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吗?在“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2017)”上,来自监管、学术、企业界的“大咖”分别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认为金融科技对现有金融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认为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不确定的。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则首次提到京东金融“价值分享的企业服务”模式,开放京东金融的客户资源和技术能力,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共赢。
未来,究竟什么样的模式会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近一年以来,工行、中国银联、光大以及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山东城商行联盟、广东的农信社联盟等传统金融机构纷纷与京东金融签订合作协议来看,共享的商业模式对整个金融行业来说显然更有吸引力。
“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2017)” 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汇聚了海内外知名专家和数十家顶尖公司,从“大咖们”在此次大会上的专业解读,我们或许能更清晰看到金融科技的未来愿景。
学术界:未来的金融行业格局并不明确
朱民在会上首先发表了《金融科技再塑金融生态》的主题演讲。他认为,金融科技对传统生态中的供给者、需求者、金融基础设施和监管者都造成了冲击。
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在于把金融机构的生产过程从内生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外化的过程。金融技术把产业拉长、拉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市场并入供给链。朱民举例说,京东金融的供应链金融现在做得非常好,这既是完全新的产业,但是又是一个纯粹的旧的产品。以前不过是银行的客户派生业务,因为它的产业链把它们全部融合了变成了产业链金融,这是一个典型的垂直细分领域。
面对未来,朱民认为一切的模式都是不明确的,平台和传统金融企业的竞争,谁胜谁负也不明确。
“金融生态的变化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无论金融生态的变化、金融生态的基本格局、金融的基本功能没有变化。”朱民认为,这一次金融生态的变化不会是最后一次变化,但这是“迄今为止最为精彩的一次整体的金融生态的变化”。
监管机构:确保安全是金融科技发展的生命线
“金融业是一个与财富打交道的特殊行业,存在着高风险性、强侧重性和内在脆弱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发展理念和价值导向在金融业活动中的极其重要性。形象地说,就如同天使与魔鬼之间的关系变化,可能一边是天使,一边就是魔鬼。”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金融创新如果缺乏正确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导向,就很可能滑向自我循环、过度膨胀,甚至引致经济金融危机乃至社会危机的境地。
李东荣指出,所有的金融科技活动以及相关从事金融科技业务的行业机构、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都应该将是否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普惠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金融风险管控能力、是否有利于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和评判的基本原则,并按照这“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金融科技创新。
金融科技公司:愿意做价值分享的企业服务者
在过去的一年,包括工行、中国银联、光大以及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山东城商行联盟、广东的农信社联盟,都分别跟京东金融签订了全面的或者战略合作的协议。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表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金融科技公司的能力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所以开始主动地选择跟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
陈生强指出,金融科技首先要满足两层内涵,“面向金融机构的企业服务模式”和“领先的科技能力”。而京东金融提出的——“价值分享的企业服务”,则是在此基础上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京东金融模式下的企业服务和金融机构,必须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能够为金融机构带去增长的业务和增量收入,在为金融机构共同创造增量业务的过程当中,实现与金融机构的价值分享。同时,京东金融的企业服务实际上并非仅仅是服务于金融机构,而且必须是要能服务于金融机构核心价值链上的核心流程环节,或者说是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例如说获客、客户运营以及风控等。在为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收入。另外还能为其降低风险、改善客户体验,甚至形成新的商业逻辑。
“我们愿意选择将这些用户以及业务能力开放出来服务于金融机构。”陈生强说,京东金融未来会逐步把平台和用户开放给金融机构使用,服务这些金融机构。京东金融认为只有真正开放的胸怀,具备开放的实力,真正地能够把自己的用户输出给合作伙伴,才能真正做好新型的企业服务,也才能真正地去助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陈生强介绍,京东金融已经逐步把风控、营销、运营、技术等一系列的能力都解耦出来。同时,京东金融还在建立一种分享合作的商业价值逻辑,这套商业价值逻辑,需要不断地磨合以达成共识。
在演讲的最后,陈生强再次强调了京东金融“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的定位,以数据和技术为基础,为金融机构提供高内生增长能力的企业服务,以便更好地为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年轻人提供服务,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让金融能够实现以实体经济为本,因实体经济而行。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