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单一、利润不稳,微医没了新故事?

文/曹双涛

编辑/杨博丞

题图/图虫创意

多年前,马云曾预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将诞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

此话一出,互联网医疗赛道吸引大量企业纷纷布局,资本热钱纷纷涌入。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互联网医疗投融资规模超420亿元,2018年达到最高值142.6亿元左右。

大量资本进入,让互联网医疗过去十年间以“三年一阶段,一年一风口”的节奏先后经历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医疗互联网、数字医疗等阶段,并延伸出在线诊疗、慢病管理、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健康险、影像AI、生物医学、AI中医等多个细分领域。

但时至今日,互联网医疗仍未探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虽有京东和阿里提供的商流、物流、资金流支持,但卖药依然是二者营收大头。

以2022年为例,京东健康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商品收入40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86.5%,且占比进一步增加。阿里健康医药自营收入约为235.92亿元,同比增长31.7%,占公司营收占比为88%。

政策对处方药监管的随时调整、药品销售具有强地域属性,且药企控价权极高,7+4带量采购,导致药品线上售价优势降低。种种因素叠加下,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二级市场股价持续震荡。

图源:雪球(京东健康股价)

图源:雪球(阿里健康股价)

除此之外,医联大规模裁员,春雨医生、好大夫摇摇欲坠,丁香园只做药企项目小富即安,医脉通名存实亡,杏树林互医业务尾大不掉。今年刚刚完成上市的药师帮和思派健康股价达到高点后,一路狂跌。

图源:雪球(药师帮股价)

图源:雪球(思派健康股价)

尚未“上岸”的微医,据此前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年累计亏损79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累计达20.41亿元。若考虑到今年线下就诊的完全恢复,保守估计微医亏损至少在百亿元。

在日前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微医国际总裁王阳指出,当前微医平台有8000多家医院,三十多万医生服务近三亿用户。微医的产品观为:注重数据+场景+注重产品支付的方式。为打造这一产品,只有通过AI将医生变成“数字人”,将知识变成机器,才可服务更多用户。

但营收模式的单一、利润的不确定,以及AI问诊短时间内的难以渗透,微医的转型之路充满太多挑战。

只问诊,不卖药,微医前路注定坎坷

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卖药求生不同的是,卖药并非微医重点。如在微医上搜索胃康胶囊仅显示厂家信息,多款小柴胡颗粒产品更是显示无货状态。微医客服虽对此解释道,平台统一要求,产品质量不存在任何问题,消费者可放心购买。

图源:微医APP

但在黑猫投诉上却有消费者称,微医平台所售卖的药不仅价格贵得离谱,而且也无退款通道。更甚至,在消费者下单购买后,微医不发货不处理。

图源:黑猫投诉

目前微医核心仍聚焦在问诊上,并延伸出电话、图文、视频、会员等不同付费方式。除在医保控费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公司获得医保额度有限,获利空间或也有限外。付费问诊能带动微医多少营收,仍值得商榷。

从事中医30余年的王磊(化名)医生告诉,几年前曾有互联网医疗平台找到自己,让自己入驻并参与线上问诊,但入驻后很快发现问题所在。

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联网医疗问诊所依赖的“问”和“望”,最多只能看患者舌苔、脸色,以及听患者描述当前症状。但因无法对患者进行切脉,难以判断引发症状的根源所在。

找到问题根源后,传统中药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四时用药,且需考虑到不同中药之间存在互斥、不同患者身体情况对药物接受程度不同。冬季和夏季因外界温度不同,散发类中药也需酌情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辨证施治、因人而治,让患者身体达到相对的阴阳平衡。

如王磊所说,传统中药讲究的个体独立化,并非AI通过算法对现有数据进行学习,就可进行“复制”。从这一角度来看,微医国际总裁王阳指出得用AI培育出更多的数字人医生,想要真正落地几乎不太现实。

当互联网问诊只提供“参考性意见”后,消费者只能回归线下就诊。

同时随着当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门诊端的逐渐打通,消费者门诊挂号报销后,实际支付费用可能只在10元-20元之间,这一价格远低于微医单次电话、图文问诊价格。

更深层来看,平台经济若想得以长期运行下去,需建立在供给端、需求端、平台端三方利益相对均衡的基础上。

若互联网医疗问诊平台,问诊量过少,每月只能给医生带来两三千元的收入,这对终日处在高压状态、满负荷工作的医生来说,吸引力有限。

即便是有些医生互医平台上运营,正如王航(化名)所说,有的医生团队里,领衔团队的教授很少出现,永远是团队里的小医生在回答患者的咨询,这让问诊效果大打折扣。

若是平台医生端利益过高,必然会引发大量医生离职。但一个医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需7年,实习加临床也需3—4年。类似于一些经验丰富、医术较好的医生,可能需要15年以上才能培养出来。

医生从业的高门槛,让其无法短时间内实现供给端的迅速增加。而且当互联网医疗问诊大量抢占线下医生资源,直接导致线下医疗体系供给严重不足。医院端、高层端必然会出台多种政策进行强限制。

