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网贷、消费金融、现金贷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风险不断积累,贷后处置市场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北京商报记者近日注意到,在巨大蛋糕的吸引下,不管是资产方、资金方还是第三方服务机构,都开始积极布局贷后处置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推动下,这些贷后处置机构开始用起了“绿色催收”概念。而在分析人士看来,由于目前催收行业缺乏相应的规范,暴利催收的边界仍未明确,亟须监管予以规范。
万亿市场待开发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整体仍维持不断上升的态势。此外,互联网金融新型金融模式的快速发展,导致相关风险不断积累。据专家分析,2017年下半年由于政策不断收紧及客群不断下沉,贷款质量会进一步恶化,贷后处置市场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不管是资产方、资金方还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均在积极布局贷后处置市场,准备分食这块蛋糕。资易通创始人、CEO盛洁俪在日前举办的“中国贷后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峰会”上表示,贷后处置市场很有潜力,未来五年将有10万亿元市场。
提倡“绿色催收”
谈到催收,可能多数人会想到裸贷、堵门、暴力等负面词汇。而在盛洁俪看来,贷后处置行业并不仅仅只有暴力催收,这只是行业中较为负面的想法。实际上,催收是商业中最正常不过的一个行为。只要有放贷,一定会存在催收。
鸿泰鼎石资产管理科技信息部总经理高海涛在“中国贷后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峰会”上表示,当下互金客群规模比较大,但是单个逾期金额比较小,而且逾期客群越来越年轻化,“90后”、“00后”消费观念超前,对自己收入评估能力不足,导致个人不良资产产生。在他看来,新的风险形势下产生的不良资产,催收策略也应该改变,应该倡导“绿色催收”。
如何才能做到“绿色催收”?盛洁俪表示,要做“绿色催收”、改变行业,一定要符合大众最主要的需求,具体包括能不能提高效率,能不能降低成本,能不能提供更先进、更快速的方式,大量快速盘活贷后资产。比如,此前催收机构多采用电话催收的方式,往往会出现打了一圈电话联系不到人的情况,而利用大数据可以将被催收用户的社交网络串联起来,排除掉无效的用户信息,这样便能提高效率,实现智能催收。此外,利用声纹识别技术,对催收人员形成约束,也能有效防止暴力催收。
高海涛同样认为,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把员工清收规划、轨迹管理起来。
合规仍是难题
不过,由于目前催收行业缺乏相应的规范,暴力催收的边界仍未明确,亟须监管予以规范。
网贷之家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催收一直是个人力密集型的行业。随着借款人来源的愈加互联网化、借款金额的小额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到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提升催收效率,就成为催收行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的趋势。
在他看来,要做到文明催收,首先是从监管上对催收予以规范,明确暴力催收的边界及惩戒措施;其次需要建立互联网征信体系,提升借款人对信用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降低暴力催收的发生。当然,催收行业内部也要加强管理,提升业务效率,比如用智能化的手段提升催收效果,监测员工的催收方式等。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当消费金融平台从小做大,对业务合规性的诉求越来越高,也在倒逼催收行业在效率上和模式上进行变革,一方面要应对快速增长的催收业务需求,另一方面则要降低催收引发的声誉风险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将大数据、关系图谱等金融科技手段引入催收行业,的确代表着新的发展趋势,也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手段。
他表示,要从根本上远离暴力催收,需要从法律、监管和行业层面进一步加强对暴力催收的打击力度,倒逼平台在催收成功率和平台声誉之间的选择中更加倾向于后者。只要平台做到对暴力催收的零容忍,无论是自建团队模式还是业务外包,暴力催收的现象都会大幅萎缩。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