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3月4日,昨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就上市标准如何选择适用、未盈利企业信息披露要求、企业研发投入认定等16个企业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3月2日证监会关于《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正式发布》,相关交易规则落地,企业注册制IPO申请将开始。
以下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详情
1.《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 市规则》)设置了多套上市标准,发行人如何选择适用?保荐机 构应当如何把关?申报后能否变更?
答:为增强科创板的包容性,《上市规则》以市值为中心, 结合净利润、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等 财务指标,设置了多套上市标准。其中,第 2.1.2 条规定了通用 上市标准,第 2.1.3 条规定了红筹企业适用的上市标准,第 2.1.4 条规定了具有表决权差异安排的发行人适用的上市标准。 (一)发行人应当选择一项具体上市标准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以 下简称《上市审核规则》)相关规定,发行人申请股票首次公开 发行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应当在相关申请文件中明确说明所选择 的一项具体上市标准,即《上市规则》第 2.1.2 条中规定的五项 标准之一。红筹企业应选择第 2.1.3 条规定的标准之一。具有表 决权差异安排的发行人应选择第 2.1.4 条规定的标准之一。 发行人应当结合自身财务状况、公司治理特点、发展阶段以 及上市后的持续监管要求等因素,审慎选择适当的上市标准。 保荐机构应当为发行人选择适当的上市标准提供专业指导, 审慎推荐,并在上市保荐书中就发行人选择的上市标准逐项说明 适用理由,其中对预计市值指标,应当结合发行人报告期外部股 权融资情况、可比公司在境内外市场的估值情况等进行说明。 (二)发行人申请上市标准变更的处理 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召开审议会议前,发行人因更新财务 报告等情形导致不再符合申报时选定的上市标准,需要变更为其他标准的,应当及时向本所提出申请,说明原因并更新相关文件; 不再符合任何一项上市标准的,可以撤回发行上市申请。 保荐机构应当核查发行人变更上市标准的理由是否充分,就 发行人新选择的上市标准逐项说明适用理由,并就发行人是否符 合上市条件重新发表明确意见。
2.针对部分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 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情形,在信息披露方面有什么特别要求?
答:(一) 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1.原因分析 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发行人,应结合 行业特点分析并披露该等情形的成因,如:产品仍处研发阶段, 未形成实际销售;产品尚处于推广阶段,未取得客户广泛认同; 产品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技术含量或品质仍有差距,未产生竞争优 势;产品产销量较小,单位成本较高或期间费用率较高,尚未体 现规模效应;产品已趋于成熟并在报告期内实现盈利,但由于前 期亏损较多,导致最近一期仍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其他原因。 发行人还应说明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是偶 发性因素,还是经常性因素导致。 2.影响分析 发行人应充分披露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 损对公司现金流、业务拓展、人才吸引、团队稳定性、研发投入、 战略性投入、生产经营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影响。 3.趋势分析 尚未盈利的发行人应当披露未来是否可实现盈利的前瞻性 信息,对其产品、服务或者业务的发展趋势、研发阶段以及达到 盈亏平衡状态时主要经营要素需要达到的水平进行预测,并披露 相关假设基础;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发行人应当分析并披露在上市后的变动趋势。披露前瞻性信息时应当声明其假设的数据基 础及相关预测具有重大不确定性,提醒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应 谨慎使用。 4.风险因素 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发行人,应充分 披露相关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未来一定期间无法盈利或无 法进行利润分配的风险,收入无法按计划增长的风险,研发失败 的风险,产品或服务无法得到客户认同的风险,资金状况、业务 拓展、人才引进、团队稳定、研发投入等方面受到限制或影响的 风险等。未盈利状态持续存在或累计未弥补亏损继续扩大的,应 分析触发退市条件的可能性,并充分披露相关风险。 5.投资者保护措施及承诺 尚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发行人,应当披 露依法落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规定的各项措施;还应披露本次 发行前累计未弥补亏损是否由新老股东共同承担以及已履行的 决策程序。尚未盈利企业还应披露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 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按照相关规定作出的关 于减持股份的特殊安排或承诺。 (二)中介机构核查要求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充分核查上述情况,对发行人尚 未盈利或最近一期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是否影响发行人持续经 营能力明确发表结论性意见。
3.对发行条件中“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 生产安全、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应当如何理解?
