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洪言)关注区块链已经一年有余了,比特币也是。一年前,比特币的价格是4000元左右,现在则在2万元左右徘徊,涨了5倍还多。一年前,买的P2P理财产品,截止到现在收获了8%左右的利息。这几天,时不时地会想,如果当初拿出几万买几个比特币,现在会怎样。于是,是不是打开手机里的比特币交易APP,看着暴涨的比特币、以太币和莱特币,也在想,现在拿几万投资,明年此时会怎样?我想,伴随着短短30天比特币暴涨的信息轰击,很多朋友都有类似的想法,拿点钱出来买一些,会怎样?很多人应该是付诸行动了,否则不能解释比特币为何会涨成这样。这个时点涌入的人,可能都抱着一个朴素的想法,暴赚一把,运气好的话,翻个10倍,10万变100万,房子首付不就出来了吗?届时,一旦赚够,肯定会拿出来,把比特币换成房子。简直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笔投资、人生最英明的一个决定。问题在于,你看到了比特币的暴涨,羡慕早期投资者的“先见之明”,岂不知,在2017年之前,他们最羡慕的是没有投资比特币的你。早在2013年,比特币就曾经冲上高点。2013.10.7-2013.11.18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比特币价格从760元人民币最高冲至7995元人民币,涨了整整10倍,然后便是慢慢熊市路,一直到2017年,比特币价格才再次突破8000元。那个时候进去的人,花了整整3年的时间解套,这三年期间,他们错过了2015年上半年的大牛市、错过了房地产市场的大牛市,不排除很多人中间割肉出来买了股票,然后再从股票中割肉出来,又重新买入比特币。当然,很多人可能出来后就没敢再进去,熬了几年,割了肉,最终还是错过了这波大涨。所以,在投机市场中赚大钱,哪有那么容易。关于投机市场中的博弈,巴菲特那句“在市场恐慌时买入,在市场贪婪时卖出”最为经典。知道的人多,但做到的不多;或者有些人只做了一半,在别人恐慌时买入,在别人贪婪时加杠杆再买入,最终爆仓;或在市场贪婪时解套卖出,然后折腾几年,不如存在银行吃利息。问题在于,市场贪婪的时候,往往是涨的最好的时候,而且往往还会持续涨一段时间。直到该进来的都进来了,然后便是暴跌,无止境地暴跌。什么叫该进来都进来了,这个判断并无共识,凡是正打算进去的,都认为自己还是早期那批人,起码还能吃一段上涨,届时再退出来就是了。所以,劝是劝不住的,股神的那句话“在市场贪婪时卖出”,大家都奉为圭臬,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其实,都没有做到。在股票投资领域,是典型的牛短熊长,熊市七八年、牛市一两年。为何如此,因为牛市来临时,大家倾向于ALL IN,不仅把闲钱都买了股票,恨不得贷款、卖房去买股票,从一个人打算买入到ALL IN的状态,也许不足1个月的时间。等大家都ALL IN了,市场中就没有了新的子弹,自然只能下跌了。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熊市更长、牛市更短,2015年的这波牛市仅持续了半年之久而已。在加密数字货币投资领域,这一特征只会更加明显,因为没有涨跌幅限制且7*24小时交易,因为标的集中(就那么几种),大家的热情更容易在短期内释放,短短几周就能涨个几倍。任何利好消息,都会被透支地干干净净。唯一的支撑便是,加密数字货币在投资者中的渗透率还比较低,似乎还有很多新韭菜没有进来。但这里也有潜在的问题,你为何确定会有源源不断地新韭菜会参与进来?比特币从2009年面世以来,已经有8年的时间,到现在为止,全球的投资人也仅仅在300-600万人之间(并不准确,事实上难以进行准确的估算),仍然是很小众的投资品,仍未跨越从早期参与者到主流大众市场的那道鸿沟。阻碍加密数字货币走向主流市场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仍然是作为投资品未能获得监管机构的充分肯定。就国内情况看,因为监管的限制,便衍生出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支付体验的滞后。在快捷支付早已经成为充值标配的当下,在比特币交易所充值依然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式,即从银行APP中向特定账户汇款,需要输入“收款人”、“汇入银行账号”、“汇入银行”、“金额”、“附言备注信息”等,仍然是PC时代的支付体验。究其原因,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服务”。二是未能进入主流的金融产品交易场所,金融机构、B端大资金很难布局,仅仅靠散户的力量,交易量低,难言天量天价。近期,在比特币暴涨的刺激下,交易量暴增,国内三大交易所日均交易比特币20000-40000枚,合计金额仅4-8亿元人民币。所以,除非监管机构完全转变对比特币交易的态度,否则指望新的大资金进来,似乎可能性不大,比特币交易只能局限于特定的小圈子里。缺乏大量的新投资者,缺乏新的资金接盘,凭什么就能肯定现在的高位只是开胃菜呢?还有最后一个理由是,若你管不住你的手,在不该买入的时候买入,你必然也管不住你的手,在不该卖出的时候卖出或在该卖出的时候不卖出,即便赚到了前期的纸上浮盈,也无法落袋为安,总是空一场罢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零壹财经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万事达卡推出反欺诈AI模型 金融科技拥抱生成式AI
- OpenAI创始人的世界币悬了?高调收集虹膜数据引来欧洲监管调查
- 华为孟晚舟最新演讲:长风万里鹏正举,勇立潮头智为先
- 华为全球智慧金融峰会2023在上海开幕 携手共建数智金融未来
- 移动支付发展超预期:2022年交易额1.3万亿美元 注册账户16亿
- 定位“敏捷的财务收支管理平台”,合思品牌升级发布会上释放了哪些信号?
- 分贝通商旅+费控+支付一体化战略发布,一个平台管理企业所有费用支出
- IMF经济学家:加密资产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善支付,增进公益
- 2022年加密货币“杀猪盘”涉案金额超20亿美元 英国银行业祭出限额措施
-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远离各类不良校园贷】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