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编辑胡劼)讯,近日,南大光电光刻胶通过国家验收,可用于高端7nm制程,意味着我国距离实现高端芯片的自主化又进了一步。这对于下游芯片制造商是个好消息,这势必会缓解国外供应商缩供、断供带来的生产压力。
今年以来,光刻胶板块大幅上涨。从WIND数据来看,1月光刻胶板块总市值为900多亿元,仅仅过了半年的时间,板块总市值就达到了2500亿元。相关概念个股表现抢眼。强力新材、上海新阳自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上扬,南大光电更是从6月1日收盘价35.19元,涨到了近期高点83.58元,两个月实现股价翻倍。
数据来源:Wind
作为芯片制造的 “燃料”,光刻胶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集成电路的良品率。光刻工艺复杂,大约会耗费一半的芯片制造时间,成本大约占整个芯片制造的35%,而光刻胶材料约占IC制造材料总成本的4%,市场空间极大。可以说,光刻胶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材料。
那么,光刻胶的原料有哪些?生产流程又是怎样的?
鲸平台根据公开资料了解到,光刻胶又称“光致抗蚀剂”,是指通过紫外光、电子束、离子束、X射线等的照射或辐射,其溶解度发生变化的耐蚀剂刻薄膜材料。光刻胶是对光敏感的混合液体,主要由光引发剂、光刻胶树脂、单体、溶剂和其他助剂组成。其中,树脂型聚合物是光刻胶的主要成分。
目前,先进芯片制造的光刻胶几乎都被外资企业垄断,壁垒究竟在哪?
答案是:高端半导体用光刻胶领域
目前,我国存在光刻胶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据天风证券研究所,光刻胶上游原材料市场长期被日韩厂商垄断,国内从事光刻胶原材料研发及生产的供应商较少,如感光树脂方面的强力新材、山东圣泉,单体方面的万润股份、徐州博康。在光刻胶设备供应商方面,由于技术门槛高国内在上游设备市场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均不强,主要依赖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即使是北京科华电子和苏州瑞红等国内光刻胶制造龙头,在高端半导体用光刻胶领域仍与国外知名厂商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因为技术和客户认证方面存在较高壁垒。
光刻胶定制化程度很高,想要对光刻胶成品进行逆向分析、仿制几乎不可能。TrendBank数据表明,全球光刻胶研制专利主要分布在日本和美国,占比高达82%,也就是说,光刻胶核心技术还是在日本、欧美企业手中。此外,光刻胶生产出来,还要在下游企业进行长达1-3年的审核认证,产品测试成本很高。
光刻胶行业盈利能力整体较高。根据晶瑞股份公开信息,其光刻胶产品毛利在50%左右,上海新阳光刻胶项目效益测算数据显示,稳定产生收益后,项目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有望达到55%以上和40%以上。
鲸平台认为,对国内光刻胶企业来说,未来ArF光刻胶有望成新的业绩增长点。国联证券表示,在ArF、高端KrF等半导体光刻胶方面,国内光刻胶需求量远大于国产产量,且差额呈现连年增长态势,其作为“卡脖子”产品的国产化需求十分迫切。
一图看懂:光刻胶产业链全景图
光刻胶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及设备,中游制造和下游应用三个环节。由于上游产品质量对最终产品性能影响重大,通常采用“认证采购”模式,因此,上下游厂商合作模式较为稳定。
鲸平台整理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
上游竞争格局:美、日、韩厂商垄断
全球上游原材料的主要生产企业分布于日本、美国、中国等地。据头豹研究院,所属地在日本的企业占比为49%,中国企业数量占比有29%,但各个企业在光刻胶专用化学品上的产量和规模较小,品种规格较为单一,分布极不均衡。在PCB光刻胶上游原材料领域,各国企业分布较为均衡,而在面板显示和半导体光刻胶上游原材料领域,基本上被美、日、韩等厂商垄断。
百级净化车间内光刻胶研发现场
在光刻胶行业有多年市场运营经验的专家表示,在光刻胶溶剂方面,中国仅有小部分企业从事研发和生产,但溶剂生产量供不应求,无法满足中国光刻胶制造商的需求。在树脂方面,中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彤程新材、百川股份具备树脂生产能力,但生产的树脂质量不稳定,主要应用于低端的PCB光刻胶领域。在光引发剂方面,强力新材在光引发剂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但其光引发剂主要应用在PCB光刻胶领域。当前,应用于半导体和平板显示器的光刻胶光引发剂仍依靠进口,市场主要被日本企业东京应化所垄断。
上游设备:ASML垄断约90%市场
2020年全球共销售413台光刻机,其中ASML销售258台,占比62%;Canon销售122 台(KrF、i-line),占比 30%,Nikon销售33台占比 8%。按销售额计算,ASML、Canon、Nikon 的光刻机销售额占比依次是 91%、3%、6%。受先进封装的推动,中低端光刻机(KrF、i-Line)市场需求量较高,2020年销量占比共65%,但由于中低端光刻机的技术壁垒较低,行业竞争者数量较多, Canon和Nikon凭借价格优势占据中低端光刻机市场的主导地位。在超高端和高端光刻机(EUV、ArF、ArF dry)领域,由于拥有极高的技术壁垒,已成为高度垄断的行业领域,35%的销量占据行业86%的销售额,ASML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中游:日本在半导体光刻胶领域独占鳌头
在全球半导体光刻胶领域,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行业内6家企业龙头占据了全球87%的市场份额,其中5家均为日本企业。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
中国半导体光刻胶产能集中在中低端领域。目前,半导体光刻胶中国自给率极低,低端的g线/i线光刻胶的自给率约为20%,适用于8英寸硅片的KrF光刻胶的自给率不足5%,而适用于12英寸硅片的ArF光刻胶完全依赖进口,最先进的EUV光刻胶目前仅有少数几家海外公司掌握了相关技术,且未实现产业化。
南大光电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其自主研发的ArF光刻胶产品成功通过客户使用认证,可以用于 90nm-14nm 甚至7nm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鲸平台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在ArF光刻胶制造上终于打破海外厂商垄断的竞争格局。目前,南大光电已投建产能为25吨的ArF光刻胶生产线,预计在2021年底可完成量产。
下游:半导体制造重心转移 预计2025年国产化率达19%
受益于国产化加速及半导体市场需求旺盛,中国半导体光刻胶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5.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9亿元。中国本土企业(如南大光电、晶瑞股份等)在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如ArF光刻胶)的技术领域已有所突破,未来中国半导体光刻胶行业势必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IC Insights数据,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057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1,511亿美元,中国半导体制造本土制造总额由2016年的152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27亿美元,约占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的15%。预计未来受国产化加速、政策扶持、企业优惠补贴等利好因素,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与本土制造总额将持续增长,在202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达2,274亿美元,国产化率将达到19%。
图片来源:头豹研究院
受益于LCD行业的高速发展,其上游LCD光刻胶产业兴起。据头豹研究院,中国LCD光刻胶的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从2016年的26.3亿元迅速增长至2020的4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5%。而在PCB业务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PCB生产国,拥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完整的产业链,预计中国PCB产值在2025年达到42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4.5%,实现稳步上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