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色财经 洋票导演
2月8日讯,日前,2017年初中国央行加息的消息甚嚣尘上,因为2017春节后中国央行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央行变相加息的消息不断就被机构“分析”出来。然而,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并不等于常规的存贷款利率上涨,2017中国央行全面加息的条件仍不足。在市场传出央行变相加息的消息后,央行旗下《金融时报》和新华社主管的《经济参考报》先后发表评论,再次强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不等于加息,中国当前并不具备全面加息的基础和条件。
中国央行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
2017年春节前后,中国央行进行了总共两天三次的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先后有金融机构认为是中国央行释放加息信号。
1月24日,中国央行开展MLF操作,同时上调6个月和1年期中标利率0.1%个百分点;2月3日,2017年春节后第一天,中国央行再次上调逆回购中标利率以及SLF利率,一天两次调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被市场称为“霹雳手段”。
于是,开始有机构结合之前MLF操作上调利率的情况,将春节后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的行动看成是2017年中国央行全面加息的信号。
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不等于加息
然而,中国央行先后两次放出信号,澄清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并不等于加息,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是提升金融机构向中国央行借贷的利率,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两者覆盖的面不一样,占中国央行借款总额的比例也不一样。
2月8日,《经济参考报》发表评论称,目前,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影响到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其借款总额仅约为中国央行总债权额的3%;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影响的对象是金融机构和银行,而一般加息上调存贷款利率,则影响到的是广大民众,而且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中国央行全面加息准确来讲就是上调存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在分析中引用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引述各个银行可以自动浮动利率的条件,意图建立央行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提高金融机构和银行借贷成本后,金融机构和银行再自行上浮本行存贷款利率,将成本转移给广大民众和企业,制造一种等同于“2017年中国央行全面加息”的假象。其实是偷换概念。
2017中国央行全面加息条件不足
《经济参考报》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还处较低水平,进出口和民间投资仍不够活跃,甚至保持稳定以及趋向活跃的势头均不够明显,因此中国央行全面加息的条件仍然不足,此时收紧货币政策会令情况变得更加艰难。
其次,由于我国实体企业对存贷款利率上调较为敏感,中国央行全面加息将提高企业融资成本,而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上调不会对企业融资造成直接提升,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
另外,2016年新增信贷结构中,住户部门贷款占比达到50%,若此时中国央行全面加息将大力冲击楼市!
央行旗下《金融时报》与《经济参考报》两次强调,2017年初中国央行没有实行全面加息;上调货币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是去杠杆和防风险,向市场传递信号预期。
相对来说,在中国央行全面加息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调整货币市场操作利率比全面加息更为灵活和稳妥。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比特斯拉多出约40亿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300.4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大增168%
- 知名特斯拉投资人“心灰意冷”:持仓已砍半,AI和机器人都救不了它!
- 腾讯音乐Q2持续高质量增长:总收入71.6亿元,付费用户数1.17亿
- 微软Q4营收647亿美元净利220亿 盘后一度大跌7%
- 英伟达市值接近苹果 高增长可以持续吗?
- 优信发布财报:零售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预计2025财年业务量增长超200%
- 36氪Q4季报图解:营收1亿同比增7% 净亏1766万
- 联想控股2023年净亏损38.74亿元同比转亏,营收下降10%
- 腾讯音乐Q4及年报:在线音乐强劲增长,持续促进产业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