答:最近 3 年内,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国家 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 存在以下违法行为之一的,原则上视为重大违法行为:被处以罚 款等处罚且情节严重;导致严重环境污染、重大人员伤亡、社会 影响恶劣等。 有以下情形之一且中介机构出具明确核查结论的,可以不认 定为重大违法:违法行为显著轻微、罚款数额较小;相关规定或 处罚决定未认定该行为属于情节严重;有权机关证明该行为不属 于重大违法。但违法行为导致严重环境污染、重大人员伤亡、社 会影响恶劣等并被处以罚款等处罚的,不适用上述情形。
4.对发行条件发行人“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 其他企业间不存在对发行人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中的 “重大不利影响”,应当如何理解?
答: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如存在同业竞争情形,认定同业竞争是否构成重大不利影响时,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结 合竞争方与发行人的经营地域、产品或服务的定位,同业竞争是 否会导致发行人与竞争方之间的非公平竞争、是否会导致发行人 与竞争方之间存在利益输送、是否会导致发行人与竞争方之间相 互或者单方让渡商业机会情形,对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等方面, 核查并出具明确意见。竞争方的同类收入或毛利占发行人该类业 务收入或毛利的比例达 30%以上的,如无充分相反证据,原则上 应认定为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以下内容:一是竞争方与发 行人存在同业竞争的情况,二是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针对同业 竞争是否对发行人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核查意见和认定依据。
5.发行条件规定,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 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权属清晰。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位于国际避税区且持股层次复杂的申请在科创板上市企业,如何做好核查及信息披露工作?
答: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设立在国际避税区且持股层 次复杂的,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发行人设置此类架构的 原因、合法性及合理性、持股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委托持股、信 托持股、是否有各种影响控股权的约定、股东的出资来源等问题 进行核查,说明发行人控股股东和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支配 的股东所持发行人的股份权属是否清晰,以及发行人如何确保其 公司治理和内控的有效性,并发表核查意见。
6.对发行条件中发行人最近 2 年内“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 核心技术人员均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应当如何理解?
答: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相关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发挥的实际作用,确定核心技术人员范围,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认定情况和认定依据。原则上,核心技术人员通常包括公司技术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研发部门主要成员、主要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主要技术标准的起草者等。 对发行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的认定,应当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一是最近2年内的变动人数及比例,在计算人数比例时,以上述人员合计总数作为基数;二是上述人员离职或无法正 常参与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是否对发行人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变动后新增的上述人员来自原股东委派或发行人内部培养产生的,原则上不构成重大不利变化。发行人管理层因退休、调 任等原因发生岗位变化的,原则上不构成重大不利变化,但发行人应当披露相关人员变动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如果最近 2 年内发行人上述人员变动人数比例较大或上述 人员中的核心人员发生变化,进而对发行人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应视为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7.《上市规则》规定的财务指标包括“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 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 15%”,其中“研发投 入”如何认定?研发相关内控有哪些要求?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 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答:(一)研发投入认定 研发投入为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形成的总支出。研发投入通常 包括研发人员工资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 用、设计费用、装备调试费、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委托外部研究 开发费用、其他费用等。 本期研发投入为本期费用化的研发费用与本期资本化的开 发支出之和。 (二)研发相关内控要求 发行人应制定并严格执行研发相关内控制度,明确研发支出 的开支范围、标准、审批程序以及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起始时点、 依据、内部控制流程。同时,应按照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归集核算 研发支出。发行人应审慎制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并在报告 期内保持一致。 (三)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研发相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 情况,并披露研发投入的确认依据、核算方法、最近三年研发投 入的金额、明细构成、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 业收入的比例及其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对比情况。 (四)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1.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对报告期内发行人的研发投入归集是否准确、相关数据来源及计算是否合规进行核查,并发表 核查意见。 2.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对发行人研发相关内控制度是 否健全且被有效执行进行核查,就以下事项作出说明,并发表核 查意见: (1)发行人是否建立研发项目的跟踪管理系统,有效监控、 记录各研发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合理评估技术上的可行性; (2)是否建立与研发项目相对应的人财物管理机制; (3)是否已明确研发支出开支范围和标准,并得到有效执 行; (4)报告期内是否严格按照研发开支用途、性质据实列支 研发支出,是否存在将与研发无关的费用在研发支出中核算的情 形; (5)是否建立研发支出审批程序。
8.《上市规则》规定的上市标准中包含市值,针对市值指标, 发行上市审核及监管中有哪些要求?
