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国定制巴士倒闭,共享出行那么热,互联网巴士为什么不温不火?)
首先是专注通勤。上下班场景是共享巴士切入比例最高的一块。它们希望解决的主要是普通公交线路班次有限、地点固定等痛点。此前,36氪报道过的“接我”、“滴滴公交”和“熊猫公交”等都是从上下班线路切入。拿熊猫公交举例,其运营方式是根据用户需求,结合公交线路和站点信息帮助用户规划出行。而2015年4月底上线的嘟嘟巴士,其上下班线路最初主要覆盖深圳的CBD区域。为区别传统公交,除了常规上下班巴士服务外,熊猫公交的附加服务还包括早餐,报纸,车载WiFi等。
其次是机场或者火车站等细分场景。比如,在往返机场的交通中,出租车和专车价格较高,地铁和机场大巴价格较低,但后者存在发车时间长、用户无法进行点对点出行的痛点。考虑到在机场通行中,用户缺少一种便利同时价格适中的交通方式,有部分共享巴士尝试从这里切入。比如,36氪此前报道过的“易久巴士”(Egobus)就是切入机场到酒店场景。通过和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达成合作,其巴士主要穿梭于上海机场和五星级酒店。
另外就是旅游市场的行中目的地场景。目前,中国旅游社的互联网渗透率还较低,旅游的落地服务还需要大量依赖本地人力运营。在这个场景下,36氪报道过的熊猫班车、简途和筷子旅行等,都是从旅游市场的不同细分场景切入。比如,熊猫班车主要是根据用户提交的需求,专注于定制出行;简途主要是以落地的旅游大巴为关键点,然后串联当地的旅游路线;筷子旅行则是旅游包车平台。
然后是“最后一公里”的短途出行。此前36氪报道过的熊猫小巴主要解决的是地铁口、公交站和附近商务中心、住宅小区间的循环巴士服务。不过随着共享单车的兴起,这一块市场显然受到极大蚕食。
互联网巴士的困境
同样是共享出行的一环,和火热的共享单车和汽车相比,互联网巴士似乎总显得有些不温不火,先不说其融资规模和其他两个行业无法比,其生存状况似乎也不是太顺利。
拿定制巴士来说。其最受关注的时间是在2015年,很多定制巴士公司尝试通过上下班这个高频需求痛点作为入口吸引流量,尝试在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探索可能的盈利模式。但想象很美好,现实却是,各大公司烧钱不断,但可能的盈利空间却很少。
据报道,只有当上座率达到80%以上时,共享巴士的车票收入才能基本抵消成本。然而,在大部分城市,工作区域与住宅区的划分明显,上下班时间多固定,这意味着各公司的巴士路线和服务时间往往有极大重叠。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要保证上座率,就必须提高用户体验或者在价格上做文章,很多公司因此不惜烧钱打价格战来拉拢用户。在烧钱大战中,一大批的共享巴士公司很快倒下了。
另外,看似高频刚需的通勤车票业务,所能盈利的空间却十分有限。虽然有部分公司想要通过增加车厢内的增值服务,拓展周边游等服务增加收入,但似乎始终没能探索出有效的盈利模式。和普通公交相比,定制巴士在用户体验上的确略胜一筹。但因为大多使用公交车专用道,大部分定制巴士在高峰期依然面临拥堵的问题。和地铁相比,其在缩短耗时上似乎优势并不明显,甚至有时候还不如地铁。另外,因为运营的是固定路线,定制巴士有时候灵活性较差,能够覆盖的人群有限,在这一点上远远不及网约车和共享单车。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