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与奥纬咨询(Oliver Wyman)联合编制的《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洞察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嘀嗒出行作为唯一出行平台,入选为 《报告》案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出行平台在交通出行碳减排方面的创新价值与潜力。
嘀嗒顺风出行每公里平均可减少173克二氧化碳排放
《报告》指出,在实现净零排放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机遇,并重点分析了交通运输、建筑和房地产及钢铁三大高碳排放产业,实现净零转型所需的技术突破及融资需求。
《报告》在关于交通出行领域的“关键净零技术途径”中提到,“基于车联网、大数据和其他技术的智能驾驶服务,可用于优化路线以减少空驶和不必要的绕道,实现交通调度和预测性维护等用途。例如,中国领先的移动出行平台之一嘀嗒出行报告称,(2021年)通过合乘出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10万吨。该公司称,通过拼车出行,每公里平均可减少173克二氧化碳排放 。”
《报告》援引资料指出,2020年,中国交通出行领域碳排放量 为11亿公吨,占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11%。其中,汽车行业覆盖货运和客运两个领域,占四大交通运输方式(航空、公路、铁路、航运)排放总量的80%以上。
作为唯一出行平台参与中国净零排放转型专题研讨 顺风车模式天然减碳
今年以来,嘀嗒出行还作为唯一移动出行平台,以企业代表身份被邀请参与由世界经济论坛和奥纬咨询联合举行的“中国净零排放转型专题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嘀嗒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嘀嗒出行通过改善车辆运力调度和路径优化实现城市交通减碳。“顺风车通过私家车主顺路分享空座,减少空载和绕路,来降低人出行碳排值,模式本身就天然具备减碳属性,每一个顺风车订单,都是在助力碳减排,并且顺风出行越多,减碳量越大。参与用户越多,顺风车减排效率就更高。”
业内专家认为,顺风车碳减排,并不需要进行交通系统变革,也不需要以新能源汽车为前提。顺风出行平台的碳减排记录,在燃油车基础上也可以完成,因此既能影响增量,也能影响存量。
顺风车是所有共享经济中,唯一不给社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不占用额外停车资源的出行业态,符合循环经济和集约经济大方向。
2021年嘀嗒用户人均单日减碳9.86Kg 顺风车碳减排团标正加速应用
自2014年开展顺风车业务以来,嘀嗒出行通过云计算、定位导航、高级算法及移动技术等前沿科技,双向匹配车主路线和乘客需求,持续提升车辆使用效率和道路通行效率,带来人均出行碳排值的降低。
2021年12月,顺风车碳减排团体标准《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嘀嗒出行参与联合编制。 2022年3月,《规范》首次试算应用:2021年全年,嘀嗒顺风车2.05亿用户的总减碳量为114.5万吨,相当于投入200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其中,城市内订单减碳量约50万吨,城际订单减碳量约64.5万吨。按照平均使用频次计算,嘀嗒顺风车用户的平均个人单日减碳量约9.86kg,平均个人月度减碳量约19.89kg。
自今年6月,嘀嗒出行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达成碳普惠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之后,双方正一道推进顺风车碳减排方法学申报成为广东省碳普惠方法学,以期构建更为良性、可持续、多赢的碳减排模式,更好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当前,中国很多地方都在通过多种创新手段,鼓励居民践行绿色减碳。顺风车作为低碳出行方式的一种,不仅碳减排逻辑简单,还是用户天然刚需,且有科学严谨的碳减排测算标准,具备较好推广性,也能有效助力各地政府的双碳路径编制。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