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年新开店15000家,苏宁是不是在作死?)
2017年年末的“新零售”战场,巨头们厉兵秣马,山雨欲来。11月20日,阿里巴巴224亿港币入股线下零售巨头高鑫;12月17日,腾讯42.16亿元入股永辉超市;12月18日,唯品会宣布联手腾讯、京东。那么,面对以阿里、腾讯+京东主导的这个战场,志在重塑零售业态的苏宁何去何从?
苏宁当然也没闲着。12月5日,张近东拜访王健林,12月19日,王健林率一众房地产大佬捧场苏宁大开发战略发布会。时过境迁,如今地产、零售巨头们再度亲密互动,抱团取暖的意味更浓。而恰好也是在牵手阿里两年后,苏宁云商公告,已完成出售“盟军”阿里巴巴550万股股票,出售价约合62.2亿元,预计可为苏宁实现净利润约32.5亿元。
在12月19日晚的苏宁大开发战略发布会上,张近东表示,苏宁不仅要在2018年新开5000店,三年内更要实现15000家店,2000多万平方商业实体的落地,店面总数近2万家。看来,刚刚“补充弹药”的苏宁也要杀入战场了。但结局如何?观察君这里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被“小孩子”超越,处境尴尬全线落伍
“它们还是小孩子,和我们不在一个重量级。”这是2012年张近东对京东的一句评价。那年,他还与刘强东有一个著名的“赌局”,还爆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价格战。
如今,五年过去,京东已成为紧追BAT的电商巨头,苏宁却被甩在了身后。
互联网的变革就是如此迅速,转身稍微有些迟钝,就可能一败涂地。其实,苏宁在电商方面的起步并不晚。早在1999年,苏宁就开始研究8848并承办“新浪电品商城”。到了2005年,苏宁组建B2C总门店并上线“苏宁网上商城”。2009年,苏宁尝试“实体店与互联网业务共举”,将网上商城更名为“苏宁易购”。
可见,当时作为传统电器销售巨头,苏宁的嗅觉还算灵敏。但所谓“船大调头难”,缺少互联网基因的苏宁击败国美登上巅峰之后,向线上销售的转变有些太迟钝,且战术存在问题。
意识到落后于互联网大潮后,苏宁便开始了追赶。但直到2013年,苏宁将“苏宁电器”更名为“苏宁云商”,才将其经营策略从侧重于线下实体店扭转为“全渠道零售”,时机似乎有些晚了。因为2014年上半年,京东的营收就超过了苏宁线下加线上的整体营收。
此时,张近东想必会后悔当初的轻敌。于是,苏宁除了联姻阿里外,自己也开始全力进军互联网。视频、数字应用、音乐、游戏、咨询、金融、虚拟运营商等多个领域,每一个互联网的风口下都有苏宁的影子。
2013年10月,苏宁携手联想旗下的弘毅投资,花费4.2亿美元战略投资视频网站PPTV。同月,苏宁版“余额宝”零钱宝正式上线。除了线上理财产品,苏宁还依托于苏宁易购、易付宝推出了信贷平台“任性付”。
随后,团购风起云涌,苏宁云商于2014年全资收购满座网。
在直播行业竞争激烈的时候,2016年11月16日,苏宁以3.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龙珠TV。
等到了2016年年底,在各大电商都开始布局物流业时,苏宁收购天天快递。
可见,饱尝落伍之苦后苏宁在奋起直追,但四面出击的策略,给人疲于奔命的感觉。它在所触及的众多互联网领域中,从来都只是跟随者,在互联网细分领域头部通吃的形势下,不得不说,苏宁处境尴尬。
扣非之后面目全非,“同价”与“融合”相去甚远
在追赶之路上,无论是视频、金融、团购还是直播、物流等种种领域,苏宁想不想争第一,还是说采取的就是跟随战略?观察君以为,尽管苏宁已不做大哥很久了,但争做老大的野心仍在,只是力不能及罢了。
其实,从苏宁近几年的业绩来看,现在还能在战场上吆喝一下已属不易。
?
2014年至2017年前三季度,苏宁的净利润分别是8.67亿元、8.73亿元、7.04亿元、6.72亿元。而扣非之后,这几年均为亏损状态。而对比苏宁之前的财务报告,观察君发现,扣非后亏损这一现象出现在2013年之后,也就是苏宁开始向互联网转型之时。
其中,自2012年开始,苏宁的销售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有了明显增加,2012至2016年分别为12.01%、12.10%、12.95%、12.28%、11.74%,均保持在两位数。比如在2012年中,“广告促销费用”增加近4亿、同比增32.6%;“租赁及仓储费”增加近9亿元,同比增24.6%;“其它费用”增加5亿元,同比增36.3%;“人员费用”增加5.25亿,同比增14.6%。那些与电商业务相关的费用,如带宽服务器、流量购买、线上广告、物流建设、研发投入等就包含在上述四项费用当中。而自从2012年开始,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就居高不下,成为近年来苏宁扣非后亏损的重要原因。
?
