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宁复盘宜信11年:金融科技这个词也会消失

文/孙爽零壹财经“金融科技白人谈”: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有望加快,引发了大量关注。2016年以来,“金融科技”一词即热度渐起,大有追赶“互联网金融”之势。从大众舆论到业界,从坊间到监管,从国内到海外,金融科技颇有“燎原”之意。那么,科技到底如何改变了金融?金融科技的本质是什么?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零壹财经特别策划了“金融科技百人谈”系列文章,与支付、征信、网贷、农村金融、消费金融、区块链、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等多个业态以及国外的百位金融科技相关人员进行对话,以期获得上述问题的答案、启发思考。本篇是该系列的第1篇。按语:今年是宜信成立的第11个年头。这些年过去,宜信已经成为拥有借贷、保险经纪、私募基金管理和融资租赁等多个业务、客群涵盖企业、农户和城市白领等多个类别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公司。近日,零壹财经和宜信创始人唐宁进行了对话,他讲述了宜信创立以来的心路历程、对金融科技浪潮和监管的思考。借贷:从独创“中国式P2P”模式到宜人贷上市宜信的故事从2006年开始。此前,唐宁先后担任美国DLJ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部分析师、亚信科技企业发展部总监、华创资本CEO,都是在为企业融资服务。谈及为何会从投资人转向“亲自”创业,唐宁说,

其实当时做投资人,也不是做甩手掌柜,写完支票就消失了,过段时间就来收钱。因为通常早期企业确实缺的太多了,作为投资人还要帮着想战略,甚至打单子、拉业务,也跟创业差不多了。

至于为什么做P2P,当时我们投了培训公司达内科技,有一百多个大学生交不起学费,我就去找银行看能不能借款,结果未果。怎么办?我就从自己做起,我一位北大小师妹起草的中国第一份P2P合同,就是个人对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国外也有这种模式,就这么’舶来’了。

所以宜信创办P2P,是为了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我的创业,是比较自然的过程,没有刻意去寻找创业的方向。没有。我没想过如果没有遇到达内,达内的学生没有借款需求,后来会怎样。

唐宁所说的中国式P2P后被称作“个人对个人”模式,这一模式起初在线下开展,后转至线上,这正是纽交所“中国P2P第一股”宜人贷的前身。关于线上线下谁更重要,唐宁说,

没必要割裂,更多的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这一点曾经存在争议,但大家已经达成共识。

例如,在线上获得获客线索后在线下开展业务比较好,那就去线下,不必然只能在线上做业务。客户需要的可能不只是产品,可能还想要好的体验,如果线下体验更好,就去线下。

唐宁称,宜信用线上线下结合来开展网贷业务的方式获得了业内同行的效仿。2015年12月18日,宜人贷登陆纽交所。宜人贷当时是不是一定要上市?唐宁说,

有次哈佛商学院把宜人贷选作案例,设立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是唐宁,你会不会选择(让宜人贷)上市?’这个案例第一次讲的时候,我参加了。当时投票,一半同学投了不上市。

说不应该上市的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当时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来讲,尤其是对中国来说,有不理解和误判。2015年资本市场有大量唱衰、看空中国的声音。具体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也有一些风险事件出现。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到时候了。行业发展出一定的成果,是时候告诉大家了。行业发展到那个阶段,需要有个企业站出来做出规范的表率,否则行业可能就毁了。行业需要引领,需要正能量。

现在看来,宜人贷上市这个举措是非常有战略性的,我们对风控能力进行了详尽的披露,这个透明度对行业有一个示范作用。也直接对宜人贷的业务有正面的影响,出借人的获客成本有了很大下降。

我们还是希望世界能明白中国的P2P网贷是怎么回事,应该说上市这件事有很多历史的、国家的担当成分在里面。宜人贷上市,不是因为缺钱,是希望从正面去促进微观企业和中观行业的发展。

