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刘飞 ○编辑 陈羽
备受争议的校园贷业务终于在6月遭遇急刹车: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历时一年的互联网金融大整治行动至今仍未结束,整治还将延续。
P2P、股权众筹、互联网理财、互联网保险……这些新金融业态自2003年开始历经了野蛮的高速成长,虽然一定程度上的金融创新活跃了行业,但也蕴含大量的金融风险,甚至突破了法律的边界,给金融市场带来隐患。
监管收紧之后,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正面临变局:告别草莽时代,速度与激情不再是互联网金融最标配的成长方式。尽管成交量仍在稳步增长,但也不再是各路资本趋之若鹜的“风口上的猪”。当行业步入合规年,无数家平台正默默进行着艰难的合规转型,“活下去”成了平台高管口中的关键词。
生存还是毁灭?
在密集发布的监管文件中,去年8月银监会等四部委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中提出的存管银行和限额管理,对P2P平台压力最大。
如今,距离整改大限仅剩两月有余,尚有近2000家P2P平台的资金存管未完成,其中大多是中小平台。严监管之下,安全合规不再仅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口号而存在,更成为这个行业活下去最基本的“丛林法则”。
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调整已经显现,正常运营的P2P平台数量从2016年初的近3400家,降至2017年5月的2148家。不过,行业的成交量和贷款余额仍稳步增长,从去年8月的6700多亿元增至2017年5月末的近1.15万亿元,突破了万亿元大关。
外界对网贷规模还在快速发展颇感意外和困惑,但业内很多人士认为,这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明显。网贷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在快速上升,马太效应加剧。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看来,对于超大型平台而言,尽管银行存管等合规门槛不再是难题,但如何继续保持高增长并稳固行业地位,成为转型和突围的难题。
从布局来看,网贷平台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网贷+理财产品代销”的双线组合。一方面成立独立的子公司,将网贷产品与整个平台进行切割,一方面力推理财产品、基金、保险代销,加大转型力度。据了解,目前已有陆金所、凤凰金融、网信理财、积木盒子、团贷网和人人贷等集团化平台拆分了业务。
就连蚂蚁金融,也曾因为在招财宝平台代理销售交易所私募产品而走过弯路,最为著名的就是“侨兴债”违约事件。
侨兴债违约一案暴露了互联网金融平台风控的漏洞,将互联网资管业务风险暴露在阳光之下。
定位于理财超市的“铜板街”在成立之初就一直从事互联网资管业务。其创始人何俊告诉上证报记者,2017年投入的更多精力是合规系统优化。铜板街并不授信,但合规之下其对“入场”的资产风险甄别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每一款理财产品都要充分披露借款人和合作方信息、资金用途、金融资产收益权的评估信息等信息。这一条也使之面对流失部分客户的压力。
比铜板街更为复杂的是,那些将P2P业务拆分出来、弱化平台P2P属性从事互联网理财的平台。对于这样的平台,随之衍生出的风险更值得关注。
同是作为信息中介,股权众筹行业的监管政策仍迟迟不见踪影,“寒冬”成为互联网众筹的特定标签。零壹财经数据显示,2016年末国内已上线608家众筹平台,其中遭遇倒闭、跑路、歇业等问题和已转型的平台至少达到271家。剩下的337家平台中,股权众筹有156家,几乎占了一半。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的6月1日实时数据显示,已收录的20大类业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共有1.8万多家,其中在线运营平台1.2万多家,活跃用户超过5.9亿。
颠覆还是融合?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只改进不颠覆。”这是上证报记者在调研中听到的普遍感受。互联网金融改变的是金融服务的路径,确立了惠普金融的补充地位。
就连曾经高喊“改变银行”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认知也更趋理性。他认为,过去的金融体系是“二八原则”,未来的“新金融”机会是“八二原则”——去帮助、支持以往80%没有得到金融支持的用户。
如蚂蚁金服逐步推出的花呗、借呗、网商银行,以及农村金融。以网商银行为例,截至2017年1月末,其开业的一年半时间里,服务的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的数量达到271万户,覆盖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户均贷款余额仅为1.7万元,这是传统银行的小微贷款所不能想象的投放数字。
《暂行办法》的限额令,也让网贷平台回归到以服务小微企业和小额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上述这些都是原有金融机构尚服务不到的领域。风头最劲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在账户分类体系建立以及网联平台的试运营下,同样回归到其便捷、小额的安全支付范畴。
穆迪报告认为,Fintech(金融科技)正在改变竞争格局,在市场竞争中攻势凌厉,但并不足以动摇银行在金融行业的中心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阿里、腾讯、京东等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但其发展潜力同样也不足以撼动整个金融业。
银行这一方面也在大步追赶。继上线货币基金后,手机银行转账也免费了,同时还开启了直销银行时代,在科技金融业务上亦不惜投入重金,如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将每年利润的1%用来进行金融科技创新。
事实上,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如今,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出现并应用于金融,催生了信贷工厂、智能投顾、量化投资等更多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提升了金融体系效率,科技与金融 交融的时代已经到来。
曾经叫嚣着将“颠覆”传统金融业的阿里巴巴系蚂蚁金服也已誓言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下转2版·要闻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