从前文可知,2012年这一年,是苏宁与京东大打价格战的一年,也是其开始在线上发力,喊出“再造苏宁”的一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苏宁的线上业务营收增长迅速,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增速分别为78%、53%、61%,比京东同期高出10-20%个百分点。但是,苏宁的代价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毛利率的不断下滑,业绩的萎靡不振,甚至是扣非后的连年亏损。
造成苏宁业绩急剧下滑的原因,除了向互联网转向的大背景外,其“线上线下同价”的策略颇受诟病。
对比当下各大电商喊出的“线上线下融合”,苏宁在2013年就提出的“线上线下同价”似乎很有前瞻性。但在观察君开来,“融合”与“同价”,两字之差,内涵却大相径庭。
首先,苏宁在五年前提出“同价”概念,市场时机不成熟,人们对网购的理解还在加深阶段。第二,也是对苏宁最致命的,就是线上线下同价导致线上拖累线下。在线上业务还未打开一片地盘的时候,线下业务就受到了线上价格的猛烈冲击,等于全部暴露在了京东等电商的火力覆盖之下,导致业绩连年亏损(扣非后)。第三,由于苏宁本身缺少互联网基因,其线上与线下业务脱节,本想着双向引流,实际上效果却并不如意。
可见,不成熟的“线上线下同价”策略让苏宁以短击长,自废武功,外线战场没打开,根据地却岌岌可危。
而“新零售”风口的兴起,似乎又让它看到了新的希望。从12月19日的战略大会上也可以看出,苏宁已将“新零售”当成了决战舞台。但观察君以为,要实现一年新开5000家店,三年新开15000家,苏宁刚刚补充的“弹药”恐怕还真不够打的。
店面“大跃进”,财务状况面临大考验
201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苏宁全国目前共有店面1521家,其中云店272家。从2015年开始布局,苏宁云店就保持着快速增长。但是,相比于一年新开5000家的宏伟蓝图,以往的数据恐怕连零头都算不上。而这也就意味着,苏宁需要大把的现金流支持,卖股套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其实,除了卖掉阿里的股票补充现金流之外,苏宁能够调动的资金恐也已捉襟见肘。201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苏宁前三季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86.8亿元。这一数字在2016年还是-8.8亿。
?
一年时间现金流缩紧近80亿元,所以观察君才说,套现回流的这62.2亿元仍不够支持苏宁杀入“新零售”的战场。况且,这还是苏宁店面数量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而苏宁新开的5000家店面,显然要以近年来不断增加的云店来作为模本进行推广,其成本即便控制到最低,对现金流的需求恐怕都将是空前的。在这样的财务状况下,如果苏宁真要三年新开15000家,清仓剩下的0.81%阿里股票恐怕是早晚的事。
所以,在苏宁这场即将到来的店面“大跃进”中,其财务状况将受到空前的考验。而作为传统零售业巨头,对店面数量的迷信,恐怕会成为苏宁不能承受之重。
比如在12月19日讲话中,张近东表示,近两年苏宁每年新开店数量均在千家以上。而财报显示,近两年苏宁的店面总量变化不大,这也就意味着,苏宁每年也就有千家左右的店面被关门。开店的试错成本不低,现在苏宁经得起折腾吗?是不是应该收缩战线搞一下重点突破?
总之,“新零售”的战场已越来越热闹,国内的巨头们合纵连横,已排开了战场。腾讯入股永辉,“京腾计划”继续推进,联手加盟唯品会。而京东除了与腾讯联手,还拉上了网易严选。同时,京东到家一边与沃尔玛等商超合作,一边为百事、伊利等品牌开启O2O营销。百度也不甘寂寞,用最擅长的线上营销与更多的企业捆绑。而最早提出“新零售”的阿里,押注“盒马鲜生”后,又接二连三与银泰、百联、高鑫等实体商业大佬“联姻”,势头迅猛。
作为阿里的战略伙伴,苏宁的口号并不逊色。但与上述互联网基因纯正的后进巨头们相比,传统出身苏宁已尽显疲态,此番战略大会来助阵的小伙伴虽数量众多,但多是寒冬中的线下房地产企业,未见重磅的互联网巨头现身。
作为本身缺乏互联网基因的零售巨头,这几年苏宁不断在线上紧追慢赶,但从这次大会来看,其经营思路仍未脱传统零售商窠臼,拼店面,拼实体。而新零售的根本,是在拥有足够强大的线上实力后,对线下资源的整合、改造和赋能。是全方位的融合,而不是苏宁长久以来实行的线上线下同价。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 京东金融回应“挤兑”传闻:称相关言论完全失实,资金安全受监管保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