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zora
4月6日讯,金融科技(Fintech) 的黄金时期已经过了吗?曾放言要“杀死银行”的金融科开始显现后劲不足的征兆 ,有人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顶峰已经过了。
曾几何时,北京的金融街到了晚上还是一片灯火通明,加班加点的创业公司员工随处可见,如今在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国内,随着监管的收紧以及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加紧抢占市场份额,金融科技公司创业大爆炸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
就国内网贷行业来说,P2P新增平台的速度已经追赶不上淘汰的节奏了。
据零壹研究院数据中心统计,进入2017年至今,每月的新增网贷平台数量仅呈个位数增长,连续3个月新增平台不足10家。此外,3月份新上线的P2P平台仅有三家,出问题的网贷平台却有22家。
图片来源:零壹财经
目前,网贷行业还有一批处于“不死不活”状态的公司,在合规方面没有达到监管者的要求,在整改方面又没有接到政府部门下发的整改通知,这种“生死未卜”的状态已经让他们开始了“死亡倒计时”。这些打着“Fintech”招牌的创业的公司在以当年蔓延的速度衰败。
这种“今时不同往日”的氛围不仅体现在网贷行业,连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都呈现出了在金融领域“缓一缓” 的姿态,蚂蚁金服一句 “以tech 服务fin” 更是表达了其互联网公司而不是金融公司的本质。或许是监管环境的影响,在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赛中,“合作共生”代替了“你死我活”成为了当前行业的主要形态。
有分析人士认为,毕马威近期发布的金融科技行业报告显示,Fintech的黄金时期确实已经过了。
根据毕马威的报告,2016年,全球Fintech企业的融资已经从2015年的470亿美元下降到了250亿元,下降幅度为47%。在美国,金融科技公司的交易活动下降超过50%,从2015年的270亿美元下降到128亿美元。Fintech公司在2016年后期的平均估值仅为1.51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40%,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25%。因此有人认为,这是金融科技革命结束的信号——至少“杀死银行”的口号已经失效了。
全球Fintech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额(单位:10亿美元)
然而,这个指标真的能证明“这场革命”到尽头了吗?对此,小编并没有如此悲观。
创新是现实唯一的解决方案
保护银行领域不受另外一场金融危机的侵害一直是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更多的控制和更少的不稳定性一直是监管者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排斥创新。
除了创业者本身的创业理想外,另一个促进Fintech发展的因素是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驱动创新的野心。监管机构鼓励Fintech企业创新除了希望行业引进新鲜血液之外,在另一方面也希望这些后来者能打乱传统金融机构“固步自封”的状态,强迫银行业做出改变。当然了,这一切所谓的创新必须在他们界定的“安全”的范围内进行。
市场缺口在要求银行进一步向底层用户扩展的同时,也会为Fintech企业创造机会,因为历史证明,想要大银行做出改变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选择金融服务机构时,储户和投资者通常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监管只能向一个方向引导,不能强求。这也是为什么网贷行业如此多的问题平台也阻挡不了投资者交出自己的资金,在监管的后期,市场更是出现了“一标难抢”的现象。
因此,只要包括网贷平台在内的金融科技公司按照监管者的要求走上正规化的道路,就不必担心市场上的资金缺口不把那些存在资金需求和投资愿望的人群推向它们。
市场变动和客户要求使得银行也被迫关注细分市场,也不得不在满足收益的同时给客户提供更好的资本服务。但行业发展不会永远符合银行此前预定的参数,银行最终可能被迫开放更多的“通道”和客户信息,允许更多有创新性的金融科技公司进入行业与之竞争,而迫使银行开放结构体系和客户数据将会大大影响他们控制客户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盈利能力。
尽管监管者和大众想要一个非常安全的银行体系,但创新同样是求之不得的。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投资者,都应该对金融科技充满耐心,金融科技的监管准则将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致,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