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上海,记者 邱豪 实习记者 林荣昌)讯,7月初,国产刻蚀机龙头——中微公司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25亿元投资。而自成立以来,大基金已投资包括中微公司、北方华创、长川科技等多家半导体设备厂商。
大基金的入局,给半导体设备行业带来了哪些变化?国内某半导体设备企业高管表示,大基金的投资不仅仅是财务方面,同时也是战略上的。大基金通过倾注资源,以及上下游生态相互间的影响,让国内装备材料企业尽快获得商业化突破。
半导体设备行业已有技术突破
半导体设备主要分为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扩散\离子注入设备、清洗设备、检测设备等六大类设备,其中光刻、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等占比较高,光刻机约占总体设备销售额的30%,刻蚀机约占20%,薄膜沉积设备约占25%(PVD 15%、CVD 10%)。
财联社记者梳理资料发现,目前为止,大基金的布局涉及薄膜沉积、刻蚀、离子注入机、检测设备、清洗设备等设备领域的国内龙头公司。如平台型设备龙头北方科创(002371.SZ)、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688012.SH)、离子注入机龙头万业企业(600641.SH)检测设备行业的精测电子(300567.SZ)、长川科技(300604.SZ)等。
而在涂胶显影设备与半导体切割设备方向,大基金目前仍未布局。在优先布局半导体材料、设备的背景下,芯源微、光力科技等细分龙头,能否成为大基金二期的投资标的,成为行业关注热点。
根据 SEMI 数据,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规模约千亿元,但大部分设备依赖日美厂商,国产化水平依然较低。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一年内,国内设备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如上海微电子实现22纳米光刻机技术,中微公司成功研发5纳米刻蚀机且进入台积电产线,至纯科技的28纳米湿法工艺设备认证完毕。
从客户导入情况来看,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精测电子等企业都已进入中芯国际产线,而中微公司、至纯科技、盛美股份甚至还进入了国际头部厂商——台积电、海力士的产线,意味其产品实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以前晶圆厂是很不愿意给国产设备验证机会的,现在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某国内半导体设备高管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在大基金的协调下,下游晶圆厂不仅验证速度大大加快,还大规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设备企业整体工艺指标的验证,包括不惜提供大量设备验证用的晶圆片。
资本推动,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发展加快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在相关资本的推动下,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有望加快发展步伐。
刚刚获得大基金加持的万业企业,近来先后并购凯世通和Compart Systems,切入离子注入机和气体传输系统零组件市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计划覆盖更多的设备及材料领域,成为多元化装备材料平台同时,赋能国内设备企业,帮助国产化率的提升。
半导体切割机生产企业——光力科技内部人士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在手订单比较充沛,工人要加班加点地做,有不少订单要到明年春节左右才能交付。”
中微公司亦在6月份公开表示,当前国产化率在可喜地增长,其中国内投资的生产线由于客户支持,国产化率有相当大的进步,但国外大公司在国内的投资产线,国产化率有一定的限制,希望与国外主流的集成电路厂商有进一步的合作。
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2021-2023年,大陆国资背景晶圆厂、存储厂产能提升明显。仅12英寸逻辑代工芯片,产能将从每月45万片,暴增至102.5万片。在此背景下,未来三年或是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重大机遇。
芯源微曾在4月份的一场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宣称,当前中国的半导体市场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是黄金窗口期,这个黄金期至少会持续三到五年,国内的半导体设备行业,包括芯源微,要抓住这个黄金窗口期。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