:

1、行业整改延期,合规整改仍是年度主线

2017年6月,央行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整改须在2018年6月底完成,变相承认了整改延期。事实上,按照《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相关部署,仅为整改预留了4个月时间(2016年8-11月,之后便进入到督查评估及验收阶段),低估了相关问题整改的难度和复杂度。

以银行存管的上线为例,便非4个月时间可以搞定,也成为大多数P2P平台合规整改路上最大的拦路虎。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共有879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含已完成资金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的平台),约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44.98%,其中有663家正常运营平台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含上线存管系统但未发存管标的平台),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33.93%。

图表 7上线银行存管的平台数量(家)

数据来源:融360,苏宁金融研究院

整改延期本身对行业最大的影响在于污名化标签难除和整改期间的“双限”政策,站在投资者角度,行业整改一日未结束,行业风险便一日未清除,对行业的有色眼镜也就摘不下来;而站在平台角度看,只要仍在整改期,就会受到“双限”政策限制,难以放手追求规模增长。

2、交易所产品下架,大标模式终结

2015年7月《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初步明晰了互联网金融小额普惠的监管定位,2016年8月出台的网贷行业《暂行办法》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不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平台借款总余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不过,由于行业整体处于整改阶段,所以这一规定并未得到严格执行,与地方金交所、股交所合作的定期理财产品一度仍是主流模式,直至2017年6月30日,《关于对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场所合作从事违法违规业务开展清理整顿的通知》(整治办函[2017]64号)出台,明确要求各互联网平台在7月15日前,停止与各类交易所场所合作开展涉及违法违规业务的增量,并妥善化解存量,小额普惠的定位才真正落地。

下架金交所产品的影响是巨大的,64号文的出台一度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受传言影响,陆金所出现了罕见的挤兑事件,而大额标代表性平台红岭创投则做出了逐步退出网贷行业的“沉痛”决定。以7月份为分界点,行业的成交规模、投资者人气、资金净流入等数据开始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降,行业开始进入到适应“小额普惠”定位的转型期,至今仍然受其影响。

3、赴美上市潮起,争抢机遇窗口

继宜人贷2015年上市后,2017下半年以来,行业再掀上市潮,信而富、和信贷、拍拍贷等平台相继赴美国上市,一度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

上市的好处自不必提(详见《互金平台扎堆赴美上市,潮流背后有哪些焦虑?》),一方面可以扩大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当前面临的种种负面新闻;另一方面,打开了融资渠道,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

不过,舆论对于仍处于整改期的互金平台上市潮,仍然提出了不少质疑,抢占时间窗口成为主流的解读。笔者在《关于互金平台“抢跑”上市,这些都是典型的误读》一文中,也对此作了解读,认为金融风险具有滞后性,随着强监管的来临,上市平台面临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保持IPO初期的高估值水平,之后,随着现金贷新规落地,上市平台纷纷破发,一言成谶:

“问题是,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会越来越规范,监管的强力介入也不可避免,当前的盈利模式可持续性存疑,规模增长空间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其估值模式。若随着监管的趋紧,有一天互联网金融平台也面临与银行业一样的监管架构,其估值模式也必然要向传统银行靠拢。届时,天价的估值怎么延续下去呢?所以,保住当前的高估值水平,对平台而言是个极大的考验。需要规模增长,更需要不断地进行模式创新,确保自己能一直享受新兴企业的估值红利。只不过,这有点太难了。”

4、转战现金贷,遭遇行业整顿

2016年下半年,P2P平台开始布局现金贷业务,额度偏小的现金贷刚好符合监管方向,而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巨大,成为P2P行业转型布局的一个重要方向。事实证明,现金贷是个很好的资产类型,不少平台靠着现金贷成功实现扭亏为盈,IPO时估得一个好价格;行业借款人数也出现了快速增长,甚至超过了投资者人数(见图表5)。

不过,该来的总会来的,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在放贷资质、助贷模式、利率定价、杠杆率、收费模式(砍头息)、催收、借贷群体(无收入来源群体)等多个方面,主流的现金贷业务模式都面临违规和被取缔的风险,平台只要触犯一条,便要涉及到合规整改,所以,新规之下,不受影响的平台寥寥无几,其中便包括从事现金贷业务的P2P平台。

新规之后,现金贷的暴利模式结束,P2P行业不得不重新走上转型之路。在小额普惠的框架下,除了现金贷,便是场景分期和小额供应链金融业务,这两条路,都不好走。

5、发力金融科技,把握未来风口

金融科技是2017年当之无愧的热点词汇,我们看到了五大互联网巨头(BATJS)与五大行的强强联合,也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全民风行。当然,P2P行业也不甘落后,金融科技几乎成为所有“有点追求”的平台的转型。

单从几家上市平台来看,都不约而同地在公司年报或招股说明书中提到金融科技在公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未来将继续在技术平台、机器学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投入,加强与第三方数据源的合作。打开未上市平台的官网,金融科技一词几乎不会缺席。

金融智能化是大趋势,P2P行业的智能化也是大势所趋。在强监管限定的业务框架下,金融科技对业务流程的重塑或许会成为行业转型突围的关键布局。所以,虽然不少平台的金融科技仍处于画饼阶段,笔者仍然真心祝愿大家尽早在金融科技上有所建树,为不确定性的未来增添更多的确定性。

三、2018年,P2P行业走向何处?

回顾2017年,P2P行业仍未摆脱“坎坷”二字,展望2018年,“大分化”和“大突围”或许会是两个重要的。

所谓大分化,是从行业层面看,平台之间将加速两极分化。如上所述(见图表5),TOP30平台的成交占比在过去一年中提高了30个百分点,在2018年上半年,这一趋势还会加速。至整改结束时,大量的尾部平台会因为监管及经营原因不得不退出行业,平台数量进一步萎缩的同时,强者恒强效应会凸显。届时,行业“污名”洗去,备案后大平台或苦尽甘来。

所谓大突围,则是对当前的头部平台而言,在享受“大分化”红利之前仍有一战。现金贷新政之后,杠杆率监管成为融资类金融业务的常态,意味着资本制约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难以做大,资产驱动盈利的业务模式不再奏效,要想获得高盈利,唯有走轻资产运营模式,靠交易量驱动盈利,而P2P无疑是最靠谱的交易量驱动盈利的模式之一。所以,新的巨头已然跨界而来,届时,当前的这些头部平台,还能否继续保持“头部”地位呢?还大有看头。

总之,在P2P行业,一年总比一年好,2018,应该会是个春天。

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 陈若平,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实习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2-30
P2P盘点:2017遇水逆 2018需警惕跨界新巨头
P2P盘点:2017遇水逆 2018需警惕跨界新巨头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