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成都,记者 苏启桃)讯,最近两年,随着TWS耳机等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销量暴增,产业链上公司逐渐来到台前,8月10日上会的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建电子”)即是其中之一。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受益于行业快速发展,主营小型消费类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紫建电子业绩快速增长。但在高增长背后,多问题值得关注,包括2018年公司两次增资时间相差1月,定价却悬殊1倍;在新增产能利用不足的背景下,公司又拟募资大幅扩产等。
增资时间相差1月价格悬殊1倍
公开资料显示,紫建电子成立于2011年,在过往十年中,历史沿革十分丰富。财联社记者梳理发现,在2018年的几次增资和股权转让中,时间接近,却价格悬殊。
2018年7月,紫建有限(紫建电子前身)股东朱传钦将其持有1%的股权(22.47万元出资额)以36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夏周煜,价格为16.24元/注册资本。
同年8月,紫建有限第三次增资,新增的注册资本67.05万元由领慧投资和汇力铭以货币资金出资(分别出资1000万元和74.15万元),增资定价为16.02元/注册资本。公司在回复交易所的问询函中称,该次定增商定的公司投前估值为3.6亿元,定价公允。
又过了一个月,紫建有限第四次增资,新增的注册资本185.14万元由无锡云晖、上海琳喆以及贵州瑞富以货币资金出资,分别出资5000万元、500万元和500万元,增资定价为32.41元/注册资本。公司在回复交易所的问询函中称,该次定增商定的公司投前估值为7.5亿元,定价公允。
2018年12月,紫电有限第五次增资,新增的注册资本 35.79万元由富翔盛瑞和富翔兴悦以货币资金出资(分别出资360万元和240万元),本次增资的定价为16.76元/注册资本。
很明显,时间接近,2018年的4次股权转让及增资价格却十分悬殊,前后相差1倍。公司在招股书中称,夏周煜、领慧投资、汇力铭、无锡云晖、上海琳喆以及贵州瑞富等外部投资者均出于看好公司发展前景而投资公司,富翔盛瑞和富翔兴悦则为公司员工持股平台,但并未解释为何时间相差一个月,公司估值就增加了一倍。
拟募资再扩70%产能
紫建电子生产的锂电池产品主要应用于蓝牙耳机、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等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2017年,公司营收仅1.43亿元,净利润1380.01万元。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释放,紫建电子业绩也快速发展。2018年-2020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2.36亿元、4.21亿元、6.39亿元,净利润4032.07万元、6376.54万元、11776.27万元。
但增长后的体量与同行相较,仍是小巫见大巫。数据显示,2020年,亿纬锂能(300014.SZ)、鹏辉能源(300438.SZ)、国光电器(002045.SZ)、欣旺达(300207.SZ)、赣锋锂业(002460.SZ)的营收分别为81.62亿元、36.42亿元、42.54亿元、296.92亿元和55.24亿元。
享受到行业发展红利后,紫建电子持续扩产,2018年底新设立万州工厂(重庆维都利),并在2019年进行了大幅扩大产能。2018年,公司电池产能为4319.31万只,2019年产能几乎翻倍,达到8254.88万只。到2020年,进一步增加至12536.38万只。
具体而言,除了圆柱电池产能在下降(从2018年的1644.23万只降至2020年的1374.54万只)外,其余产品产能均逐年递增。2018年、2019年、2020年,方形电池的产能分别为2176.69万只、4574.25万只、7102.91万只,扣式电池产能为493.18万只、2288.69万只、3867.53万只,针型电池的产能为5.22万只、69.60万只和191.39万只。
但快速的扩产下,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2018年-2020年公司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4.75%、73.36%、79.74%,尤其针型电池分别仅5.27%、43.45%、31.22%。
(紫建电子产能利用情况,招股书截图)
就在新增产能还未释放的背景下,此次IPO公司又拟投资3.18亿元建设消费类锂离子电池扩产项目,该项目设计产能为年产各型电池产品8586万只,也即在2020年产能基础上再增近70%的产能。
公司表示,新兴消费类电子产品快速增长带来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将为公司的新增产能提供消化空间。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的行业分析人士也表示看好该领域发展,认为未来几年消费类锂电池市场需求量巨大。GGII数据显示,我国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将由2018年的31.4GWh提升至2023年的51.5GWh,增长率为64%。
人均产值仅为同行1/4
紫建电子产能不断提升,人均产值却在行业内垫底。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人均产值分别为18.28万元/人、17.07万元/人、17.34万元/人,而同行业可比公司人均产值平均值分别为80.36万元/人、86.56万元/人、83.63万元/人。其中,国光电器、欣旺达、赣锋锂业人均产值最高,均在100万元以上。即便是人均产值较低的新三板公司丰江电池(837375.NQ),近三年的人均产值也有28.59万元/人、30.05万元/人和17.03万元/人。
对此,公司解释称,“发行人产品为小型锂电池,用料少而工序不少,导致单位人工对应的单位收入少;另外就是发行人的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具有定制化特点,因而难以实现大规模自动化,规模效应不突出。”
上述行业分析人士则告诉记者,定制化生产是消费类锂电池行业独特的经营模式之一,因为电子产品为吸引客户持续购买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不同型号和种类的产品对锂电池的要求也会有差异。但是若客户订单量大,标准化、智能化程度也会很高,只是前期生产线建设等各项投入巨大,对企业资金需求量大。
值得一提的是,紫建电子研发人员学历还偏低。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其研发人员从138人增加至240人再到362人,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一直仅占1/4,且占比还在下降。
(紫建电子研发人员学历结构,招股书截图)
学历偏低,研发人员薪酬也不及同行。2018年-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人均薪酬为6.36万元、8.22万元、8.95万元,而同行业均值为8.22万元、10.05万元和11.49万元。
公司表示,随着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及盈利能力的增强,研发人员工资水平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差距不断缩小,符合创业型企业特点。财联社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公司,但截止发稿,仍未获回复。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