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张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因为一场“炮轰”风波,消费级AR眼镜又重新高调回归大众视野。
不久前,Rokid在2023 Rokid Open Day上发布了新一代消费级AR眼镜Rokid Max、Rokid Max Pro、AR主机Station Pro、自研AR空间操作系统 YodaOS-Master以及AR创作工具“灵境”,然而Rokid的新一代AR产品和技术发布后,就立即遭到了N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的“炮轰”。
徐驰在朋友圈分享了Rokid Max的使用体验,并直接指出了该产品的七大硬伤,徐驰认为Rokid Max在硬件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甚至对其“技术创新”提出了质疑,火药味十足。
根据流传在网络上的朋友圈截图,徐驰的主要观点包括:1、Rokid Max发热明显,影响使用体验;2、跟镜腿的连接使用同轴线易引发投诉;3、号称50°FOV(视场角)的显示不准确;4、近视解决方案易引发视觉疲劳;5、眼镜重量、厚度、刷新率等多项参数存在夸大虚标的问题;6、不讲究产品细节;7、质疑单目摄像头SLAM空间定位方案。
公开质疑竞争对手的产品的背后,是徐驰执掌下的Nreal有着极高的“江湖地位”:Nreal的消费级AR眼镜全球销量排名第一,并且还是全球首个消费级AR眼镜突破10万台量产的品牌。
与Rokid一样,Nreal也备受投资机构的青睐。根据天眼查信息,Nreal成立于2017年1月,是一家AR/MR设备研发商,成立至今共经历了9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2.4亿美元,其中,2022年分别获得了由阿里巴巴领投的6000万美元C+轮融资和国际潮流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投资的1500万美元战略融资。
Nreal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蔚来资本、云锋基金、洪泰基金、中金资本、顺为资本、爱奇艺、阿里巴巴、快手战投等等,几乎囊括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巨头。
成立仅六年的Nreal凭什么得到一众明星投资机构的青睐?Nreal能否持续带动消费级AR眼镜的发展?
Nreal距离爆发还有多远?
根据IDC的2022年AR/VR报告显示,全球领先的AR眼镜品牌Nreal以9.8万台的成绩成为2022年AR行业出货量最大的品牌,同比2021年增长717%,Nreal在2022年的出货量占全球AR设备出货量的37%,在消费级AR设备的市占率高达57%。
尽管Nreal是2022年AR行业出货量最大的品牌,但不容置疑的是,消费级AR眼镜的整体出货量仍然偏小。
雷鸟创新CEO李宏伟曾预测,消费级AR眼镜会经历三个阶段:早期市场(2022-2025年),也可以称为准备期,这个阶段的要义和核心能力是硬件设备,实现部分手机场景的替代;主流市场(2025-2028年),硬件的性能达到满足杀手级应用的要求,进入大众用户市场;生态爆发阶段(2028年后),这个阶段构成生态正循环的壁垒。
对于消费级AR眼镜何时才能真正迎来爆发,徐驰认为Nreal取得的销售成绩似乎预示着消费级AR眼镜市场爆发的拐点将至,“到2030年,全球将会有10亿台AR眼镜戴在大家头上”。
徐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好硬件、稳定的交互范式,再加上好的内容生态,三点确定后,再给它两三年,是有机会快速推动行业爆发的。相比于几年前刚开始创业的阶段,大家已经不再怀疑AR到底是不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而是到底什么时候到来。我认为,会比很多人想象得更早一些到来。”
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Strategy Analytics也在报告中指出,消费级AR终端市场营收规模在2020年至2021年间增长了两倍,其中Nreal出货量在2021年的市场份额达75%,2022年上半年升至81%。到2027年,全球专用AR头显设备市场出货量将接近6000万部,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综合各方观点,消费级AR眼镜真正爆发的时间节点会在2028年前后,但对于Nreal而言,充分享受到行业爆发带来的红利,以及持续带动消费级AR眼镜的发展并不容易。
一方面,目前OPPO、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纷纷杀入消费级AR眼镜领域,苹果、谷歌、微软等巨头也在虎视眈眈,Nreal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与AR眼镜相关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而且应用场景也没有大规模落地,Nreal无法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更无法为AR眼镜爆发创造基础条件。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Nreal已有上市计划。2021年8月,徐驰在接受CNBC采访时表示,“混合现实是一个主要的技术市场,我非常期待未来10到15年之后的变化。现在更像是2006年和2007年的智能手机时代,市场规模非常巨大。我们有机会也希望能够走到最后,Nreal计划在五年之内进行IPO上市。”
如果能成功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将意味着Nreal在消费级AR眼镜赛道上前进了一大步,有望更早迎来爆发期。
仍需翻越三座大山
Nreal在迎来爆发期之前,至少需要翻越三座大山。
2012年4月,谷歌发布了消费级AR眼镜谷歌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其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随后,微软、索尼等科技巨头先后进入消费级AR眼镜赛道。
