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张 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日前,广汽集团旗下智慧出行平台如祺出行传出最快将于第三季度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消息。
如祺出行于2019年6月正式上线运营,目前如祺出行已覆盖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惠州、中山、肇庆、长沙、厦门等10座城市。截至2023年5月,如祺出行平台注册用户数超2100万,在大湾区核心城市用户渗透率超30%。
7月13日,广汽集团针对如祺出行即将上市一事回应:“如祺出行暂时没有官方可以公布的消息。”
不过,如祺出行即将上市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2022年12月,在第二十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旗下如祺出行注册用户数突破1600万,正加速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并正在按计划推进IPO相关准备工作。
天眼查数据显示,上线运营至今,如祺出行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其中,如祺出行于6月21日完成了8.42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广汽集团,以及多家产业基金和财务投资人。事实上,如祺出行背后的投资机构阵容堪称豪华,包括腾讯投资、珠江投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瑞盛亚洲等等。
图源:天眼查
尽管受到投资机构与广汽集团的鼎力支持,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约车已进入供给过剩的阶段,出行市场正面临重新洗牌的窗口期,而如祺出行将不得不面对诸多不确定性。
一、网约车供需平衡被打破
暂且不论如祺出行即将上市一事真假,对于出行平台而言,现阶段上市并不是一个好的时间节点,2023年以来,网约车行业已进入供给过剩阶段,司机数量与订单量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扩大。
根据青山资本2023年中消费报告,2023年每日新增的网约车司机数相比2022年增长了接近5倍,网约车司机成为当下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已经超过一亿,每天仍然有超过2万新司机注册。
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18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5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0万本、车辆运输证243.4万本,环比分别增长3.7%、3.3%,而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数据,6月共收到订单信息7.63亿单,环比上升3.7%。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网约车运力和订单数量正在增加,但网约车用户规模却在下降。2022年,全国网约车用户规模为4.37亿人,比2021年的4.53亿人少了近1600万人。
以市场份额超过70%的滴滴为例,根据财报,截至2023年3月31日,滴滴在国内出行市场的活跃用户达到4.11亿,活跃司机达到1900万。而滴滴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国内有3.77亿活跃用户和1300万年度活跃司机。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两年内滴滴的活跃用户增长了9%,而活跃司机增加了42.6%,增幅远远大于活跃用户。
由于网约车行业供需失衡,2023年以来,全国多个地方政府开始对网约车发出行业饱和预警,提醒司机们谨慎入场,否则就有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三亚、长沙等部分城市甚至暂停了网约车运输证申请。此前,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在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中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济南市共注册69家网约车平台企业,注册网约车1.78万辆,取得网约车从业资格证的驾驶员3.59万人,根据统计数据测算,目前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不足10单。
图源: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官网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网约车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正式进入了存量博弈的阶段。
网约车行业一度被认为是有着巨大增长前景的生意。银河证券在研报中预测,包括专车快车、网约出租车、顺风车、代驾在内的中国网约车市场在2025年将录得8620亿元的交易规模,三年涨幅为105.73%。
但事实上,受限于城市交通和用户消费水平,网约车市场已多年停滞不前。根据网经社的统计数据,2019年至2022年,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分别为3058亿元、2691亿元、3190亿元和3146亿元。除了在疫情初期受到过严重冲击之外,2022年网约车市场交易规模较2019年时差别并不大。三年间,出行平台获得的新增量仍然有限,对于如祺出行而言,现阶段冲击资本市场,或难以得到投资者的全力支持。
二、瞄准自动驾驶赛道
市场需求逐渐降低,出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下半场,纷纷加大新业务布局力度。其中,前景广阔的自动驾驶赛道已成为了必争之地。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00.4亿元,预计2025年前后将迎来规模性产业化契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更加广泛,而共享出行是无人驾驶汽车推广和普及的切入点,这将助推城市交通走向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另据汽车咨询服务机构IHS预测,到2030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60%,规模将达1.3万亿元。
早在2016年,滴滴就组建了自动驾驶团队,后又成立了单独的公司负责这项业务。4月13日,在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活动上,滴滴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同时还公布了在技术、硬件、量产以及新业务探索方面的进展。首款量产车型计划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不只是滴滴,2022年8月,曹操出行与小马智行达成合作,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引入出行平台;2022年9月,曹操出行与吉利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驾驶中心就Robotaxi项目启动合作,目标围绕Robotaxi平台运营以及数据服务业务为核心,共同打造中国首家开放式商业智驾出行平台。
T3出行同样在加码自动驾驶业务。在2023春季媒体沟通会上,T3出行CEO崔大勇表示,在去年的9月,T3出行就已经联手轻舟智航在苏州正式联合启动Robotaxi的公开运营。目前,T3出行已经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华为达成了 合作,接下来将在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开展无人自动驾驶服务商业化试点。
自动驾驶也是如祺出行的重点发力方向。自2022年以来,如祺出行也先后推出国内首个全开放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监管平台、数据平台和Robotaxi运营车辆管理系统,与多家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完成系统数据对接。目前,如祺出行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实现Robotaxi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未来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同时在广深两城提供Robotaxi与有人驾驶网约车混合运营服务的出行平台。
图源:如祺出行官网
不过,需要泼一泼冷水的是,自动驾驶的春天尚未到来。目前,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变现周期慢,现阶段该领域的所有企业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比如Uber的自动驾驶部门ATG在5年内烧了25亿美元;美国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商Waymo每年花费10亿美元以上;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Cruise,平均每天亏损超过500万美元。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自动驾驶仍处于烧钱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现阶段,中国自动驾驶的车辆约为1000辆,到2025年约为1-2万辆做示范运营,2030年大概会有5-10万辆,相比数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带来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行平台合规仍是监管重点
出行平台竞争日益激烈的背后,法律法规仍是需要迈过的一道坎,合规化发展被认为是大势所趋。
过去几年,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网约车行业的监管力度,推出了多项法规和政策,以规范网约车市场,尤其是滴滴退市之后,对网约车的监管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迫使市场越来越规范。
7月12日,浙江省宁波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对神州优车、365bus、安安用车、逸乘出行、蓝道出行、首汽约车、旅程约车、携华出行等8家网约车平台的宁波分公司出具了要求临时下架的通知函。
这些被要求下架的网约车平台中,有些被提到是因其平台经营者已不具备线下服务能力,经营条件与许可条件不符,且拒不整改,因此被实施临时下架处理;有的是未按规定上传信息,且车辆信息、驾驶员、订单、乘客评价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被要求整改。
最近几年,已经有多个省市出台了加强出行聚合平台管理的规定,比如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告诫书,要求各聚合平台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定,不得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运营扰乱正常秩序;河南省南阳市要求聚合平台建立健全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当出现安全事件时,聚合平台应当和涉事网约车企业共同做好事故处理工作,不得向乘客及驾驶员转移风险等。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监管政策的进一步细化,未来出行市场必然会更加透明、公开,规范化管理、安全监督机制、乘客服务等因素的重要性将不断提升,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弯道超车,是如祺出行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无论是出行业务还是自动驾驶业务,都是无底洞,对于如祺出行来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