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股东明细终于出炉。
8月2日,一份《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显示,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和公司共同签署,央行为该平台的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梧桐树投资平台,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同时,其他几大国有机构也占据较大比例股份。
“这也是预料之中的,央行成为第一大股东,有利于主导和协调各大支付机构和银行。”8月10日,深圳某支付机构高层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评述称。
两天后,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明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与银行原有的直连模式将全部切断,网络支付交易全部通过网联模式转接清算。
网联实际上就是网络版的“银联”,为支付宝、财付通这类非银行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搭建一个共同的清算平台,接受央行的统一监管。多方争霸的线上支付江湖,即将大一统,网联将“归位”。
近日,记者联系多个大型支付机构,均对网联表示支持,比如支付宝已经在8月7日正式向网联平台切量;在6月30日切量当天,财付通部分交易通过网联完成。
央行系是第一大股东
7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及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45家机构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拟共同发起设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
据了解,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整,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
在全部45个股东中,央行下属7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持股比例达到37%,其中,第一大股东为央行直属的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占12%股份,第二大股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东梧桐树投资平台,占10%股份。
而支付宝和财付通占股比例都为9.61%,位列第三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以4.71%占比,位列为第四大股东。中国清算支付协会持股比例为3%,代表不符合入股资格的中小支付机构行使投票权;而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联商务,排在第九位,银联在网联中的话语权颇小。
“央行是网联的第一大股东,这个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显示了网联这个企业或者品牌的属性。它是由央行来牵头的,并且带有一定的政府监管或者行业监管的思考在里面,只不过以企业化的方式去做而已。”艾瑞咨询CEO张毅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除了股东阵容强大之外,网联的高层也浮出水面。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此前借调到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专门牵头筹备网联搭建。若不出意外,董俊峰有望担任网联总裁。
事实上,从一年前开始,央行关于网联的筹备工作就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2016年4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设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清算平台的议案”,当年10月,央行正式批复了网联筹建的方案。
今年3月31日,“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在此期间来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6月30日,网联平台宣布正式启动业务切量,即开始转接清算一般用户实际交易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
央行8月4日通知,从2018年6月30日起,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需从直连模式转为通过网络支付平台处理。央行支付结算司发布关于网络支付业务处理的通知规定,各银行及支付机构需在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及业务迁移的准备工作,并组织测试、验证及压力测试等技术支持。
网联的使命
对于外界而言,“网联”颇为神秘。简单点说,网联并非支付机构,而是清算平台,角色类似于银行间的清算系统—主要是在各金融机构之间办理资金调拨、划拨支付结算款项,并对由此引起的资金存欠进行清偿。
据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介绍,网联相当于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间竖起的一堵“墙”。原则上讲,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未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走银联的清算渠道,另一种通过网联平台。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央行之所以设立网联,是为了解决原来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存在的问题。
此前,由于银联的转接清算模式业务流程涉及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平台三方,并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成,作为唯一的转接清算平台,银联能从中获取一成手续费,同时还可以向收单机构收取万分之二的银联品牌管理费。
对于新进入者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这一垄断会让成本剧增。于是,他们决定与银行建立直连模式,绕过银联进行转接清算,即从用户、支付账户,再到银行账户的三方模式。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
“在直连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充当了银联转接清算的角色,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转接清算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绕过银联后,很多信息或数据不能被央行或监管者所获取,使资金的流向游离在央行的监管之外,监管的空白也为洗钱或非正常的资金流动提供了温床。”上述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分析说。
此外,第三方支付机构还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沉淀。“清算机构有资金沉淀,又有运营的商业利益的话,实际上存在很多扭曲。”曾刚分析称,现在有4000多亿元的资金沉淀,都是潜在的风险。“这扭曲了它的收益特征,收益很多都被第三方支付所占用,实际上资金本身不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
在曾刚看来,取消原来的直联模式,改为网联,银行、机构、客户的四方清算模式,并收归到央行平台上,“实际上有助于把支付清算机构的公共职能从一般意义上商业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剥离,回归到它的本源。”
央行早在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提出,要让第三方支付回归支付通道的角色。因此,在互联网金融整治趋严的背景下,这一要求被提到日程上也是必然之事。
在张毅看来,设立网联的根本目的就是金融安全。“从本质上来说,央行需要在非银行之间网络支付的清算平台这块,有一个更能懂得新的规则、新的玩法的更高效的机构来运行。”
动了银联的奶酪?
记者近日采访获悉,大部分支付机构都对网联持积极态度,也有部分机构认为此事较为敏感,不方便发表评论。
支付宝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我们一直按照央行和筹备组的工作要求和安排,积极参与并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在8月7日正式向网联平台切量。
财付通表示,财付通是首家将部分支付业务切量到网联的支付机构。他们将一如既往地配合央行等监管部门,与其他机构共同建设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
财付通回复称,网联切量于今年6月30日开始,3月31日网联试运行时,财付通也是网联平台上成功完成首笔跨行清算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该笔交易通过微信红包由腾讯财付通平台发起,收付款行分别为中国银行与招商银行(600036,股吧)。
汇付天下高级副总裁、汇付数据总裁穆海洁表示,汇付天下去年开始就已参与了网联的整体系统建设。
穆海洁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网上支付、特别是快捷支付主要还是靠支付公司直连银行的方式运行,是“多点连接”。网联的成立,打通了所有支付公司和银行之间的连接,实现“一点连接”,这使得支付系统的稳定性更优、支付机构与银行的系统接入成本、运营成本将大幅降低,支付效率将得到提升。
对不同类型的支付机构,网联造成的影响也有所差异。
8月9日,北京某不便具名的支付机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称,对于大机构而言,尽管取消转接清算职能短期内使得他们与银行就费率空间谈判的能力相对被削弱了,但从中长期而言,这样的转型让它们更好地将重心回归支付本源,减少了兼顾清算带来的不必要风险,从而大大降低运作过程的难度。
“对于中小机构而言,由于所有机构都一视同仁,不存在费率的差异,原来不公平的竞争形势便得到改善。不过,由于备付金的利息是很多机构重要的资金来源,连接网联后,这部分资金将不会再停留在这些机构的账户上,而是存到中央银行的账户上,因此高度依赖备付金利息的小机构受到的打击较大。”曾刚说道。
“网联费率会比直连模式的低,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是一个好的消息。”网联公司某股东单位的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说。一般来说,直连模式下,通道费率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四左右,大型支付机构议价能力较强。
网联的出世,不仅意味着第三方机构直连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中国银联一家独占的时代走向尽头。网联是网络版的银联,承担着转接清算的职能,那么两个同等地位的角色是否会导致番位之争?
“两者的职能还是有很大的重叠,相当于央行生了个二孩,对银联有影响是很正常的。”张毅说。
“银联系统可能是这场博弈中唯一的输家。毕竟,银联系统此前一直在觊觎接入第三方支付平台,而网联的推出意味着银联这一梦想的粉碎。”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表示。银联对此则不予置评。
曾刚向记者分析称:“如果银联所有的业务涉及的都是线下的、POS机的业务,网联全都是线上的业务,而线上业务只对应着网上的交易,其他所有的线下产品都对应着线下的交易,那么网联和银联的冲突可能就比较小。”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