答:发行人在提交发行上市申请时,应当明确所选择的具体 上市标准,保荐机构应当对发行人的市值进行预先评估,并在《关于发行人预计市值的分析报告》中充分说明发行人市值评估的依 据、方法、结果以及是否满足所选择上市标准中的市值指标的结 论性意见等。保荐机构应当根据发行人特点、市场数据的可获得 性及评估方法的可靠性等,谨慎、合理地选用评估方法,结合发行人报告期外部股权融资情况、可比公司在境内外市场的估值情 况等进行综合判断。 在初步询价结束后,发行人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不满足所选择 的上市标准的,应当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 销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中止发行。对于预计发行后总市值与申 报时市值评估结果存在重大差异的,保荐机构应当向本所说明相 关差异情况。本所在对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进行评价时,将考量上述因素。
9.《上市审核规则》规定发行人应当符合科创板定位。对此应如何把握?
答:《上市审核规则》规定,本所对发行上市进行审核。审 核事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二是发行 人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三是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是否符合要求。在 对上述事项进行审核判断时,将关注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 发行人应当对其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进行审慎评估,保荐机构应 当就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进行专业判断。 (一)发行人自我评估的考虑因素 发行人进行自我评估时,应当尊重科技创新规律、资本市场 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并结合自身和行业科技创新实际情况,准 确理解、把握科创板定位,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所处行业及其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家战略的匹配程度; 2.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在境内与境外发展水平中所处的位 置; 3.核心竞争力及其科技创新水平的具体表征,如获得的专业 资质和重要奖项、核心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科研资金的投入情 况、取得的研发进展及其成果等; 4.保持技术不断创新的机制、技术储备及技术创新的具体安 排; 5.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等。 (二)对保荐机构的相关要求 保荐机构应当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 引》的相关要求,围绕科创板定位,对发行人自我评估涉及的相 关事项进行核查,并结合尽职调查取得的充分证据、资料等,对 其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作出专业判断,出具专项意见,说明理由 和依据、具体的核查内容、核查过程等,并在上市保荐书中简要 说明核查结论及依据。 (三)本所审核中予以关注 审核问询中,本所发行上市审核机构将关注发行人的评估是 否客观,保荐人的判断是否合理;根据需要,可以向科技创新咨 询委员会提出咨询,将其作出的咨询意见作为审核参考。
10.《上市审核规则》规定,发行人应当主要依靠核心技术 开展生产经营,对此应当如何理解?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中介 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答:(一)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的理解 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是指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 来源于依托核心技术的产品或服务。一是发行人能够坚持科技创 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积累形成核心技术。二是发行人主要的 生产经营能够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将核心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形 成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服务)。如果企业核心技术处于研发阶 段,其主要研发投入均应当围绕该核心技术及其相关的产品(服 务)。三是核心技术的判断主要结合发行人所处行业的国家科技 发展战略和政策、整体技术水平、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趋势等 因素,综合判断。 (二)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以下信息: 1.报告期内通过核心技术开发产品(服务)的情况,报告期 内核心技术产品(服务)的生产和销售数量,核心技术产品(服 务)在细分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2.报告期内营业收入中,发行人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 所产生收入的构成、占比、变动情况及原因等。 (三)保荐机构核查要求 保荐机构应结合发行人所处的行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应用前景,重点核查以下事项: 1.发行人的研发投入是否主要围绕核心技术及其相关产品 (服务); 2.发行人营业收入是否主要来源于依托核心技术的产品(服 务),营业收入中是否存在较多的与核心技术不具有相关性的贸 易等收入,核心技术能否支持公司的持续成长; 3.发行人核心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方法 是否适当,是否为偶发性收入,是否来源于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4.其他对发行人利用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的情形。 保荐机构应当就发行人是否“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 营”发表明确意见。保荐机构在全面核查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的 基础上,应审慎选择并推荐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上市,督促发 行人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