回顾创业11年,我和同事最自豪的就是,我们发明并成就了中国的网贷行业,把它做成了中国乃至世界级的支柱型创新,创造了一个行业。

展望未来,唐宁也依然看好网贷。他认为网贷在十年、二十年内都会有长足的发展,

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能够解决过去没有解决的很多极为重要的问题。

在借贷之后,宜信还开展了财富管理和其他服务。唐宁如此阐述宜信业务发展的逻辑:

还是完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一开始,发现客户需求钱,就借钱。后来发现,客户不仅需要借钱,还想理财,那我们就做财富管理服务。我们把这个过程叫“普惠金融三步走”,第三步叫“能力建设”。

所谓能力建设,就是给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用教它们怎么做业务,但是对小企业来说,如果能帮助它开展业务,那对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也会很有帮助。例如,如果帮助小微企业完成数字化,那对我们金融服务的风控来说,就会有更多数据点。我们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翼启云服就有帮助小企业管理报销的服务“现金罗盘”。

可以看出,唐宁的业务发展逻辑蕴含着“共赢”的思想,这一点在宜信旗下征信公司致诚信用的创业原因中也有体现。唐宁说,

2010年,宜信成立了致诚信用,我们把宜信的数据拿出来共享给同行。有的同事会不理解,说这么关键的数据都拿出来,我们以后怎么过日子。我认为不分享是多输,分享是多赢,虽然可能我们赢得少一点,但毕竟是赢了,而且我们可以在别的地方赢一些,不必然只在一点上赢。

我就说我们开放一些数据吧,让同行来查一个人是不是在宜信有借款之类的,运作一年后,有机构说你们有诚意,他们也加入进来,也把数据都打开,大家都一起查。我之所以相信中国网贷能成,就是因为从业者有这个动机。

财富管理:“过去两位数的回报已经是梦境中的场景”财富管理是宜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宜信公司沿用已久的Slogan(标语)是“科技让金融更美好”。那么科技为财富管理带来了什么改变?唐宁认为有两方面:

首先,科技让财富管理更下沉了。拿出手机,中产阶级也能像高净值人士一样有理财规划师了。但是不要抱着让资产组合产生超出市场平均回报的想法,不是要打败市场,它更多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资产配置实现长期投资。

另外,过去很多策略是人想出来的,要分析海量数据,量化策略要在短时间内大幅战胜市场,它追求的是旱涝保收,甚至市场亏时还要赚,它要的是绝对回报。但是我们现在说的科技驱动的财富管理更多的是让投资者持有就好,不要想着超越市场太多。赚钱的机会会被科技迅速找到,这样很难有大量的套利机会。

唐宁认为财富管理的根本要义是“资产配置”,而资产配置的要义是消费者了解底层资产。他说,

为什么说2016年是中国财富管理的元年。原因是行业真正有了配置的想法。比如我们提出了资产配置的三个原则,一是跨地域国别配置,二是跨资产类别配置,三是超配另类资产。这里的另类资产主要是高净值人士的需求,这部分人群对资产的流动性没有像中产阶级那样强烈的渴求。中产阶级可能就一两百万人民币,由于对家庭救急有需求,他们对流动性的要求比较高。

接下来就是选产品。可能要从不同的地方获取产品,不必然是从一个地方,自身也不必然要有投资能力。但我们团队在固定收益和股权投资方面也都有自己生产资产的能力。

唐宁认为当前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正在面临大环境的变化,有五大发展趋势:

从企业转型发展的角度来讲,很多我们的客户都是企业家,他们过去从事的都是十年二十年高增长的领域。现在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企业进入低增长模式,这导致他们的财富管理模式跟原来也不一样了。原来是每年都有很好的获利,一部分用去发展业务,另外一部分拿去理财。结果现在这个获利可能很少了,那他们的财富管理就会面临一个挑战。

另外,过去投资经常有两位数的回报,那都是梦境中的场景,现在是梦已醒,机会不再。要投资认同它发展模式的企业,要成为企业的一分子,要想着成为它的主人,不要想着两周后就有其他人把它买走。

