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壹财经 蔡凯龙
3月31日讯,先进的技术,落后的银行体系和迅速累积的财富让中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领导者。
中国的银行距离算盘时代不远。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使用这些古代计数板来做大部分的事情。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银行职员还需通过基本的珠算考试。 如今,还可以在村庄里偶尔听到柜员啪啦啪啦拨动算盘珠子的撞击声。
但现在,算盘不再是一种计算工具,而主要用作中国在线融资公司的品牌。至少有三家互联网借贷机构借用算盘的名义命名:算盘贷款、小算盘和现代算盘。算盘的依然存在见证了中国银行业曾经在不远的过去是多么落后,也凸显网上借贷的崛起变化有多快。
按照任何标准衡量,中国是Fintech业的全球领袖(Fintech是简称“金融科技”的简称,这里指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投融资等金融活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市场,占全球总量近一半。中国在全世界网络借贷中占主导地位,占据全球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去年全球最具创新性的金融科技公司排名中,前五名里中国企业占了四名。中国最大的Fintech公司,蚂蚁金服,估值约600亿美元,等于瑞士最大的银行UBS的市值。
中国Fintech为什么发展这么快?简单的答案是:天时地利人和,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了正确的事。即使中国的银行不断升级技术可以不再依靠算盘,但是相对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国的银行还非常不成熟。中国人积累大量财富却没有好的投资渠道。中国企业家充满了想法,却要费尽心力去获得创业贷款。中国消费者支出还需要大量现金。
新技术为这些矛盾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7亿,成为用户数量全球第一的国家。当一场影响力深远的金融革命正在酝酿,笨重的国有银行却反应缓慢。于是积极进取的公司纷纷加入这块未开发的金融科技领域跑马圈地。一些企业根植于电子商务,其他企业侧重于在线游戏,里面不乏一些初次涉足金融科技领域的企业。
如今中国Fintech前景宏伟。它不仅动摇了保守古板的银行系统,同时建立一个特别是对消费者和小企业更有效的金融系统。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银行正在奋起直追。到目前为止还算宽容的监管机构逐渐介入。多年来,中国不断地向发达国家取经,学习如何管理其金融体系。然而在金融科技上,全世界的国家都要学习中国的经验。
智能钱包
中国Fintech的兴起在三个方面最为显着。第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移动支付。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者,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崛起,他们已经习惯于网上购物(见图1)。这使他们成为数字支付的早期支持者。同时中国也有后发优势。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用卡片(主要是信用卡和借记卡)取代现金,中国在十年前,还是现金盛行的时代。
图1
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数字支付的转变也加快了。许多中国人从未拥有个人电脑,而今95%的中国互联网用户通过移动设备上线。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的支付工具支付宝,迅速成为手机钱包的首选。但它很快就面临腾讯的挑战。腾讯是一家游戏和社交聊天科技公司,在其广受欢迎,拥有5亿多用户的微信手机应用中推出了支付功能。百度作为中国的主要搜索引擎,不甘落后也发展了自己的钱包。
竞争引发了一系列创新,特别是在移动应用帮助线上连接线下、面对面交易的领域上的创新。QR码,一种在西方国家罕见的矩阵式条形码,却在中国餐馆和商店中随处可见。用户只需打开微信或支付宝,扫描QR码就能方便地付款。手机本身可以作为支付卡:用户还可以在手机上点击显示条形码,店主扫描就可以支付。相比大量现金交易,人们像发送短信一样汇钱,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微信或支付宝中的很多付款功能的App,但是却以一种分散的形式出现:电商处理付款用Paypal或者Stripe (一家和paypal类似的支付公司); 需要手机钱包就用Apple Pay或Android Pay;朋友转账用Facebook Messenger或Venmo。在中国,这些不同的功能整合到单一平台上,因此普遍受到用户的欢迎。 根据中国工信部的统计,约4.25亿,占全部移动用户的65%的中国人,手机就是钱包,因此中国手机钱包的普及率全球最高。去年移动支付达到3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5.5万亿美元)。五年前这个数字几乎为零,到现在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是美国市场规模的50倍以上。
小而美
