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码难求,估值10亿美元的Clubhouse能开辟社交新时代吗

中文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场求Clubhouse 邀请码的热潮,微博、朋友圈、知乎、即刻上都是如此。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2004年的Gmail 和2010年的知乎。

一位手握邀请码的朋友对我说,他拒绝了N多人,留了一个给我,方便我写文章,感动ing。

那么,Clubhouse是什么?为什么那么火爆?它会是社交产品的革命性产品吗?

Clubhouse有多火

Clubhouse 是一个典型的赢在起跑线的产品。

从去年4月诞生之初,它就被VC 和名人热捧。

在还没有正式上架Appstore ,内测用户才5000人的时候,Clubhouse 就已经估值1亿美元了。

当时为了竞购,美国两大重量级VC,Benchmark 和A16Z 还大打出手,最终A16Z 以更高的价格成功投了A轮。

Clubhouse 的一些早期用户一度十分沉迷,每天使用时长达到8-12小时,正常社交产品1个用户大概值100美元,而Clubhouse 1个用户价值20000美元。

看好Clubhouse 的人称其为“音频Twitter”,是“自instagram 之后又一个让人兴奋的社交产品”。

不过,国内当下的这波Clubhouse 热,大概是因为它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成为又一个独角兽,而且已经在德国、日本等地登上了AppStore 总排行榜第一。

而这一切,发生在Clubhouse 还没有放开注册,依然采用邀请制,用户规模仅有100万的情况之下,怎能不让人兴奋?

Clubhouse是什么

简单来说,Clubhouse 是一个纯语音的聊天室。

听到这话不少人可能要笑了,语音聊天室不是十几年前的产品了吗?

但是,Clubhouse 有所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更高的语音质量、更简约的设计,以及更加平权化的方式。

在Clubhouse ,每个人都可以创建一个Room,类型可以是公开(Open)的,也可以是社交(Social,只限关注的人)和私密(Closed,只限相互关注的人)的。

在Room中,由嘉宾(Speaker)发言,房间里的其他听众(audience)旁听,听众如果想要发言,可以举手(hands up)申请成为嘉宾,之后提问或发言。

角色可以转换,比如管理员可以提拔嘉宾为管理员共同管理,也可以邀请听众成为嘉宾,但同时管理员和嘉宾也可以把自己降为普通听众,甚至直接悄悄离开房间。

所以,可以将Clubhouse 理解为一个直播的播客,或者语音化的直播,但加入了平权的因素。

Clubhouse为什么能火

Clubhouse 成为社交新宠有很多因素。

从产品角度讲

Clubhouse 在产品设计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只能语音、只能邀请、语音不能保存等等。

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用户的负担,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行为上。

正如A16Z 的合伙人Andrew Chen 所说:

在一个典型地迫使你花几个小时盯着屏幕的社交媒体环境中,Clubhouse 让你在听的时候可以处理其他事,比如散步、叠衣服甚至健身。

Clubhouse 简约但却不简单,它采用的是基于声网 Agora的实时音频技术,而且没有用 CDN 分发,这意味着非常高的成本,但也提供了很高质量的通话质量。

我听了几个小时,即使是在国内都清晰而流畅,虽然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听懂内容。

从社会角度讲

Clubhouse 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

疫情之下,人们不能聚会、不能参加活动。但人是社交动物,智人战胜尼安德特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八卦和社交,疫情并没有让这种需求减退。

Clubhouse 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场播客式对话和讨论很好的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互动,自然受到追捧。

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AirPods 等无线耳机的普及,给这种实时收听和对话带来了技术上的可能,要不然,举着手机到处跑,长时间的收听和互动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坚持,语音效果也达不到近乎现实生活的标准。

从运营角度讲

高质量的种子用户给Clubhouse 带来了名声、带来了投资,更带来了圈子吸引力。

Clubhouse 的两位创始人 Paul Davison 和 Rohan Seth 曾供职于谷歌等大公司,拥有丰厚的人脉资源,带来的种子用户本身就自带超强吸引力。