现在我国财富管理的五大趋势是:从固定收益到权益类;从短期投机到长期投资;从中国到全球;从单一产品投资到资产配置;从一代创富到二代创富。

关于财富管理的全球化,唐宁以网贷投资举例称,

我们有非银信贷基金。我们不是到各个市场去开展业务,而是跟当地机构合作,去评估它资产的质量。我们不是要去搭建网贷平台。我们是要通过产品投资的方式去识别他们做得怎么样。如果我们觉得放心,就把它买过来。

在当前的监管形势下,宜信财富管理全球化是否会遇阻,唐宁认为,

宜信财富服务的很多超高净值人群本来就有海外资产,我们全球化方面主要服务这部分需求。大众富裕阶层未来也会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目前也可以通过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参与。前阵子国际基金巨头富达和Vanguard在国内成立了外商独资企业。我认为财富管理的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小,开放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与监管同行在谈到财富管理“从短期投机到长期投资”的趋势时,唐宁对监管层提出了一些呼吁:

我2003年投了一个企业,它2014年才上市,锁了11年。假设这11年中间有流动性,我可能早跑了。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新浪股价一块钱不到,后来冲到了60多块。大家都会想,社这么幸运。所有人都是1块钱买,三四块钱出来。谁没事儿1块钱等到60多块啊。

流动性,也好也不好。投资,一定要做长线的。资本市场投资,不应该是求流动性的。你要是需要流动性,你应该把钱放到银行。有流动性需求的钱,不应该放到资本市场里。资本市场的钱只是恰好具有流动性,这是它的一个加成。拿美国来讲,它的大、中、小客户都懂资产配置的道理,不太可能老是炒股。它的监管专门制定了政策鼓励长期投资。

关于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不同有何看法时,唐宁还提出:

美国领先中国很多年。除了客户有资产配置的理念外,美国的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中国的则还在路上。因此,在金融的模式和技术创新上,中美有很多不同之处。美国是锦上添花,中国是雪中送炭。很多时候,中国甚至是从无到有。如果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好同时发生,确实有点弯道超车的意味。但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投资者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等方面,美国还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除了对监管层提出建议外,唐宁还倡议同行对金融的底蕴和监管保持敬畏:

并不是没有白纸黑字和监管条文,就没有监管逻辑了。在824(注: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被称为网贷监管细则)之前,中国监管者也很明确地表过态,从业者不能因为没有条文就把来自监管层的话当成耳旁风。宜人贷和广发银行在2015年8月24日上线了资金托管,当时完全不知道一年后的这一天会有要求P2P和银行进行资金存管的网贷监管细则出来。

与银行合作资金托管不是监管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是我们求来的。因为你看这个模式最大的风险就是道德风险,有些平台把出借人的钱当成自己的,做不下去就跑路。我们就想去推动,把投资人资金和平台资金分离开来。这个监管细则其实是行业求来的,是行业推动的。

反思金融科技浪潮,瞻望未来金融在谈网贷应该线上线下相结合时,唐宁回忆道,

98年我在美国做投行时,一个现象是凡是公司名字后面有.com就是新经济,没有就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但我认为没有行业经验光有技术和互联网是不行的。

未来的金融会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视体验和服务的、用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对客户有全方位服务的模式。

说到这里,唐宁又谈到了他对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概念的思考:

之前我说过互联网金融这个词会消失,金融科技也会消失。因为金融一直是技术驱动的行业,它不断地利用可以利用的技术变得更好。金融业对技术的投入是持续的,很难分清楚哪些是金融科技投入,哪些不是。只要技术好,金融业就会用,并不是说非得造个词出来才会用。

另外,金融其实本身也是一种技术。为了技术而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我看到展示某个技术有多“黑”、有多“引领”的现象,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技术解决了谁的问题,是不是规模化地解决了?如果就解决了月亮上的一个人的问题,很黑,那有什么用呢?没有意义。