11.发行人在首发申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信息披露有 哪些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答:(一)首发申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应当符合的要求 发行人首发申报前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应当体现增强公司 凝聚力、维护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导向,建立健全激励约束长效 机制,有利于兼顾员工与公司长远利益,为公司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原则上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发行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 章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履行决策程序,并遵循公司自主决定、员工 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得以摊派、强行分配等方式强制实施员工持 股计划。 2.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与其他投资者权益平等,盈亏自负, 风险自担,不得利用知悉公司相关信息的优势,侵害其他投资者 合法权益。 员工入股应主要以货币出资,并按约定及时足额缴纳。按照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员工以科技成果出资入股的,应提供所有权 属证明并依法评估作价,及时办理财产权转移手续。 3.发行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可以通过公司、合伙企业、资 产管理计划等持股平台间接持股,并建立健全持股在平台内部的 流转、退出机制,以及股权管理机制。 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因离职、退休、死亡等原因离开公司的, 其间接所持股份权益应当按照员工持股计划的章程或相关协议 约定的方式处置。 (二)员工持股计划穿透计算的“闭环原则” 员工持股计划符合以下要求之一的,在计算公司股东人数时, 按一名股东计算;不符合下列要求的,在计算公司股东人数时, 穿透计算持股计划的权益持有人数。 1.员工持股计划遵循“闭环原则”。员工持股计划不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转让股份,并承诺自上市之日起至少 36 个月 的锁定期。发行人上市前及上市后的锁定期内,员工所持相关权 益拟转让退出的,只能向员工持股计划内员工或其他符合条件的 员工转让。锁定期后,员工所持相关权益拟转让退出的,按照员 工持股计划章程或有关协议的约定处理。 2.员工持股计划未按照“闭环原则”运行的,员工持股计划应 由公司员工持有,依法设立、规范运行,且已经在基金业协会依 法依规备案。 (三)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员工持股计划的人员构 成、是否遵循“闭环原则”、是否履行登记备案程序、股份锁定期 等内容。 (四)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员工持股计划是否遵循“闭环 原则”、具体人员构成、员工减持承诺情况、规范运行情况及备 案情况进行充分核查,并发表明确核查意见。
12.发行人存在首发申报前制定的期权激励计划,并准备在 上市后实施的,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答:(一)发行人首发申报前制定、上市后实施的期权激励计划应当符合的要求 发行人存在首发申报前制定、上市后实施的期权激励计划的, 应体现增强公司凝聚力、维护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导向。原则上 应符合下列要求: 1.激励对象应当符合《上市规则》第 10.4 条相关规定; 2.激励计划的必备内容与基本要求,激励工具的定义与权利 限制,行权安排,回购或终止行权,实施程序等内容,应参考《上 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执行; 3.期权的行权价格由股东自行商定确定,但原则上不应低于 最近一年经审计的净资产或评估值; 4.发行人全部在有效期内的期权激励计划所对应股票数量 占上市前总股本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 15%,且不得设置预留权 益; 5.在审期间,发行人不应新增期权激励计划,相关激励对象 不得行权; 6.在制定期权激励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实际控制人稳定,避免 上市后期权行权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7.激励对象在发行人上市后行权认购的股票,应承诺自行权 日起三年内不减持,同时承诺上述期限届满后比照董事、监事及 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减持规定执行。 (二)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期权激励计划的有关信息: 1.期权激励计划的基本内容、制定计划履行的决策程序、目 前的执行情况; 2.期权行权价格的确定原则,以及和最近一年经审计的净资 产或评估值的差异与原因; 3.期权激励计划对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控制权变化等 方面的影响; 4.涉及股份支付费用的会计处理等。 (三)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对下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核查 意见: 1.期权激励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以上要求; 2.发行人是否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期权激励计划的有 关信息; 3.股份支付相关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及结果是否 合理; 4.发行人报告期内股份支付相关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 计准则》相关规定。
13.发行人在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时存在 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 行核查?
