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未来的城市将实现数字“孪生”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黄心怡)日前,2021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在上海召开,期间,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采访,针对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

岳坤表示,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未来的城市将实现数字孪生,会有一个物理世界和一个数字世界

他还指出,智慧城市以数据为核心驱动,但数据一定要服务于业务、服务于场景,不明确需求和场景的数据,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价值。如果数据流和业务流的双向反馈不打通,那么就经常会出现“参观项目”的现象。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让市民、企业、城市的管理者等,真正地用起来,才能发挥价值。

以下为访谈内容:

《科创板日报》:智慧城市建设早期建设过程会存在“中看不中用”的问题,因此好多项目被戏称为“参观项目”,您认为如何真正发挥智慧城市的价值?

岳坤:智慧城市要服务于我们的市民、企业、公务员以及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人。如果作为一位市民、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决策者,都感受不到智慧城市所带来的差异,那就毫无意义。

如何让他们感觉到差异呢?最核心是要能“用起来”。我将其总结为“四用”:这个系统刚刚建好的时候“能用”;之后变成大家“会用”;然后觉得系统还不错,“好用”;最后是“爱用”。当大家都真正用起来的时候,智慧城市就能发挥价值。

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是“以人为本”,这个“人”包括四类人,市民、企业、公务员、城市管理者。他们用得怎么样,能不能真正用起来,这才是关键。

《科创板日报》:在“用起来”方面,国内大多数的智慧城市来说是处于哪个阶段?

岳坤:过去主要实现的是单领域应用,比如最早的十二金工程,包括金财、金盾、金审、金税等,都属于垂直领域的单点应用。而这几年,我们发现要尽可能实现跨领域的应用。

举个例子,小孩出生后,要办出生证、上户口、办社保……这一整套流程,涉及不同部门、不同领域。

所以,现在提出“一网通办”,要高效办成一件事情。 而“一网通管”,则是高效处置一件事情。两者都是跨领域的。

其本质是通过数字化让城市管理变得更高效。第一,有没有“省人”? 5个人、3个人办的事能不能变成2个人、1个人?第二,有没有省时?以前需要几天办理的事情能不能变成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办好了。

《科创板日报》:您认为,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区别在哪?

岳坤:城市数字化转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未来的城市都是数字孪生的,会有一个物理世界,和一个数字世界。

以后很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世界,在数字世界工作、消费,在数字世界寻找精神追求,甚至可能所有的东西都变成在数字世界里了。

《科创板日报》:请谈谈,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状如何?

岳坤:目前,应该还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包括善政、兴业和惠民

在善政和惠民方面,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正逐步做起来。

据了解,华为已经为260多个城市提供了一网通办的业务。在“一网统管”方面,现在全国大概有几十个城市在做。

按照“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末,全国近2900个区县将会推进一网统管。随着“一网通办”建设的成熟,“一网统管”必将成为政府数字化转型下一个阶段的建设主场景

在兴业方面,数字经济本身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但数字经济能否发展起来,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等都有关系。而且,数字经济存在聚集效应,和跟传统经济不一样,因此我倒不认为每个城市都会做,未来可能会在一部分城市发展起来

《科创板日报》: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关键要素,目前在发挥数据价值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

岳坤:数据确实是一个关键的生产要素,但是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智慧城市,包括城市大脑现在一些关键事件后受到挑战,这里面是有几个核心问题:

1、数据一定是服务于业务,服务于场景的,讲不清楚需求和场景的数据,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价值

2、基于数据的分析和发现,再反作用于业务的改进。这个过程的反馈是很长的,也不是直接的。如果数据流和业务流的双向反馈不打通,那么就经常会出现“参观项目”这样一个现象。

3、考虑到政府的特点,在没有明确数据需求的场景下,要全量的数据汇聚,既会给数据管理部门带来极大的内部压力,也会产生过于高昂的投资。

所以,华为的城市智能体在数据领域更加推崇的是数据的有效连接,而不是数据的盲目汇聚。同时,除了数据流之外,我们更核心的是聚焦于业务流程的优化,业务中台的构建。

《科创板日报》:各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时,需要着重考虑哪些方面?

岳坤:首先,城市要有自己的顶层规划,在顶层规划的基础上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和云底座。

这就像城市要建一个电网,如果电压哪里走380V、哪里走220V、哪里走超高压,没有提前规划好,以后再统一太难了。

智慧城市也要通过顶层规划,把云基础设施规划好、定义清楚。这样后续上面的应用才能互联互通。

所以,华为提出的城市智能体,包括四层架构。最底层的是智能交互,包括传感器等设备,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边界。第二层是智能联接,实现智能交互设备之间的互联等;第三层是智能中枢,这一层是让云基础设施也能联通起来。第四层则是智能应用。

《科创板日报》:目前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遇到意外的情况,用不起来”,“关键时刻还是要依靠人”等等,您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岳坤:智慧城市一定是在“缓”的时候能把缓事办好,在“急”的时候要把急事办好。“急”的应用跟“缓”的应用是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坐公交出行时,看地铁准不准,显示的路况是否很清晰,外滩有多少人,能否有效管控……这些都是城市日常运行时的状态。

但也会遇到比较“急”的情况。比如,之前某个城市刮了一阵台风,导致道路封堵了。这时12345突然接到电话,有几百人要转运,怎么办?

按照传统的做法,可能需要层层上报,花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各种调度。但那次,这个城市只用1小时50分钟就完成了。

为什么能那么快?因为后台在紧急情况出现时会有预案,提前都做好授权。

所以,有突发情况时,调动权限不用很高。只要值班长在后台一点击,公安、交通、社区等等全部都能动起来,这就是数字化所带来的改变。

在应急时,不可能先通过大数据算一算,然后再预测一下情况。这时,一定要通过数字化实现流程的预置。当突发情况发生时,其实流程上早已跑通,有相关的预案在了。

像我们上个月发布的城市智能体,已经有2000多个预案准备好了。这样的话,就可以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真正做到数据跑路,而人不跑路。

《科创板日报》:您认为数字化转型在落地方面还有哪些挑战?

岳坤:最大的挑战是在于思想的转变。因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转型,是变革,一定会打破一些过去的条条框框,这样就会遇到阻力。

所以,最核心的挑战在于,用哪种新的方式、新的组织形态等去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随着数字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要与之适应。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21-10-16
对话|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未来的城市将实现数字“孪生”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黄心怡)日前,2021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在上海召开,期间,华为企业BG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采访,针对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