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砍柴网 俊世太保
3月10日讯,最近《财经》杂志一篇关于支付宝的报道,详细了描述了这家公司当下的焦虑。在经历过各种漩涡后,支付宝确定了放弃社交、回归金融与商业的新方向。
在一系列反思之后,支付宝终于明白想要在社交领域和微信竞争,很大程度上只会让自己处于弱势。在经过调整后,支付宝重心重新调整回金融创新上。但无论何种战略,这都需要支付宝作为支撑点。支付宝是蚂蚁金服的根基所在,占到后者整体估值的67%。
而我们纵观最近一段时间支付宝的动作,更多的还是推出一些细小的功能,例如缴纳罚款、增加证件夹功能、推出不用扫码的“空付”等等,支付宝一方面在不断探索如何让用户更多的停留在支付宝,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便民服务来形成对抗微信的护城河。
但支付宝在线下仍然受到微信支付的猛烈攻击,一个颇为明显的趋势,支付宝市场份额仍然在减少,财付通的市场份额仍然不断在增加。而更加令支付宝担忧的是,或许还是移动端的增速,支付宝2014年~2016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8.6%,而微信支付增速高达326.9%。
在可预见的未来里,支付宝很可能会先和微信支付平分秋色,然后逐渐被微信支付赶超。背后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支付宝可以在线上更强,但微信支付却拥有更为庞大的线下消费场景。微信支付所具备的扫码和高频优势,是支付宝所不具备的社交与关系链优势。
而在最近,支付宝开始不断强调「无现金」的概念,3月2日,支付宝发表了一条看似玩笑的微博「我们想用五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从这则微博中可知支付宝的一些决策:将重心从社交移回支付领域,长远目标是用五年时间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而短期目标则是针对目前还「只能用现金」的场景,进行一个个突破。
一周之后,支付宝正式推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无现金推广计划」。具体而言,用户刷支付宝付款,当天可获得1笔参与无现金行动的「奖励金」,支付宝表示,奖励金将连发3 个月,一直持续到6 月中旬。每周日至周四,支付宝每天将发放1000 万份奖励金,用户先到先得。
同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所谓「奖励金」其实和微信早前推出的「鼓励金」可以说如出一辙,在争夺线下场景中,很大程度上这只是支付宝对微信支付的再一次跟随。不同的是,攻守之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市场竞争中,补贴往往会发生在处于相对弱势的玩家身上,因为他们没办法在用户习惯争夺中打败竞争对手,所以只能通过赤裸裸的金钱来补贴用户。支付宝终于明白,想要在社交领域打败微信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撬动腾讯牢不可破社交关系的唯一关键密码可能仍然还是补贴。但用户习惯一旦养成,即使是短时间内的补贴,也很难再真正意义上改变最后的决胜天平。
至于支付宝寄予厚望的「无现金」社会,丝毫不怀疑会在不久之后到来,但那个未来很可能不会属于支付宝。这在支付宝宣布回归金融时,其实结局早已注定。支付宝会在线上各种金融场景下进行创新,但线下的消费者需要的可能仍然是更为高频的微信支付。
背后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微信不仅拥有远比支付宝更大的用户基数,也下沉的更为彻底,在三四线的那些城市里,很多用户只有微信而没有支付宝。真正想要实现无现金的美好愿望,可能还是需要微信支付的帮助。
令支付宝最尴尬的地方,并不是所谓「社交领域毫无建树」,而是那糟糕的用户体验。即使我们不提微信的高频,支付宝的打开时间也会比微信要慢上2秒,而这时刻都在挑战着用户的神经和耐心。支付宝的每一次改版,甚至都会成为全民狂欢的一次吐槽节日。
回顾过去一年,支付宝做错的太多,效仿天猫启动班委制,则被看成是支付宝重新起航的开始。
财经网在那篇报道中表示,「对于蚂蚁来说,不仅公司体量大,而且对金融领域涉及很深,全凭一个业务线负责人来作决策,这个人的知识面和压力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支付宝希望用集体决策的方式,发挥每个人不一样的出身背景、专业背景、做事风格和思维方式,形成互相补位,让最终的决策考虑周全。」
但此次支付宝班委的组成,却没有一位具备产品背景,支付宝在用户端的产品研发与运营,若是没有产品背景的灵魂人物,如何能帮助支付宝走的更远。
互联网终究是一个用户体验至上的世界,一切的创新都需要建立在用户愿意用的基础之上。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