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意味着功能更强责任更重大

杨涛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支付清算体系日新月异,尤其在零售支付工具领域,各种创新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今天,支付不仅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而且已成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近期组织的“支付+”行业发展座谈会,深入探讨了推动“支付+”的战略发展思路。大家看到,科技正全面冲击包括支付清算、投融资与资本管理、风险管理、信息管理等各类金融功能,而多数Fintech创新模式仍难说具有“不可逆”特征,比较而言,消费者对支付更具有某种“惯性”和“路径依赖性”,某种程度上这使支付成为构建不可逆商业模式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作为交易环节的“最后一公里”,支付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功能和责任,这也是“支付+”的转型。

然而,对“支付+”的内涵,迄今学界和业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也有不少认识模糊之处。笔者认为,“支付+”的真正内涵应包括如下几方面:

第一,支付要素+,即支付工具与渠道自身的优化与整合。新技术对原有支付工具、模式都带来巨大冲击,如卡基支付、网基支付、账基支付等概念边界逐渐交融,线上与线下、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网络支付与收单等不同层次概念并非泾渭分明,这需要重新审视零售支付模式的完善方向,改变机械思维。同时,支付创新的个性化、多种模式与标准竞争日益激烈,虽然顺应了支付体验需求,但却不一定符合标准化、互联互通的内在特征,这使聚合支付或第四方支付逐渐兴起,其背后的理论、市场与合规逻辑则仍需探讨。从技术影响看,支付的交易、清算、结算环节也趋于一体化与融合,而支付最底层是依托账户认证身份、交换信息与转移货币,账户上的领域都是可以通过“支付+”予以整合的创新点。

第二,支付+多元化需求。支付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场景,所谓场景,也就是满足需求的用户“界面”。一方面,从支付服务的个人消费者看,对支付便利与安全、支付新奇体验、支付拓展的金融服务等,都有不断提升的新偏好,这就给支付创新带来了巨大的蓝海。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居民跨境、海外交易行为越来越频繁,跨境零售支付的“蛋糕”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在新兴支付服务的创新方面,过去对B端的企业需求普遍重视不够,而以支付为抓手,嵌入到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财务程序优化、账务处理等,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生命力。

第三,支付+多层次服务。对应于支付需求的演变,支付服务的供给同样可以综合配置与布局。一则,支付可叠加大量增值金融服务,如财富管理、授信、供应链融资、T+0结算、消费金融等。余额宝等“宝宝”类产品在前几年的火爆,其背后就是支付+货币基金理财的功能配置。二则,支付还可作为通道与载体,嵌入老百姓“衣食住行”的各类生活场景中,包括医疗、娱乐、旅游、交通等。目前这些场景都已出现了“支付+”的创新尝试。三则,涉及公共服务、管理等领域,同样可拓展“支付+”,如个人纳税申报,支付工具为识别身份和便利程序起到很大作用;再如在法院诉讼、资金划拨等方面,已有支付企业与相关部门开展了合作。

第四,支付+生态圈建设。美国学者詹姆士·穆尔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竞争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穆尔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强调共生发展,不同主体构成价值链,不同的链交织成价值网。支付作为整个经济交易和金融活动的底层基础设施,完全可以成为新型支付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在此生态中,支付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清算组织、移动运营商、软硬件提供商、实体企业、公共部门、居民都能寻找更多的“共赢增值区域”。例如,相对于银行来说,支付企业在处理电子支付的总金额方面并无优势,但笔数却数倍于银行,其价值则体现为“小额链接”来“触及用户”。这也成为银行与支付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基础。

第五,支付+新技术+安全。新技术将全面影响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包括支付工具、交易模式、清结算流程、支付中介与组织、支付账户体系、监管政策等等。大量支付创新有一些共同特征,即围绕支付安全,利用各种网络虚拟技术,开发各种摆脱传统有形的身份、资金认证载体约束的新技术,让支付变得更安全、便捷和高效,并且不受外在载体与中介的约束,大大降低支付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当然,新技术也使支付便利与安全的“跷跷板”更难以把握。例如,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迅速发展,并应用到支付领域,其中尤其以人脸识别为代表——低成本、快速、大量记录、存储和分析人脸图像的能力正在快速提升。与此同时,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日渐完善。在提升效率与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引发了各方对于支付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第六,支付+新载体。如今零售支付载体已从PC互联网逐渐跨越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据We Are Social及Hootsuite的一项统计,今年全球使用移动设备的用户已突破50亿。在我国,今年上半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13.6亿,手机上网用户数突破了11亿。以手机为核心的各类移动端的日益普及,也使移动支付更活跃。如支付宝统计表明,去年实名用户已高达4.5亿,有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腾讯今年第三季财报表明,微信月活跃用户数已达9.8亿,可以想象,微信支付用户活跃度同样惊人。伴随智能手环等其他“可穿戴移动设备”的兴起,未来的支付可能会更“科幻”、便利及安全。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11-22
“支付+”意味着功能更强责任更重大
今天,支付不仅是公共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而且已成商业模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支付+”的真正内涵应至少包括支付工具与渠道自身的优化与整合、支付+多元化需求、支付+生态圈建设、支付+新技术+安全、支付+新载体这样几个方面。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