中国引领金融科技的第二个领域是网络贷款。在大多数国家,银行忽视了小额借贷人,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严重。国有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倾向于向国有企业放贷。缺乏成熟的消费者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导致银行不愿向个人贷款。介于合法和非法中间灰色地带的典当行业等,他们提供融资,但利率很高。
Fintech已经开始弥补这一空白。电子商务又一次为Fintech的发展奠定基础:网上购物平台利用客户的交易和个人信息来创建信用评分,用于发放贷款业务。(政府最终如何取得数据用于维持社会稳定是值得关注的,但目前贷款人只是尝试用这些信息来掌握基本的信用评级。) 中国两大电子商务门户阿里巴巴和京东购物者可以方便地小额借贷,一般借款不超过1万元。 据蚂蚁金服(阿里巴巴集团2014独立出来的金融服务公司),60%的小额借款人从未使用过信用卡。蚂蚁金服和京东在他们平台上也借给商家,这些商家中很多是长期被银行忽视的小企业。
然而,电商的贷款从本质上是谨慎的,因为其贷款目标客户是自己平台上熟知的客户。相比电商贷款,P2P信贷的爆发,展现出中国网络借贷激进的一面。 P2P从2011年的只有214个平台,到2015年增加到3000多个(见图2)。一开始P2P脱离监管,很快就演变成中国版的金融“西部大开发”(译者注:Wild West特指美国19世纪西部大开发),充斥着欺诈和高风险的融资模式。至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P2P公司已经倒闭。
图2
然而,P2P在中国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有一连串的引人瞩目的平台倒闭,行业依然不断发展。P2P贷款余额从2014年初的300亿元增加到今天的8500亿元,增长了28倍。P2P有点类似处于灰色地带的传统民间借贷,它满足了借贷的基本需求,但披上现代化的新衣。不同的是,由于竞争激烈,P2P提供的借贷利率相对比较低。
在其他国家,P2P通常从机构投资者获得资金,通过线上方式向客户提供贷款。而中国最成功的P2P机构却不这么做。由于缺乏消费者信用评级,他们无法靠线上放贷款,需要线下审查借款人。中国最大的P2P公司陆金所在200个城市经营超过500家线下店来审核贷款申请。从资金来源看,中国P2P企业几乎靠吸收个人投资者。有超过400万人的资金投向P2P平台,人数比去年上升了三分之一。这些P2P平台将贷款分成小块,然后分配给大量投资者,以分散风险。
给我你的零花钱
中国Fintech展现实力的第三个领域:投资。不久前,中国储户理财只有两个极端选择:把钱堆存在银行,获得被人为压低的利率;或者把钱放在股市,其风险就像在澳门赌场玩百家乐。蚂蚁财务副总裁黄浩(人名音译)说:“没有其他第三种介于两者中间的管理现金方式”,而Fintech就是两者中间地带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
在西方,资产管理经理们越来越担心线上投资会带来投资去中介的浪潮。而在中国,资产管理经理还没来得及有机会成为投资中介,市场径直跨越进入数字化时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的人口结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巨大不同:中国收入最高的工薪阶层,也是这个国家第一批白领阶层,往往比较年轻。他们更愿意信任网络平台来管理他们的钱。陆金所CEO计葵生说:“美国22岁的年轻人也很喜欢科技,但是他们根本就没有钱”。
图3
最大的突破是阿里巴巴在2013推出了一款在线基金。这个基金叫做余额宝(或“剩余下来的宝藏”),最初设计是让用户在电商账户上的现金余额赚取利息。意想不到的是,余额宝的吸引力远远超出电商用户。通过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余额宝根据银行间同业拆借的自由浮动市场利率提供回报(见图3)。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获得高于银行三个百分点的利息收入。而且风险非常小,因为用户的钱最终仍存在银行。余额宝在18个月内吸引了1.85亿用户,管理着6千亿元的资产。
在中国市场上,新进入者很快就会出现。2014年腾讯推出理财通,这是一款基于微信的在线基金, 一年内规模增长到1千亿元。与此同时,陆金所从P2P转型为金融“超市”,提供个人贷款,资产证券化,共同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智能投顾公司(使用算法等来帮助用户构建投资组合的公司)也开始在中国发展。
类似余额宝的产品不仅仅是面向富裕的投资者。在西方,用户一般比较富裕才能买到像货币市场基金这样的产品。在中国只需要一个智能手机,最低1元起就能购买。这是因为拥有8亿用户的微信,拥有4亿用户的蚂蚁金服实力雄厚,可以不计较成本因而显得慷慨大方。
如何评估Fintech在中国的影响?与中国庞大的金融体系相比,任何Fintech都是微不足道。手机App或者网络借贷可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但用户主要是消费者和小企业,而不是国企和政府等这些银行体系的主要客户。P2P贷款余额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0.8%。电商的消费信贷占的比例甚至更少。移动支付的收入几乎不到银行总收入的2%。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Bernstein Research)的分析师魏厚(音译)认为,到2020年,Fintech公司的业务不到银行业务二十分之一多。虽然这个数字不可小看,因为它大约等于1万亿元的收入,但是,这并不是狂热的Fintech布道者经常预言的对金融体系彻底的颠覆。
