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的宿命?大萧条前夕,美国也在推广“今天消费明天还贷”生活方式

如果说中国人一半有创业梦,那么在这梦里面或许又有一半是关于互联网金融。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则是各类互联网金融遍地开花的一年,这两年内即使财经媒体圈聚会也热闹着各类真实或虚构创业段子,不是哪个刚入行的小记者顺手发起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某媒体多年前台突然转身p2p创业。对比之下,2015年则是新一轮跑马圈地时代的来临,重头戏是7月18日中国央行等10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这一文件的细节解读已经很多,可以总结为为牲口套上缰绳。好消息是互联网金融已经部分通过观察期,其存在得到正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登堂入室,由无人看管的“野孩子”被中国官方监管机构正式领养,至少暂时远离随时落下的“非法集资”之类等口袋罪。

另一方面,则是回归正统的互联网金融不得不付出被管教的代价,即监管的收紧,官方的定性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属于金融,“没有改变金融经营风险的本质属性,也没有改变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这首先体现在监管地盘的划分,目前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属于金融,联合各部委发文实则是确立“一行三会”在金融领域的监管权力,目前央行负责互联网支付业务的监督管理,银监会负责包括个体网络借贷和网络小额贷款在内的网络借贷以及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督管理,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的监督管理,保监会负责互联网保险的监督管理。

 

其次,监管收紧体现在《指导意见》条文之中。除了提出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市场规范之外,还可以从《指导意见》诸多措辞严厉的“不得”之中一窥官方态度,从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夸大支付服务中介的性质和职能”到个体网络借贷机构“不得提供增信服务,不得非法集资”等。

更为重要是,魔鬼总在细节之中,目前《指导意见》细则尚未公布,这其实给予各方更多博弈空间。这次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出炉,算是业界与官方一次和棋,双方都各取所需。

近年各类草根精英的加入使得互联网金融显得龙蛇混杂,规范化是做大之后的必然方向。根据各类报告,撇开各类跑路、资本金断裂等负面新闻不谈,中国目前大概有两千家左右p2p公司,在前段时间股市升腾中的场外配资大戏中,也不少这类公司的活跃身影。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得益于中国长期的金融抑制,在管制利率之下存款很多时候是负利率,这三十年间积累下的居民财富急于找到出路,这从2013年各类“宝宝”类爆发可以得知,而监管的空白也由此成为互联网进入金融的第一推动力,正如不少网购平台兴起源于实体的高人工高税负。随着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面临整合和深化,不仅各类“宝宝”收益跌破4,整个行业的产品收益率也在下降,甚至机构也面临重组。根据融360数据显示,2015年正常运营的网贷平台共计1814家,新增P2P平台521家,而2014年上半年新增平台数为311家,同时上半年全国问题平台共计372家,超过去年全年的273家。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蛋糕还在继续增长,但是奶油已经逐渐稀少,越来越多机构开始被迫出局,新入玩家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换而言之,互联网金融迎来洗牌,而且这一趋势会在2015年下半年之后更趋明显。

创新总是在监管空白的领域最可能突破,而官方的认可总是以事后追认的形式存在。这从诸多第三方支付十来年的纠缠过程中可以得知,例如支付宝从2003年即诞生,但是直到2011年才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对于类似争议,中国官方的态度往往首先并不明确表态,而是搁置争议,通过观察再决定下一步举措。官方哪怕即使是暂时的沉默,某种程度上同时意味着对于既成事实的默认,但是一旦行业壮大之后,官方的介入就无可避免,这就是中国式监管的特色。中国或许永远无法达到老外眼中的十亿消费者,但是接近超过6.7亿还在不断增长的网民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市场注定一个数量决定论的市场,这也使得中国互联网企业从十余年前的落后模仿者到今天名副其实的网络“土豪”,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市值排名世界前列。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入并彻底改造人们的生活,7月20日在线支付公司PayPal公司宣布正式完成与eBay集团分拆,其市值当天即超过500万亿美元。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估值空间,亦如中国互联网巨头的金融子公司即使未上市,估值也超过中国银行业不少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对于国资主导的中国银行业也是一种刺激,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超过四成的银行家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8.5%的银行家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有颠覆性的影响。

如果过去说互联网链接世界,今天毋宁说互联网就是世界。在中国,BAT对于公众日常生活的介入随着2011年后的移动互联网浪潮铺天盖地而来,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互联网金融不过是中国互联网热潮的一个小小侧面,互联网始终为常规跑道之外的玩家提供意料不到的“弯道超车”机会——这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破坏的黑暗森林,今天的巨头,如果自我改革不彻底,也会成为明天的落伍者。

互联网金融大热之下,除了各类创业大潮,也滋生各类票友,从大小官员到电商巨头,网络红人到海归教授,大家几乎都是在同一个平台之上竞争学习。现实进化速度超过教科书,甚至专业人士还不得不将拗口的金融传统定义重新打磨之后,字斟句酌纠结于货币的支付、储蓄等功能划分,谨慎镶嵌进入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盛大图景之中,而现实之中互联网金融已经席卷一切,将支付、负债、资产各类功能组合,冒险的互联网文化与金融文化的保守姿态之间的互动与冲突,主动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一大看点。这也是中国版本的邯郸学步,以前的步伐不是祝福而是负担,不少冒险家都力争赶上时代,哪怕姿态笨拙,也奋力拥抱一个互联网磨平一切差异的巨大梦想。

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反思互联网金融,其核心还是金融。互联网没有改变经济规律,但是确是使得经济活动的边际成本变得接近于零。关于互联网经济或者互联网思维等讨论,有进步,也有浮躁。我今年在写一本金融新书,在书中也思考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资本在不同时空的置换交易背后,金融的本质在于合作;对经济发展,这种人际合作秩序的拓展必然导致经济效率的提升,其背后伴随着人性百态,其中亢奋与胆怯也构成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

某种意义而言,当下就是中国的沸腾年代,互联网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带来空前想象空间与创造热情,也在彻底搅拌社会生态和各个阶层,尽管其中大部分努力都会归于虚空与尘土,这也是实业与投机的不同:实业的狂热投资注定多数失败,但探索成功的部分将永远造福人类。目前应该期待市场多一份冷静,监管少一分揠苗助长,任何人都无力站在技术的对立面。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同样令人心醉神迷,汽车、无线电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科技时代的乐观想象,而金融创新也开始推广“今天消费明天还贷”的美式生活方式,资本市场也随之一路上扬,一切直到1929的大萧条终止了这一些。怪泡沫么?不完全是 ,或许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宿命。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

2015-07-22
经济周期的宿命?大萧条前夕,美国也在推广“今天消费明天还贷”生活方式
摘要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同样令人心醉神迷,汽车、无线电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科技时代的乐观想象,而金融创新也开始推广“今天消费明天还贷”的美式生活方式,资本市场也随之一路上扬,一切直到192

长按扫码 阅读全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