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在市场首只医疗器械ETF(159883)直播活动中,分享了集采对医疗器械板块的影响,以及2021年医疗器械板块投资观点,本文为此前直播路演精华实录。
如何看待医疗器械板块今年的投资机会?
短期看,医疗器械板块受两方面因素刺激,一个是疫情影响,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包括一些医疗设备,像呼吸机、雾化等,都有比较高的增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细分赛道龙头,新品持续有效放量,其中既有事件的催化,也有一些内生性的成长。
中长期看,两个方面决定了医疗器械行业中长期成长性。一个是市场空间比较大,过去十几年当中,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每年保持20%以上的复合增速。未来经济新常态下,增速还是能够两倍于GDP,也就是10%以上。另一个从国外看,器械跟药品是一个左右手的关系,差不多能够做到1:1,我国差不多是0.5:1的关系。
和创新药相比,医疗器械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药品很多领域我们做了一些有效的进口替代,已经从迅速跟进的这种fastfollow的创新,慢慢的变成了我们要做bestinclass。
相较而言,器械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更多的是现在要努力的去做fastfollow,努力的去把一些跟随性的工作做好。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涌现出很多发展机会,二者的时代点不同。
假设说一个行业有这样一个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现在整个医疗器械应该说还是处在偏成长期的阶段中。
集采对整个医疗器械板块会有怎样的影响?
从药品之前走过的路可以看到,集采本身是一个利国利民的事情。回头来看2018年底的药品集采,从那时到现在药品是涨了还是跌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这一过程中,一些没有紧跟潮流、主动创新的企业肯定是没落了。另一方面,及时转型创新的、早期布局的企业也都成长起来了,比如说恒瑞这类公司还是持续的上涨。此外,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一些新兴的biotech、生物制药公司,它也没有受到集采的影响,也成长起来了。老的品种下去,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给新的品种腾出了空间。
老的品种集采,医保省了钱。我们都知道,医保追求收支平衡,并不是说省钱越多越好,省下来的钱还是要投入到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中去,这是一个腾笼换鸟的过程。
对照医疗器械集采,支架价格下去了,但是又出现了一些新技术。比如说像冠脉当中大家要去做一些更精准的手术,或者说支架放置的时候会做FFR,或者做介入无植入的,像可降解支架,或者是做药物球囊,这些产品的增速就起来了。所以集采也是一种平衡,有些东西价格会下来,但反过来也会导致新东西快速成长。
集采对整个行业来说,不是说蛋糕变小了,蛋糕还是那么大,只不过它会进行一个结构上的调整。而且集采也会督促整个行业不断地去做创新,只有创新,你才能够去占领新的市场份额。
大家不要把集采看作是一个完全压制性的政策,我更愿意称之为引导性政策。比如说药品,你不做仿制药的集采,大企业怎么有动力去做创新药?如果用一个流行的词概括,那就是“内卷”,可以激发出大家的研发实力。当我们把这个基础做扎实了,我们的产品就能走出国门,去挣全球患者的钱。这个发展空间和创新竞争力跟以前自己窝里发展,是完全不一样,未来医疗器械也会有这样的发展空间。
而且集采,不能简单地线性外推,一般会有四个维度考量。第一量大,量不大的话没意义省不了钱。第二标准化,容易出方案。第三竞争比较激烈,国产化程度比较高,这样才能降得下来价格。第四,集采后不会导致安全和质量问题。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集采这一品种的机会才会成熟。
国产替代+创新升级的逻辑,会不会影响到投资者的判断?导致投资者觉得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
先说进口替代,其实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做到了有效国产替代。比如迈瑞医疗,迈瑞的监护仪就是从低端做到高端,实现进口替代,也打开了国际市场。包括集采的支架,也做到了国产替代,当然也培育出了一些好的上市公司。
而且现在国人做进口替代,有三大优势。一个是产业链逐渐完善,珠三角精密制造加工比较强,所以设备类的公司多在珠三角。长三角材料研发能力比较强,耗材类的公司多在长三角。第二个是工程师红利,我们拥有欧美目前很难具备的工程师红利,研发成本也更低。第三个就是资本关注,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均给了头部公司溢价,这些公司通过融资投入研发,促进整个行业发展。
再来看自主创新,也是由高到低,比如说IVD,最早我们做普通的ELISA酶免的进口替代,之后是生化,现在是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等。此外,从早筛到高值耗材,我们现在可以直接跟外资企业竞争。现在新一代的创业者全部是在国外留学,或者在国外大厂长期工作,担任管理层,具有科学家自主创业背景,他们依托中国的这种头部医生的医工合作,形成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
而且中国的企业依托中国的一些本土疾病,申请中国医生进行医工合作,这些医生本身也做科研,可能发过《柳叶刀》或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比较认可这些国产企业,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
疫情引发的医疗器械需求是否具有持续性?