不过,谷歌最终在2015年1月停止了谷歌眼镜项目,原因指向了两个方面:一是研发费用巨大;二是缺少可以展现消费级AR眼镜潜力的应用。与此同时,由于眩晕、延时等痛点难以解决,消费级AR眼镜最终归于沉寂。
然而时至今日,诸如此类的困难依旧没有得到完美解决。
研发费用仍是Nreal需要艰难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尽管受到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的青睐,但无法忽视的是,Nreal仍面临巨额的研发费用支出。
早在2021年,徐驰就曾透露12个月内累计完成了超过1.5亿美元的融资,而公司员工70%为研发人员,“我们之前融到的钱,基本都全用在研发上了”。
巨额研发费用支出的背后,是AR眼镜还有诸多技术困境,在徐驰看来,AR眼镜的研发难点涉及到复杂交叉学科,除光学外,还有3D环境感知、硬件的组装,以及对体量、体积、佩戴舒适度的要求等,此外,AR眼镜也应遵循真实世界的原生方式进行交互,这需要远场、近场组合的交互方案和手势追踪识别算法等,“非常多更苛刻的条件阻碍你去做一个功能强大、轻巧,又美观、又舒适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巨额研发费用之外,Nreal还需要承担不小的量产成本,因而一旦丧失投资机构的支持,其将寸步难行。
缺少应用场景是Nreal不得不面临的第二座大山。
现阶段,消费级AR眼镜的应用场景仍在探索中,根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AR眼镜消费端的应用中,游戏占比35%,影视直播占比32%,旅游和社交购物占比为33%。而这三类应用场景并不存在不可替代性,消费级AR眼镜仍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需求作为支撑。
Nreal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场景。2021年11月,Nreal与咪咕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5G+AR的内容生态发展;2021年12月,Nreal联合蔚来发布了车享版AR眼镜,打造智能座舱的娱乐新体验;2022年8月,Nreal与爱奇艺合作并发布第一款定制版AR应用,通过AR终端与自制全息内容的 融合,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沉浸式娱乐互动体验,同一时间,Nreal也和快手围绕AR内容展开重点合作,双方将共同探索在全景视频、中长视频等领域的全新消费体验。
最后,兼容性难题是Nreal需要翻越的第三座大山。
目前,Nreal仅完成了荣耀、三星等手机系统的 适配以及外星人等高端电脑品牌系统的 适配,对于大多数主流手机品牌和电脑品牌而言,Nreal还存在着兼容性不佳的问题。
在Nreal天猫旗舰店评论区,许多用户也反馈了兼容性问题,根据Nreal客服的回复,只有支持DP传输的Type C接口的安卓手机才能使用AR空间,而部分安卓用户,尤其是小米手机甚至连投屏的功能都无法使用。
客观而言,如果一台强调交互功能的AR眼镜只能充当便携式高清显示屏,那么消费者似乎没有必要购买一台价值不菲的消费级AR眼镜。
元宇宙的东风难乘
自2021年以来,元宇宙的热度不断攀升,作为入口之一的消费级AR眼镜,关注度不断提升。《中国元宇宙发展报告(2022)》显示,中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目前产值超过4000亿元,主要体现在游戏娱乐、VR和AR硬件等方面,未来五年,国内元宇宙市场本身的规模至少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走红,作为元宇宙最基础的入口之一的Nreal也在积极突围。
“我非常相信元宇宙其实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而且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和平台,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徐驰看来,元宇宙是一个持续存在且可被共享的虚拟世界,能跟真实世界无缝融合在一起,同时能带来跨平台的体验,“我个人认为,从目前来看,真正能够成为切到元宇宙的入口,只可能通过终端硬件设备、能共享的体验和社交平台这三个角度”。
Nreal能否借助元宇宙的东风乘势而起?不容忽视的是,现阶段元宇宙仍处于萌芽阶段,各个行业对于线上化、数字化与虚拟化的进一步深入与技术沉淀处于早期并且存在一定技术瓶颈。根据德勤研究与分析,最早从2031年开始,独立行业的元宇宙才能开始逐步打通数据与标准,实现相似相融的成熟整合阶段。
现阶段,元宇宙并没有迅速重新定义互联网,而是停滞不前,并且用户不断流失,客观而言,元宇宙的故事虽然足够动人,但打造元宇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现阶段元宇宙本身在底层技术和内容上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此Nreal或许能借助元宇宙概念大火,但却并不能借助元宇宙概念实现腾飞。
2022年下半年以来,微软、Meta科技巨头纷纷砍掉了元宇宙业务,针对元宇宙的炒作也已经结束,时机尚未成熟下,Nreal想要借助元宇宙概念取代智能手机引领下一代消费硬件的愿望还为时过早,随着元宇宙概念逐渐熄火,留给Nreal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比特斯拉多出约40亿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300.4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大增168%
- 知名特斯拉投资人“心灰意冷”:持仓已砍半,AI和机器人都救不了它!
- 腾讯音乐Q2持续高质量增长:总收入71.6亿元,付费用户数1.17亿
- 微软Q4营收647亿美元净利220亿 盘后一度大跌7%
- 英伟达市值接近苹果 高增长可以持续吗?
- 优信发布财报:零售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预计2025财年业务量增长超200%
- 36氪Q4季报图解:营收1亿同比增7% 净亏1766万
- 联想控股2023年净亏损38.74亿元同比转亏,营收下降10%
- 腾讯音乐Q4及年报:在线音乐强劲增长,持续促进产业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