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是印度仿制药之王)
一部爆火的《我不是药神》将公众的视线拉到了印度仿制药上面,而在此之前,印度仿制药的地位几乎已经在癌症患者的世界里“封神”。回望印度仿制药发展的来路,从政府的“强行合法”到药企的借势崛起,“印度格列宁”引起的轩然大波不仅仅是一个巧合的个案,反而更像是印度药企的一个缩影。
“格列宁”的原型
《我不是药神》里的“格列宁”成了贯穿电影的一条主线,而聚焦了太多人关注的“印度格列宁”的原型,实际上是印度知名的制药集团NATCO生产的慢粒白血病“特效药”VEENAT。据了解,NATCO生产的药品几乎与瑞士诺华制药生产的原研药格列卫的成分及有效含量完全一致。相比瑞士诺华2.5万元/瓶的格列卫,NATCO的仿制药价格仅有980元。
本就是山寨来的生意自然不会出现垄断的迹象。印度最大的制药企业太阳制药、路平制药(Lupin)、格兰马克(Glenmark)、西普拉(CIPLA)等著名药企都有仿制类似的格列卫。而真正让NATCO火了的也不仅仅是这部电影,还有早前该公司仿制出的肺癌靶向药物及肝癌靶向药物易瑞沙和多吉美。
此前,德国拜耳研制出癌症专利药物多吉美,但使用该药物的成本每月超过5000美元,而在2014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也只有1570美元。因此,2012年,印度政府给NATCO开了绿灯,为NATCO颁布了首个药物专利强制需求证书,允许NATCO生产多吉美。易瑞沙与多吉美无二,省去了研发投入的印度版易瑞沙售价仅为原版易瑞沙的1/8,这使得易瑞沙成为仿制药的宠儿,也因此成为NATCO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这场仿制药的红海里,NATCO已经成为了印度药企的一个缩影。截至2015年,印度已有1.05万个制药单元、3000多家药企,而仿制药在印度药品市场的占比已经达到了70%左右。预计到2020年,印度仿制药出口额将达到400亿美元。
“山寨”的法宝
NATCO虽然不是印度数一数二的顶尖药企,但NATCO的发家史或许能够称得上是印度药企发展模式的一个模型:因廉价药而挫败西方国家的产品,再在这个基础上向海外市场扩张。虽然这个有些“野”的路子饱受世界非议,但“抓到耗子就是好猫”的逻辑确实为印度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数据显示,2017年印度药品市场规模已达到296.1亿美元,预计2011-2020年印度药品市场将保持11.3%的年均增速。到2020年,印度药品市场规模可能达到550亿美元。
印度最大的制药企业太阳制药就是这个改编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型。印度国内拔得头筹的太阳制药在政策的支持下开启了国际化的征程,但它选择的却不是在世界各地建工厂,而是通过兼并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
1996年,太阳制药首次收购了跨国制药公司Knoll的Ahmednagar,并对其进行改造以通过审批。一年以后,它又以7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底特律的Caraco药厂,从而进入了美国市场。2015年3月,太阳制药收购兰伯西实验室,印度两家最大制药公司的合并完成,印度最大的一家制药企业也正式面世。至今,太阳制药已收购了16家公司。
而印度仿制药企业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也不仅仅是策略的功劳,更重要的还是品质的保证。印度第二大制药企业雷迪制药或许能够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自主开发颇具影响力的止痛药物是雷迪制药在印度市场安身立命的资本,而在印度政府的扶持下,雷迪制药也开始紧跟潮流第一时间开发全球畅销的仿制药。2001年,雷迪公司开发的百忧解片成为该公司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首仿药。而这一首仿药之所以能够诞生,也有赖于雷迪公司在美国多年的市场研发调查。
来自世界的“黄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年5月,由于存在质量上的风险,中国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自5月14日起在中国境内暂停销售印度太阳药业生产的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而这也不是太阳制药首次面临质量危机。去年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一则药品召回新闻,称由于受到微生物污染,太阳制药自愿召回部分产品。而在2015年末,太阳制药的哈洛尔工厂就已经收到FDA的警告信,哈洛尔工厂正是太阳制药在美国的最大销售厂商。
树大招风,美欧国家的黄牌警告越来越多。从瑞士诺华因为格列卫的仿制而起诉印度政府那一刻开始,这个世界药厂就已经被其他国家盯上了。自从2014年5月以色列仿制药企业梯瓦制药召回了近4万瓶由其印度供应商Emcure公司生产的药品至今,已有6家印度制药企业被FDA列入了黑名单。
印度政府不得不出手了。去年8月,印度专利局决定授予美国辉瑞公司肺疫苗Prevenar13的专利权,同时禁止其他公司制造更便宜的疫苗副本,并且允许辉瑞公司直到2026年在印度都拥有独家销售权。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比特斯拉多出约40亿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300.4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大增168%
- 知名特斯拉投资人“心灰意冷”:持仓已砍半,AI和机器人都救不了它!
- 腾讯音乐Q2持续高质量增长:总收入71.6亿元,付费用户数1.17亿
- 微软Q4营收647亿美元净利220亿 盘后一度大跌7%
- 英伟达市值接近苹果 高增长可以持续吗?
- 优信发布财报:零售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预计2025财年业务量增长超200%
- 36氪Q4季报图解:营收1亿同比增7% 净亏1766万
- 联想控股2023年净亏损38.74亿元同比转亏,营收下降10%
- 腾讯音乐Q4及年报:在线音乐强劲增长,持续促进产业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