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ofo和摩拜,必须倒下一个)
当所有人都以为,单车市场格局已定,ofo和摩拜必经如滴滴和快的一样,最终走向合并的套路时,他们都错了。单车市场的变局,远比想象中复杂。但可以预见的结局是,ofo和摩拜必须倒下一个。
小蓝单车事件,是风投和创业公司关系的一个缩影,代表共享单车这个本该早早结束的“二人转”,又进入到新的“四国杀”,而这又标志着资本一贯“击鼓传花”游戏的终结。自此,合并已无戏,剩下的是单车生态的烂摊子以及风投们无限的焦虑。
一、小蓝的"复活",滴滴的焦虑
令人意外的是,做了傻事的小蓝竟然“复活”了。1月9日,滴滴出行宣布,正式与小蓝单车达成单车业务托管合作。未来一段时间,用户可继续通过滴滴App免押金使用小蓝单车。
根据托管安排,小蓝单车的品牌、押金和欠款等各项事务仍属于小蓝公司。滴滴将提供小蓝单车App用户押金、特权卡及充值余额可转换为等值滴滴单车券和出行券的备选方案,1月17日起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转换,或继续与小蓝公司沟通协商其他解决方案。
曾经的小蓝单车,对内打造最好的单车,对外率先进入国外市场,激进的政策,昂扬的精神,换来的是因管理团队的不成熟而导致的失败。其在海外市场的冒进铩羽而归,6月份一场不合适的推广活动,让一切情怀化为乌有,触犯了底线。
2017年6月2日,高管还在商讨是接受5亿投资,还是以1亿多美金的估值把公司卖给摩拜或ofo的时候,公司才成立半年。致命的营销让赖以生存的资金戛然而止,激进的政策雪上加霜,9月曝出问题,11月正式宣布解散。这个托管,虽然不是并购,但算是李刚对小蓝单车用户的交代。
然而,显而易见,对小蓝施以“复活术”的滴滴,暴露了它的野心和焦虑。
滴滴早期接受腾讯和阿里的投资,随后羽翼逐渐丰满,发展自己的战略,打造出行一条龙服务。其实这个时候滴滴与腾讯已经分道扬镳,投资滴滴的腾讯把摩拜加入自己的体系,与滴滴远距离出行到近距离出行的方案恰好相反,摩拜开始着手打造顺风车、专车等业务,直接与滴滴竞争。
按照这个思路,滴滴的想法是想将ofo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但ofo方面却希望双方是战略合作关系。滴滴将于近期在滴滴App内推出共享单车平台,平台将汇集ofo小黄车、小蓝单车和即将上线的自有品牌,未来还会接入更多单车品牌。
这是滴滴的野心,但从其目前的现状看,更多的是焦虑。如今,滴滴600亿美元的估值,早已如空中楼阁一般,现有的打车业务都根本无法支撑。所以可以理解,滴滴是多么想把单车这块业务拿下,为的是早一天看到那“坚实的土地”。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滴滴与ofo的裂缝,早在2017年11月底滴滴派驻ofo的几名高管集体“休假”后,便已无法弥补,这才导致了它急于打造自己的单车平台和自营品牌。
可是收编小蓝,根本无法改变滴滴的这场残局,反而让这座庞大的“空中楼阁”更加风雨飘渺。
二、共享单车大变局
共享单车这场大戏进行到下半场,风投、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政府已经悉数登场。从军阀混战般的“彩虹大战”,到两国对峙般的“橙黄之争”,再发展到如今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势。前中期的战斗讲的是老大老二打架,小弟悉数死去的故事。到了后期,两强对峙,加上外部政策的出台,粮草吃紧,导致了战斗已经不在阵前,而在背后利益集团的萧墙之内。
共享单车在近一年的野蛮生长中,速度之快,牵涉的问题之多让人瞠目结舌。
这场大战中,主角包括ofo和摩拜的创始人,及两家公司背后的风投滴滴、腾讯,还有搅局的阿里。他们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而这些行动源自于他们的动机和深处需求。
对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来说,为了实现理想或是捉住功成名就的机会,要不死抓公司的控制权不放,要不为了公司更大的利益让步。对于投资人来说,就是为了自己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或是取得控制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体系,或是争取追对风口择机退出实现收益最大化。
对于AT这样的巨头,他们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帝国,自己担当类似收税人的角色。光明正大的,给予资源支持;猥琐的,依靠自己的力量浑水摸鱼,赚每一分可以赚的钱。
就在各种利益的交织下,合并才变得如此错综复杂,困难重重。大家可能有个误解,ofo与摩拜合并的阻力主要在于两家公司的运营方式不一样,或是摩拜嫌弃ofo,两方创始人不同意。我们要分清谁掌握话语权,不合并就无法盈利是共识,ofo内部也有一些阻力。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对公司的重要决策干预很少,而投资人李斌与职业经理人王晓峰,资本意志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反观ofo,董事会中5个席位都是创始人团队,而最大的投资者滴滴有2个席位,创业团队是主导方。ofo方面积极运作合并事宜的从来都不是创始团队,ofo创始团队对于控制权的把握,让他们站在了合并的对立面。
