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戚夜云)讯,在财报发布的一周前,京东参加了由新华社瞭望智库召开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线上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京东与京东方、海信同坐,代表的是“实体企业”。京东郑重摘下“互联网公司”帽子,首次着重“新型实体企业”的属性。似曾相识的是,小米在2018年上市前估值“焦虑”,陷入“科技公司”与“硬件公司”之争而强调自己是一家是“全能公司”。
而这也是京东二季度以及中期财报最为重大的变化,在“新型实体企业”基调之上,强调锐减至“3亿”利润、40万员工、以及在供应链、物流方面的技术投入。而这正是与高额利润导向平台经济模式最大的不同点。
此外,京东电商业务更值得关注的是,“二选一”全面取缔之后服装、美妆类商家出现回流。虽然短期内财务指标体现有限,但这却是一重要转折点,打开第三方平台(3P)业务的成长空间。
与平台经济模式“割席”
京东日前发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2021年第二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538亿元人民币(约393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在这一份超过预期的财报中,最大的反差来自于经营利润,去年受疫情影响同期仍有50亿元的水准线上,今年利润仅有3亿元(约4,660万美元)。
从业务上来看,京东压舱石自营业务、广告业务的营收与增速均保持稳定。利润拖累主要来自三大板块。
一是京东物流亏损,去年同期经营利润21亿元,今年亏损357万元。这项数字的背后,京东物流在仓库建设投入较大。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物流运营约1200个仓库,过去一年,新增仓库数量450个,相当于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的建仓数量。
二是新业务亏损加大,从去年同期的10亿利润损失扩大到30亿,新业务包括京喜、社区团购、跨境电商、AI等科技创新业务。
三是股权激励费用激增,从745万增至23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京东体系上市公司及非上市公司员工数近40万人,较去年同期新增了近12万人,员工数量目前为民企第一。此外,京东员工薪酬也有所提升提升,从今年7月开始,员工薪酬从14薪涨到16薪。
在点出“低利润运营”关键词的同时,京东其实在强调作为新型实体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其对物流和自营商品重投入,直接聘用超过40万名员工,拥有数万家线下实体门店,是与平台经济模式“割席”,后者创造的“社会价值”有限,仅改善流量和交易环节,却创造高额利润。
商家回流 补齐类目短板
在电商业务上,京东几大关键指标均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达到5.32亿,较去年同期净增了1.15亿,单季新增3200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量。
京东的运营效率,也得到明显提升。第二季度,在自营商品达到9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将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1天,履约费用率降至5.8%,再创历史最优水平。
实际上,在基本盘稳定的情况下,更值得关注业务为京东POP业务。上半年POP业务增长较快,已经超过京东业务整体增速。京东零售平台生态化的能力有所提升,并在上半年明显受到政策性的影响。
财报电话会议上,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往的“二选一”、过度补贴等不良竞争行为,对京东的业务发展其实严重干扰。行业强监管之下,行业有序发展对京东类目的拓展将是利好。
一位美妆类头部上市公司内部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在渠道拓展上一直受限核心平台政策。今年初“二选一”取消之后,其业务部门甚至连夜成立了拼多多、京东事业部。
《科创板日报》记者同时注意到,618期间,多个服饰、美妆品牌在京东渠道“复燃”。
财报电话会议上,京东相关人士也表示,从今年年初开始,陆续会有一些新的品牌加入,以及过往的品牌回归到京东。“我们也针对这些新回归或者叫新加入的品牌呢来进行针对不同层级商家的支持计划,包括对新商家的春苗计划。”
《科创板日报》了解到,除此之外,京东时尚类目也有所突破,如星巴克、宝格利还有一些国内新兴品牌,以多种模式创新的方式和京东产品展开合作。
服饰美妆类目一直为淘系成交的主力,在与其竞争中,逐步成为京东的软肋。如今二选一取缔之后,京东相关业务成长空间被打开。
此前中信证券调研称,服装等品类有部分品牌已回流至京东平台开店,尽管反映到公司财务数据的增长仍需时日,但考虑到“二选一”中被强管控的KA品牌与京东品牌电商的定位契合、京东次日达的物流服务是对天猫场景(3-5日达)的有效补充,“二选一”被取缔将在长期打开3P平台业务的供给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