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Fintech旗号的公司那么多,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才是王道

文 | 夏心愉PART1:迷局很多人跟我讲过互联网金融扑朔迷离,不止投资人这样觉得、甚至包括一些监管人士。外界评述它的时候,很多概念是杂糅的,很多帽子都戴在头上——比如普惠金融、比如金融创新、比如金融乱象、比如金融诈骗;比如名声好的时候,抢着说自己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连上市公司都要抢个P2P谐音的名字;名声不好的时候,业务换汤不换药的P2P开始管自己叫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公司现在出门各个开始自称Fintech(金融科技);叫着Fintech的公司,有真科技公司、也有伪科技公司,还叫着P2P的公司,有快倒的、也有一路稳扎稳打却被“猪队友”坏了名声的窦娥们。于是开始乱,理不清头绪。外界越来越不知道如何判断鱼龙混杂的它们,只能通过一些间接而非本质的办法雾里看花。很多人只能通过股东背景来判断它们好不好,通过对借贷规模/个人借款上限的封死来控制它们。很长一段时间它们简直是监管眼中的烫手山芋。左则扼杀金融创新,右则纵容金融风险。你说怎么管?谁都知道资金是命脉,可这账户又不在金融办手里,就算平台合作了银行,也只不过就是个资金存管,管不了它的项目风险、借新还旧、甚至左手导右手。若不靠总量控制、若不靠牌照思路,到底该怎么去抓核心?PART2:回归跟很多人聊过这个话题。愉记个人最后形成的思路,是回归基本面。回归为什么需要这些新金融机构的基本面,回归金融的基本面:因为投融双方有信息不对称,才需要金融中介及中间环节;好的新金融机构、好的Fintech公司,则应该是有助于让信息趋于对称,“降低建立信任(信用)的成本”。

缩短金融中介链条,缩得越短越好——这是好金融;使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越透明、越有参数或足够的信息、或借助科技的力量,能够他们彼此判断得越有效——这是好金融;中间环节越少越好——这是好金融;简单、直接、高效,而不是复杂、冗长、不透明——这是好金融;最后的落脚点是:融资成本因此被降低——这是好金融,这也才配称“普惠金融”。

传授给愉记这套思考的第一人,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他在简述这个问题的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三次重复“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这句。谁对这个方向有助,谁就是好的互联网金融机构、Fintech公司。再延伸一点点细节,浅橙科技CEO朱永敏有次跟“愉见财经”说,从实践的角度,他也有两个维度判断一家名曰互联网金融的公司算不算真互联网金融、真Fintech,(潜台词:而不是会把金融放上互联网渠道、买一套软件设备就算“金融科技”了):

维度一:随着规模扩大,运营的边际成本、获客的边际成本是不是越来越低?如果成本线性上升,就不算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维度二:随着规模扩大(客户增多),风控成本是不是越来越低的?如果成本线性上升,就不算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真正的Fintech,就是被用于降低这些成本的,这是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手段。浅橙科技自身的优势,就是他能够凭借足够多的样本积累数据,不断调整进化风控模型,并基于智能风控能力获得上述“成本不上升”。据悉,浅橙通过采用自主研发的HAS风控系统,目前峰值一天撮合交易8万单,仅允许10%的新客通过,几乎所有判断都交给AI,审核人员只需要5个。浅橙科技的B轮投资人天图资本合伙人李竞表示,除了数据,他们最看重的就是浅橙的智能风控能力,AI风控必将是未来的趋势。PART3:背离其实所有这一切,还有一条一目了然的线索:既然是“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的、降低运营等各项成本的,那么,客户的融资成本也应该是被降低的。简而言之,在项目真实不良可控的基本前提下,客户融资成本是多少,就是重要线索。反过来,给大家看坏金融是怎样的。原先业内多见的P2P模式(这里不包括项目都是造假、自融自担的骗子们,还都是正常运营着的P2P情况),我们来算算他们的成本:

(提示:监管定调网贷平台为信息中介哦,以前所有信用中介的做法都不可取)给投资人的年回报:10%。(这还算低的,高的可以15%以上。)P2P没名气没背书,需要担保公司,担保成本:2~4个点。提坏账准备/或为了刚兑得处理坏账:少说6个点。(事实上真实坏账率比这个高很多,陆金所计葵生以前估过一个行业平均坏账水平:13%~17%。)运营也要成本,不说那些线下理财畸形的豪华办公楼豪华装修门店了,就算纯线上的,为了满足风投的PUSH要去做大规模,获客都是成本。(比如地推,一大群电话客服到处打电话“夏女士您需要贷款吗?”)。这里的成本,再来10%。

上头这些,“愉见财经”的估算已是有所保留的,即便如此,加总,算大数30%。放贷利率定价,本来就是资金成本+风险定价+运营成本,还得留出个利润。这样一来,给到个人的贷款,利率35%,给中小企业的,30%。都算是很正常的定价。这样的资金价格,也配宣传自己是普惠金融?也配说自己有Fintech?金融创新当然好,但好的创新是不会背离金融本身的出发点的。事实上,北大光华刘俏院长说,以“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这一思路为主线,能对很多金融创新进行价值判断,不止Fintech。比如资产证券化,包括现在很热的REITs,判断标准皆是如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8-16
打着Fintech旗号的公司那么多,降低建立信用的成本才是王道
文 | 夏心愉 PART1:迷局 很多人跟我讲过互联网金融扑朔迷离,不止投资人这样觉得、甚至包括一些监管人士。 外界评述它的时候,很多概念是杂糅的,很多帽子都戴在头上—— 比如普惠金融、比如金融创新、比如金融乱象、比如金融诈骗; 比如名声好的时候,抢着说自己是互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