ofo既要依靠滴滴等资本方的继续输血,又要保持住自己的控制权,引来了阿里入局,希望掌握更多的筹码来对抗滴滴,因此才会出现10亿美元阿里领投的新一轮融资。但是这只狼的引入,让局势更加复杂。
阿里有哈罗单车和永安行,深耕二三线市场,并将其作为支付的入口,没有必要直接参与。阿里给出的方案是这样的,其希望对滴滴的股份进行回购,与此同时砍掉戴威的一票否决权。如果阿里能顺利入局,确实能够拖延滴滴的入侵,但一票否决权是戴威的救命稻草,阿里也知道他不可能放弃。阿里的做法,明显就是待价而沽,趁机浑水摸鱼一把,看后面能不能再捞一些。
滴滴作为最大的投资方,计划把ofo纳入到体系内,就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控制权,宁愿多付钱收购摩拜。但摩拜背后是腾讯,正在打造出行全方案全面与滴滴竞争,所以腾讯也不可能放手,这就陷入了僵局,甚至是死局。喊合并喊得最响亮的朱啸虎,或许并没有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复杂的地步,嘚瑟变成着急,最后或许只有跺脚干瞪眼的份了。
行业格局需要改变,而各方利益的撕扯导致了僵局,这就形成了矛盾。大自然面对矛盾时,通常会强行选择一方,合并可能性很小。那么到了某一个节点,可以预见,混乱的单车市场就会变成必须倒下一个的悲剧场面。
三、ofo和摩拜必须倒下一个
既然合并渺茫,那么这个悲剧结局,要不落在ofo上,要不落在摩拜身上。至于是谁,就要看时间站在哪一边。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已经崩溃。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运营成本以及车辆损毁率,降低车辆维修及人员调度成本。共享单车对于公共资源的占有催生了政策出台,加上高损耗率,摩拜和ofo需要大量人的去做底层单车维护。按照现在的成本来算,这笔生意在现有模式下依然难以盈利。
摩拜和ofo的市场占有率都在45%左右,大城市自行车已经饱和,双方的市场份额差距没有拉开,非常接近。现在再去拼价格战、拼资本都没有意义了。只要两个公司耗着,就会产生财务黑洞,火速烧光投资人的钱。在盈利模式有巨大偏差和两家争持不下的情况下,资本可以疯狂,但从来不傻。当企业财务状况进入恶性循环,为ofo站台的投资人或许就会竭嘶底里地呼吁合并,以求退出。
所以,当合并不可行,共享单车真正竞争的不是谁的市场规模更大,而是谁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活得更加长久。
ofo和摩拜分别代表了两种模式,摩拜是典型的创业企业,通过对新的业务模式精耕细作,自己定义行业的标准,利用产品、业务和盈利模式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而ofo代表的是新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其目标是通过大量的铺张,利用资本暴力驱动,逼死别人,成就自己,然后是再探讨管理与精细化管理。
搞好了,投资者暴利,创业公司速成,成为新巨头公司或高价卖出公司变现;搞得不好,创业背负巨债,投资人套牢甚至血本无归,然后投资下一个。由于大规模的铺张、管理和维修的成本,ofo给自己挖的坑比摩拜深得多,时间站在摩拜这一边。由于摩拜的优势,其背后的投资者没有ofo的投资者那么着急,这样的模式下,ofo需要烧更多的钱,形势更加复杂,问题也更加严重,时间拖得越长,ofo在争斗中倒下的概率更大。
除此之外,共享单车的终局,已经演变为巨头生态布局的争夺战。而在这场战争中,腾讯支持摩拜,阿里支持哈罗,滴滴自己做平台加自营,ofo陷入话语权争夺的内耗。看起来,“腾讯+摩拜”的组合是最牢固的,为何?
阿里投资哈罗,完全是因为自己需要在单车领域刷存在感,没有实际竞争力。与滴滴分道扬镳的ofo呢?乱成一锅粥。以朱啸虎为代表的投资人,没有话语权,只能着急干瞪眼,引入阿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稀释滴滴的股权,以此降低滴滴的话语权,最终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滴滴建立自己的单车平台,除了无奈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这场单车的混战,虽还未结束,但结局却越来越清晰——ofo和摩拜必须倒下一个。
四、资本游戏的终结,不再嘚瑟的风投
滴滴和ofo是近年来中国的风投界催生的两只“巨婴”,滴滴看起来已经长成“巨人”。但这种用“激素”催生的“巨人”,即便再高再大,也是无本之树,悬浮于空中,没有扎根于土壤,没有经历日月风霜,没有根基,随时可能死掉。
ofo呢?自信心爆棚的风投们,欲效法滴滴,用同样的套路催生另一个“巨人”。如今,陷入不知所措的漩涡,陷入无法自拔的焦虑。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 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爆雷,股价遭重创拖累全球股市
- A股半导体并购热潮汹涌,36家企业引领产业整合新篇章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