死亡螺旋下,如何跑通HMO模式

互联网市场业务按价格和频次细分,可分为高频高价、高频低价、低频高价和低频低价。微医的问诊收费,让本就低频低价,做最吃力、最难做业务的微医雪上加霜。

伴随着当前互联网流量红利的加速退潮,当前不管是以华为、小米、OV为代表的安卓应用商店,或是苹果App Store自然流量越来越少。以微医为例,近一年微医在苹果App Store日均下载量只有2839,维持在较低水平。

图源:七麦数据

若扩大用户数量,微医只能增加应用商店投放力度。但考虑到从用户下载APP→打开APP→次日留存→七日留存,存在较大的漏斗模型。微医针对用户首次问诊收费,和用户习惯产生矛盾的同时,也难以形成高用户留存,广告ROI投放更是较低。

无法持续引入新用户,只能对平台慢性病患者进行反复清洗,医生端收入自然大幅度下滑。供需两侧无法扩大,让微医不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很容易陷入“死亡螺旋”。

进一步来看,微医采用的HMO模式(即健康维护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短期内很难跑通。欧美国家以高健康投入、保险公司参与形成的HMO模式,保险公司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支付方,用户购买健康保险,生病后产生费用由商保公司保险,形成医生+医院、保险、用户的三角闭环。

图源:公开信息整理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在探索这一模式,其中思派健康基于SMO业务链接医生与药厂,完成前期数据和患者的积累。

中期则从SMO业务积累的医生处获取特药药方与推荐,将患者引流至PBM业务,后期则从通过惠民保、企业健康保险业务持续引流+集中采购降低服务采购成本,驱动PBM 规模快速扩张。

图源:思派健康2022年财报

平安健康基于自身在保险业务上的优势,构建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生态模式。该模式下,通过家庭医生链接到网络,帮用户串联线上/线下服务中的断点,为用户提供连续、完整的闭环服务体验,建立医疗+健康一站式的服务平台生态。

但不管是上文所述思派健康持续暴跌的股价,还是平安健康多年的持续亏损,这皆在说明HMO模式对企业资金要求能力要求过高。相较于平安健康来说,保险并非微医优势所在,且微医平台已看不到任何保险类相关服务。

图源:平安健康财报

同时,因国内每年健康护理投入较低、人均客单价有限,这就意味着微医提供的HMO需极高获客成本才能实现。但严重亏损下,微医现金流恐无法支撑其高投入。

遥遥无期的IPO

除在线问诊外,微医的另一大盈利方式来自帮助政府控费后,从医保基金结余中获得分成。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指出,2022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年度总收入为3.09万亿元,年度总支出为2.46万亿元,基金运行平稳,有所结余。

但综合考虑到各省市医保基金结余会有所不同且各地分成比例多由当地政府决定,这让微医所依赖的这种方式具有较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下,微医只能依靠资本市场“输血”。微医去年获得由山东省国有产业投资基金领投的10亿元战略投资。但国有资金进入的背后,更多是以建设互联网医院为主,具有强政策导向。

图源:企查查

然而现阶段互联网医院的低效率运营,让各地ToG端对建设互联网医院不得不冷静下来。海南省卫健委数据显示,在58家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中,真正有效运营的不到10%,其余90%以上处于“建而不用”的僵尸状态。

而对于VC/PE而言,目前和互医是双方互相看不上的状态。来自北京某投资机构的负责人张露(化名)告诉我们,对资本而言,互联网医疗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型,一二级市场股价的破发,这对当前募资难、退出难的资本来说,几乎没有太大想象力,大家也不愿意再听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故事”了。

对互联网医疗企业而言,他们正从此前的要资金,转变到要订单,且更青睐于业务协同度高的产业资本。

而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通过卖药获得稳定现金流,让具备资金能力的资本,更青睐于内部孵化围绕ToB端的互联网医疗项目。如张露所言,高通资本内部孵化的高通医疗,曾豪掷数百亿元买下中国的上万家药店。

据彭博社和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高济健康或已在今年7月递表,拟申请香港主板上市。高济医疗和券商提出的预期估值为400亿-500亿元区间。

更让微医感觉到的寒意是,IPO曾作为资本退出前获利的重要方式,但随着今年注册制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证监会8月份提出的要对IPO阶段性收缩,IPO正遭遇寒冬。

以微医此前想要上市的港股为例,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有5家中国企业在香港IPO,数量同比下降16.67%,环比下降28.57%。在港股走势持续疲软、流动性未见改善的情况下,港股IPO不太可能回暖。

且港股IPO平均周期已超过450天,90%以上的企业都需要二次,甚至9月份上市的第四范式前前后后更是先后历经四次递表。

政策的调整不仅导致微医想要获得更多VC/PE融资难度增加,而且也让微医的上市遥遥无期。但每年都爆上市传闻的微医,侧面说明当前微医正面临其背后资本给到的上市压力。后续如何应对资本压力,以及因资本可能大幅度减持带来的紧张现金流压力,这是微医不得不直面最为现实的问题。

结语:

微医虽是国内较早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且是国内首个互联网医院开拓者。但在线付费问诊短时内难以渗透、遥遥无期的上市,以及持续亏损和资本给到的压力,让微医能成为行业首个跑通互联网医疗盈利的企业,估计压力极大。

靠着去年完成的10亿元融资,微医能否撑到国内互联网医疗商业化前景逐渐明朗的那天?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恐怕仍需市场来检验了。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3-12-17
营收单一、利润不稳,微医没了新故事?
微医压力倍增。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