技术到处都是,关键是怎么用,最终的赢家是对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有洞察力的企业家,技术是工具。要看有没有能让技术落地的商业技术,要看客户的需求到了没有,要是没有,那就是先烈了,如果和客户需求不匹配也是百玩。技术不是门槛。

像这样把“科技”和“互联网”拎出来,说明大家更重视科技创新对金融的影响了。就是因为一些新技术的涌现,使得一些新型的模式更加地被关注,大家比较重视科技能够给金融带来什么,所以有了这种金融科技的浪潮。我觉得用这种方式让社会资源向它聚拢,让创业者得到更多的资金,也挺好的。

笔者曾在此前的另一个场合听唐宁谈过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彼时他就已流露出对金融科技中的“科技”的反思。他开始更多地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什么只是泡沫。他对认为不能一味强调“用户体验”,而这一点是很多布局金融的互联网公司引以为傲的。他说,

有的公司说可以让用户一键配置资产,而如果不知道底层资产到底好不好,一键即得对你有什么好处?很多公司的很多精力花在如何改善这方面的用户体验上,我认为这个并不是金融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底层资产得跟客户需求匹配,如果资产的风险不可控,你让用户多点几下有什么不好的呢?我们对到底什么是好的用户体验要有充分的认识,你要买一个标准性很强的产品,那是电商逻辑,金融在很多时候是非标的。

金融科技作为一种业态,除了在概念上有种种热词频频涌现,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上是否存在泡沫?身兼投资人和创业者两大角色的唐宁认为,

估值本来就像钟摆一样,可能是来回波动的。优秀的企业一定会有很多融资选择,而不管是对企业本身,还是对投资方来讲,估值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投资,要帮忙,不要添乱。

对私募融资而言,要看是否可以和投资人有长期的合作,投资人对行业是否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宜信财富母基金投资了风险投资基金Ribbit,它专注于金融科技,非常专业,很难进入。我们怎么进入的?就是因为它发现它投的企业可能会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谋求上市,那在这些问题方面,宜信作为一个运营型的组织都可以跟它有合作。它看重我们的不只是资金,还有这些业务和资本运作上的协同。

对企业来说,在做融资规划时,不要把弦崩得那么紧,可能会给以后留下隐患。如果把这轮价值最大化,那么融下一轮可能就会比较难。

现在金融科技公司到公开市场进行公开融资,估值可能是有折扣的,理论上应该有溢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挂?这次我去美国跟一个银行家聊,他说一个原因是私募只要有一个投资人认可,就成交了,企业就可以说我以什么估值完成了融资,但公募就要好多投资者认可。

还有,金融科技发展到现在,可能在一个小圈子里,大家对如何估值、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公司的未来,有相对的专业性。但是在二级市场,很多机构对金融的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还没有形成同样的语言、用同样的标准去讲同样的事,还存在投资者教育的过程。

那么,先发者是不是就要受累?我觉得还是要引领,还是有先发优势。

关于宜信今后的发展,除了先行上市的宜人贷,唐宁表示,宜信计划未来将实现整体上市。宜信的名字里有“信用”,它的理念是“人人有信用,信用有价值”。唐宁希望宜信成为一个帮助客户和社会培育信用体系、让每一个有信用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金融服务的公司。当被问到这11年来是否认为这样的信用体系已经建成时,唐宁说,正逐步实现,在路上。宜信,也还在路上。声明:文章仅作信息传递,不构成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7-06-20
唐宁复盘宜信11年:金融科技这个词也会消失
文 孙爽 零壹财经“金融科技白人谈”:   5月,央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有望加快,引发了大量关注。2016年以来,“金融科技”一词即热度渐起,大有追赶“互联网金融”之势。从大众舆论到业界,从坊间到监管,从国内到海外,金融科技颇有“燎原”之意。   那么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