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搅动美国公交市场的中国“鲶鱼”何以遭质疑)
新华网洛杉矶5月25日电(记者 郭爽)5月末,美国人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
一方面,美国地方政府、全球慈善组织等频频为比亚迪集团授奖,表彰其在推动中美合作、新能源技术发展、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洛杉矶时报》对这家总部位于深圳的公司连连发难,称其“表现糟糕”,美国地方政府对于这家中国公司的支持出于“政治”目的,如果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完全可以不依赖中国公司,而“选择曾于1961年在洛杉矶消失的无轨电车”。
美国工人在比亚迪电动大巴工厂工作(新华网记者郭爽 摄)
同一家中国公司,为何屡获肯定,又同时饱受质疑?
“对中国比亚迪的抨击的背后,正是传统行业对新兴技术兴起的抵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洛杉矶市官员评论说。
上世纪90年代,深受空气污染之害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曾尝试使用乙醇和压缩天然气取代以柴油为动力的公共交通,而在这一过程中,却遇到来自传统燃油企业的巨大阻力。当时的情景,正如同今天在美国公共交通领域推出革命性技术的中国公司。
如同一条“鲶鱼”,比亚迪搅动了整个美国新能源公交市场。
2011年10月,比亚迪北美总部在洛杉矶落成之时,美国公共交通领域几乎还见不到电动公交的身影。“自那时起,比亚迪已经在其美国业务上投入了2.5亿美元,已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了700多辆电动巴士和电动卡车,比任何其他制造商都多。”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比亚迪北美分公司总裁李柯对记者介绍说。
如今,已有200多辆比亚迪电动大巴行驶在美国境内,出现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主要街道、堪萨斯城的机场、斯坦福大学等美国高校校园、脸谱等高科技公司的园区……
“政治有时让我们分裂,但比亚迪公司创造的绿色事业还让不少(政治观点不一样的)人走在一起。”美国国会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凯文·麦卡锡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呈现出一种非常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
2013年,比亚迪公司在洛杉矶北部兰开斯特设立工厂。2017年,比亚迪在兰开斯特的工厂完成扩建。如今,这座首个由中国公司在美国独资建造的纯电动公共汽车工厂和动力电池工厂已为近900名美国蓝领工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新兴技术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正在推动美国公交行业发展的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比亚迪率先推出零排放电动汽车,是行业先锋和榜样,美国混合动力车全力支持比亚迪及其产品线。”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巴斯·古达尔齐在一份声明中评论说。
针对《洛杉矶时报》“爆料”比亚迪电动大巴出现的机械故障,丹佛地区交通部门车辆维护负责人史蒂夫·吉斯金在一份声明中说,“所有运输车辆,无论电力、CNG还是柴油驱动,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机械问题。而如何定义一个好的制造商,就是看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在丹佛市标志性街道运营的比亚迪客车队已帮助丹佛实现了环保、可靠、舒适和有吸引力等所有目标。”
“与任何新技术一样,无论制造商是谁,没有什么是绝对完美的。比亚迪的巴士产品超出我们的预期,特别是在实际行驶里程方面,成为比亚迪电动大巴的早期用户,我们深感自豪。”堪萨斯城国际机场汽车设备负责人肯尼思·威廉评论说,“现在,驾驶员已熟悉了新系统,我们看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以及更快乐的驾驶员。比亚迪消除了旧柴油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改善了工作条件、客户体验,并恪守承诺。”
作为一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难免会面对各种棘手的问题。除了产品质量,当地工会组织也曾对比亚迪提出过多次抗议。而如今,地方工会主席路德·梅迪纳却评论说,“在电动大巴领域,只有比亚迪的工人有工会组织,这意味着(在这家企业),工人在薪酬、利益和工作条件等方面享有发言权。”
2018年,《快公司》将比亚迪评为能源领域“全球最创新公司”;2017年,清洁空气联盟授予其提升加州空气质量奖,《财富》将其列入“改变世界”名单……
“幼苗出土后怎会不经风雨。”李柯对记者说,“不可否认的是,公共交通的未来将与电动公交同行。我们会坚持下去,并变得更强大。”
声明:投资者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