像硅谷钢铁侠 Elon Musk 担任嘉宾的房间,今天下午直接就爆了,在人将近5.8K时就进不去了,有人拉了个“直播群的直播群”,但随即也满了。

这种硅谷大佬和社会明星作为种子用户的带动效应可想而知。

Clubhouse 一直坚持邀请制,有人批评这是饥饿营销,我倒是觉得这种邀请保证了讨论的质量和圈层的精英属性,有点像早期的知乎。

而且,这种圈层不但让能挤进去的用户自豪,还给其他用户制造了一种FOMO(fear of missing out)效应,让他们更想加入,以免错过精华内容。

简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了名人明星和圈子的力量。

Clubhouse 前景如何

关于Clubhouse 的前景分歧很大,极度看好和极度看衰的都大有人在。

批评Clubhouse 的声音有这么几种:

1.它只是疫情之下的一个特殊产物

2.它只是资本扶持下的一个现象级产品

3.精英属性难以破圈做大

4.不做限制容易产生语言暴力和法律问题

但在我看来,Clubhouse 还是大有可为。

比如,我发现一个Room,里面一个中国女孩子在教一帮老外学中文,TA们一句一句跟读,学得极为认真,课堂氛围也非常好,这就是典型的在线教育场景。

事实上,Clubhouse 的盈利模式也很多元。

比如,Clubhouse 宣布未来几个月将测试让用户给内容创作者打钱的功能,包括打赏、门票、订阅等。它还推出一个名叫“Creator Grant Program“的内容创作者计划,鼓励精英用户和KOL在Clubhouse 上贡献内容。

目前,有音乐人在Clubhouse 上举办音乐会,有喜剧演员在上面表演standup,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那阵子,还有不少高质量的法律Room出现在Clubhouse。

垂直多样的话题不仅能拓展Clubhouse 的圈层属性,更能带来更多的盈利模式和想象空间。

复制一个Clubhouse

复制一个Clubhouse 如何?

Twitter就在做这样的尝试,近期推出的一项名为“Spaces”的新功能,支持多人现场音频交流并讨论或辩论话题。

尽管其产品负责人表示公司需要”支持其他形式“,而不是复制一家有趣的创业公司在做的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但是,复制Clubhouse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前文所说,Clubhouse 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在很多方面不能复刻。

大公司的产品本身有了自己的用户属性,而小的创业公司又很难拥有这样华丽的种子用户和豪华的VC。

因为内容的不加审查,Clubhouse 进入中国或者复刻一个中国版就更加困难。

虽然不能照搬,但Clubhouse 还是很值得借鉴。

Clubhouse和Hopin以及Zoom 在本质上属于同类产品,即线上实时交流,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是 RTC(Real-time Communication)。

我是学通信出身的,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讲通信的终极目标是5W(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omever、whatever),即任何人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

互联网的通讯媒介从文字、图片到视频,一直在进步,目前的微信和QQ虽说是即时通讯工具,但实际上还是发信息—回信息的异步沟通模式,上述三个产品虽然侧重点不同,有的偏会议、有的偏行业交流、有的偏Party,但都在音频方面模拟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沟通场景。

相信随着5G、VRAR 等技术的发展,RTC 时代终将全面来临,虽说视频化看上去才像是最终形态,但音频化的 RTC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还是有着广泛的需求。

Clubhouse 能发展成什么规模现在还不好说,但它代表的这波互联网 RTC 产品浪潮,值得关注。(来源:猎云网)


企业会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 简版
  • 原版
  • 投稿
  • 回顶部
2021-02-02
一码难求,估值10亿美元的Clubhouse能开辟社交新时代吗
Clubhouse 能发展成什么规模现在还不好说,但它代表的这波互联网 RTC 产品浪潮,值得关注。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