答:部分科创企业因前期技术研发、市场培育等方面投入较 大,在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前,存在累计未弥 补亏损。此类发行人可以依照发起人协议,履行董事会、股东会 等内部决策程序后,以不高于净资产金额折股,通过整体变更设 立股份有限公司方式解决以前累计未弥补亏损,持续经营时间可 以从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计算。整体变更存在累计未弥补亏 损,或者因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报表而致使整体变更时存在累 计未弥补亏损的,发行人可以在完成整体变更的工商登记注册后 提交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不受运行 36 个月的限制。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其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 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准日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形成原因,该情 形是否已消除,整体变更后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与报告期内 盈利水平变动的匹配关系,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影响,整体变更的 具体方案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整改措施(如有),并充分揭示相 关风险。 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对下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核查 意见:整体变更相关事项是否经董事会、股东会表决通过,相关 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改制中是否存在侵害债权人合法权益情形, 是否与债权人存在纠纷,是否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和税务登记相关程序,整体变更相关事项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等法律法规规定。
14.发行人存在研发支出资本化情况的,信息披露有哪些要求?中介机构应当如何进行核查?
答:(一)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要求 发行人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 6 号——无形资产》等相关规定 进行确认和计量。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阶段的支出,应按规定在同时满足会计准则列明的条件时,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在初始确认和计量时,发行人应结合研发支出资本化相关内 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对照会计准则规定的相关条件,逐条 具体分析进行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是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在后续 计量时,相关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摊销方法应符合会计准 则规定,按规定进行减值测试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 (二)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 1.与资本化相关研发项目的研究内容、进度、成果、完成时 间(或预计完成时间)、经济利益产生方式(或预计产生方式)、 当期和累计资本化金额、主要支出构成,以及资本化的起始时点和确定依据等内容; 2.与研发支出资本化相关的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摊销 方法、减值等情况,并说明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发行人还应结合研发项目推进和研究成果运用时可能发生 的内外部不利变化、与研发支出资本化相关的无形资产规模等因 素,充分披露相关无形资产的减值风险及其对公司未来业绩可能 产生的不利影响。 (三)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关注以下事项,并对发行人研发支 出资本化相关会计处理的合规性、谨慎性和一贯性发表核查意见: 1.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合理,是否与研发活动的 流程相联系,是否遵循了正常研发活动的周期及行业惯例,并一贯运用,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划分的依据是否完整、准确披露; 2.研发支出资本化的条件是否均已满足,是否具有内外部证 据支持。重点从技术上的可行性,预期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支持等方面进行关注; 3.研发支出的成本费用归集范围是否恰当,研发支出的发生 是否真实,是否与相关研发活动切实相关,是否存在为申请高新 技术企业认定及企业所得税费用加计扣除目的虚增研发支出的 情形; 4.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处理与可比公司是否存在重大差 异。