不过,只看Fintech的整体规模是不够的。在市场细分中,Fintech公司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数字支付在中国几乎占非现金支付的三分之二,远远超过借记卡和信用卡,P2P贷款约占个人信贷的五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Fintech公司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中国最大银行的客户体验过去几年有明显改善;曾经繁琐的银行门户网站变得更容易使用。
更重要的是,银行也在改变其商业模式。部分受到互联网投资基金规模增长的影响,银行开始扩展存储以外的业务。他们的重点转移到“理财产品”(WMPs),这是一种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向客户销售的类存款投资产品。这种投资产品的回报和支付宝或腾讯的同类产品的回报一样高。虽然银行的App并不像互联网公司的那样流畅,但是无论如何,用户觉得银行有着数以千计的物理营业网点,因此他们的App更加安全。理财产品的总额已经突破26万亿元,五年来快速增长了四倍。理财产品的爆发增长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风险,特别是对银行融资稳定性的担忧。尽管如此,理财产品比何监管法令更有效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
银行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网点和分支机构,可信任的品牌和风险控制。“无法说银行或Fintech哪一个好,两者都需要彼此”,中国中部大省安徽的主要贷款方徽商银行董事长李宏鸣说。Fintech的创新企业也意识到这点。2009年成立的全国最早的P2P贷款机构之一“麦子金服”CEO黄大容说,她的初始目标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挑战银行。但是她很快就意识到,银行具有不可逾越的优势,拥有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麦子金服选择不跟银行竞争,而是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目前其收入的70%来自向银行提供数字服务。
监管的态度也在转变。中国政府最初向Fintech公司提供了很自由的发展空间,这跟对传统银行的严格监管形成鲜明对比。其宽容监管的逻辑在于:Fintech公司刚起步,规模比较小,出现问题可以相对容易管理,而且Fintech的发展是有可能产生有价值的创新。中国监管的赌注得到了回报: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的崛起归功于宽容监管。
但是刻意宽松的监管时代已经结束了。2016年,受P2P丑闻的影响,中国明确对大部分Fintech业务的实行监管。大多数的规定旨在使Fintech更安全,而不是遏制它的发展和创新。Fintech公司不能再随心所欲只顾自己的发展。例如,个人只能从任何一家P2P借款不超过20万元。
然而,一些规定也限制了Fintech公司期望达到的目标。央行强调透明度,正在规划创建网络支付清算平台,让所有电子付款在平台上对央行公开。这个平台会抵消蚂蚁金服和腾讯的主要优势,迫使他们与银行共享交易数据。各界曾经一度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在获得网络银行牌照后,可能进一步侵蚀银行的高回报业务。但是政府要求中国的互联网巨头甚至在基本的存款和取款上都要和银行合作。
然而,Fintech和传统金融的竞争还没有结束。蚂蚁金服和腾讯的应用程序可以向数亿用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他们只需要说服足够的用户把他们看成移动金融中介和资金提供方,而不是单单的移动钱包。随着陆金所和京东不断的优化他们的产品,他们也将会变得更加强大。虽然监管已经让Fintech发展减速求稳,但是中国Fintech发展前途依然光明。
中国人来了
中国Fintech的领军企业也试图打入海外市场。微信的手机钱包可以在国际上使用,目前主要在亚洲。蚂蚁金服投资印度,韩国和泰国的移动金融公司。但是想在其他市场上复制中国的成功并不容,因为他们现有的大部分产品是为了解决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足而专门设计的。而且涉及国外核心银行业务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成立当地的公司并遵守当地的法规,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Fintech公司的全球扩张。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许更多的是间接方式。中国Fintech巨头已经向全世界展现出非凡的成就。对于新兴市场的启发是:通过技术,是有可能跨越到新的银行模式。对于发达市场而言,中国提供了一个未来金融应该有的美好前景:即手机Apps应该融合支付,贷款和投资功能。
而对世界最重要的一个启迪是:这不是一个传统金融被颠覆的过程,而是一个银行如何融合吸收金融技术革新的进程。中国是最早使用算盘的国家,但是埋没了很长时间,如今中国再次在金融领域里开创先河。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