疫情确实是百年一遇的事儿,这次疫情对整个医药行业,包括社会经济生活都造成很大影响。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常态下对口罩、检测等器械的需求比老常态要高。虽然不如疫情高峰期高,但还会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此外,去年看这些公司,做检测的挣到了钱。关键看如何花这笔钱,是否能通过疫情进入一些新的渠道,把自己后续的研发产品铺进去,这个就显得很关键。
还有一点,整个板块也是此消彼长的,去年疫情是一些产品的高点,同时也是另外一些产品的低点。比如说跟医院相关的植入性手术这种高值耗材受影响比较大,去年基数低,今年等疫情过去之后,需求重新释放,反而今年会有一个高成长。
过去几个月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很多核心资产出现回调。对于投资者来说,大家要想明白几件事情:第一个医药行业是值得长期投资的,从过去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经验来看,医药是一个成长性行业,过去十年复合收益仅次于食品饮料。第二相比于前期高点,很多头部资产是打了七八折的,从安全角度看,肯定比之前更安全。
对于行业ETF,建议大家长期持续定投,把ETF当成一个布局医药赛道的资产配置工具。跌的时候多买点,涨的时候少买一点,摊薄成本。专业的事儿让专业的人去做,不要把基金当成股票炒。
据了解市场首只医疗器械ETF(159883)将于4月16日提前结束募集,该ETF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权重股囊括迈瑞医疗、健帆生物、乐普医疗、英科医疗、欧普康视、鱼跃医疗、万孚生物等医疗器械细分行业核心资产,99%成分隶属于申万二级医疗器械行业。不仅填补了A股医疗器械类ETF的空白,也为投资者捕捉创新医疗黄金十年投资机遇,提供了高效透明的掘金工具。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并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通常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风险越大。本基金特有风险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的风险、基金份额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折溢价的风险、参考IOPV决策和IOPV计算错误的风险、退市风险、标的指数变更的风险、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的风险、成份股停牌的风险、投资者申购失败的风险、投资者赎回失败的风险、退补现金替代方式的风险、基金场内份额赎回对价的变现风险、第三方机构服务的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投资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参与融资业务及转融通证券出借交易的风险、投资存托凭证的风险等。敬请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比特斯拉多出约40亿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300.4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大增168%
- 知名特斯拉投资人“心灰意冷”:持仓已砍半,AI和机器人都救不了它!
- 腾讯音乐Q2持续高质量增长:总收入71.6亿元,付费用户数1.17亿
- 微软Q4营收647亿美元净利220亿 盘后一度大跌7%
- 英伟达市值接近苹果 高增长可以持续吗?
- 优信发布财报:零售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预计2025财年业务量增长超200%
- 36氪Q4季报图解:营收1亿同比增7% 净亏1766万
- 联想控股2023年净亏损38.74亿元同比转亏,营收下降10%
- 腾讯音乐Q4及年报:在线音乐强劲增长,持续促进产业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