15.发行人存在科研项目相关政府补助的,在非经常性损益 列报等信息披露方面及中介机构核查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发行人科研项目相关政府补助的非经常性损益列报应当 符合以下要求: (一)会计处理要求 发行人将科研项目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的,应结合补助条 件、形式、金额、时间及补助与公司日常活动的相关性等,说明 相关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 16 号——政府补助》 的规定。 (二)非经常性损益列报要求 发行人应结合承担科研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 划、相关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方法、补助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的 相关性、补助是否具有持续性等,说明将政府补助相关收益列入 经常性损益、而未列入非经常性损益是否符合《公开发行证券的 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 1 号——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三)发行人信息披露要求 发行人应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公司承担科研项目的 内容、技术创新水平、申报程序、评审程序、实施周期和补助资 金来源等,说明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发行人应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名称、项目类别、实施周期、总预算及其中的财政预算金额、计入当期收益 和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等内容。 (四)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保荐机构及申报会计师应对发行人上述事项进行核查,并对 发行人政府补助相关会计处理和非经常性损益列报的合规性发 表核查意见。
16.《上市审核规则》规定,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和对本所发 行上市审核机构审核问询的回复中,拟披露的信息属于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披露后可能导致其违反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者 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可以向本所申请豁免 披露。对此在审核中应当如何处理?
答:发行人有充分依据证明拟披露的某些信息涉及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的,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应当在提交发行上市申请文件 或问询回复时,一并提交关于信息豁免披露的申请文件(以下简 称豁免申请)。 (一)豁免申请的内容 发行人应在豁免申请中逐项说明需要豁免披露的信息,认定 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依据和理由,并说明相关信息披露文件是 否符合招股说明书准则及相关规定要求,豁免披露后的信息是否 对投资者决策判断构成重大障碍。(二)涉及国家秘密的要求 发行人从事军工等涉及国家秘密业务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提供国家主管部门关于发行人申请豁免披露的信息为涉 密信息的认定文件; 2.提供发行人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出具的关于首 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申请文件不存在泄密事项且能够持续 履行保密义务的声明; 3.提供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对其已履行和能够持续 履行相关保密义务出具承诺文件; 4.在豁免申请中说明相关信息披露文件是否符合《军工企业 对外融资特殊财务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保密规定; 5.说明内部保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是否符合《保密法》 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因违反保密规定受到处罚的情形; 6.说明中介机构是否根据国防科工局《军工涉密业务咨询服 务安全保密监督管理办法》取得军工企业服务资质; 7.对审核中提出的信息豁免披露或调整意见,发行人应相应 回复、补充相关文件的内容,有实质性增减的,应当说明调整后 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泄密风险。 (三)涉及商业秘密的要求 发行人因涉及商业秘密提出豁免申请的,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发行人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并明确相关内部审 核程序,审慎认定信息豁免披露事项; 2.发行人的董事长应当在豁免申请文件中签字确认; 3.豁免披露的信息应当尚未泄漏。 (四)中介机构核查要求 保荐机构及发行人律师应当对发行人信息豁免披露符合相 关规定、不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不存在泄密风险出具专项核查报告。 申报会计师应当对发行人审计范围是否受到限制、审计证据 的充分性、豁免披露相关信息是否影响投资者决策判断出具核查报告。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爱玛科技董事长被留置,股价大跌市值缩水
- AMD股价下挫 发布新型AI芯片但未带来投资者盼望的信息
-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比特斯拉多出约40亿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300.4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大增168%
- 知名特斯拉投资人“心灰意冷”:持仓已砍半,AI和机器人都救不了它!
- 腾讯音乐Q2持续高质量增长:总收入71.6亿元,付费用户数1.17亿
- 微软Q4营收647亿美元净利220亿 盘后一度大跌7%
- 英伟达市值接近苹果 高增长可以持续吗?
- 优信发布财报:零售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预计2025财年业务量增长超200%
- 36氪Q4季报图解:营收1亿同比增7% 净亏1766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