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讯,“搞金融,必须要坚持有牌照,要纳入监管,监管要全覆盖。”近期央行领导连续两次在公开发言中强调金融持牌、监管全覆盖。此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金融是负外部性很强的行业,必须有市场准入。通过牌照管理等方式将金融活动的负外部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事实上,国家层面对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的强监管早已不是口头上的强调。
强监管重磅来袭,且“双管齐下”
一方面,“双降”政策的落地、整改之下的转型、互联网小贷牌照申请标准的提高等等,无疑让互联网金融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与此同时,正规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面临着比往年更频繁、更深入的监管,包括监管领导的检查调研、银监局入驻企业式监管、异地银监局领导现场检查督导调研等诸多监管活动。
另一方面,持有“类金融”牌照的机构也将迎来强监管。有媒体报道,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地方练就“火眼金睛”,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在坚持中央统一规则的前提下,压实地方监管责任,加强金融监管问责。
据了解,在具体措施方面,各级地方金融工作部门将加挂金融监管局的牌子,并将原金融工作局的职能分为服务、监管、执法三大块,重点强化监管、执法两块工作。地方将赋予金融监管局相应的执法功能,并配备执法人员。不仅如此,各级地方金融工作部门下属各区也将设立独立的金融监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
目前,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对象主要是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公司等具有金融属性但没有从一行三会等取得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公司,一般被归为持有“类金融”牌照的机构。各级地方金融工作部门加挂金融监管局牌子可谓直指此类机构。
正经金融牌照“一照难求”
在监管政策不断深化、合规进程提速、监管谨慎护航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行业无“牌照”时代正在终结,金融牌照价值凸显,其市场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目前,在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领域炙手可热的牌照包括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民营银行牌照、直销银行牌照、互联网小贷牌照、第三方支付牌照等。
其中,民营银行还都是试点模式,截至目前全国获批筹建的民营银行共18家(含独立法人直销银行1家),其中8家以“互联网银行”定位,它们分别是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华通银行、亿联银行、众邦银行、苏宁银行、中关村银行。目前,民营银行在沿海地区已得到基本覆盖,发展趋势正向中西部倾斜,但因门槛颇高,有资格参与试点的企业并不多。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虽然已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了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但实际上,拟发起股东想要成功申请到一张消费金融公司牌照仍面临发起资格(营业收入、净资产、连续盈利)、入股资金等重重限制,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中对股东“承诺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的要求,也使消费金融牌照显得更为珍贵。
互联网金融平台有三大要素,分别是资金端、资产端,以及中间的交易环节。在资金端,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经金融牌照的“一照难求”,直接导致了小贷牌照、特别是互联网小贷牌照的异常火热。那些没有机会或资质受限无法申请民营银行、消费公司牌照的互联网公司、上市公司及P2P网贷平台对互联网小贷牌照趋之若鹜。
与传统小贷公司相比,网络小贷不受注册地范围限制,业务范围最大可做到全国。近日,就有某上市公司以3500万买下了一张网络小贷牌照。而有消息称,业内有几家P2P平台争抢一块互联网小贷牌照的现象,令卖家报价一下子抬高了20%。
除了资金端,很多企业也瞄准了中间交易环节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前我国共发放了271张支付牌照,在经过了前段时间的监管风暴之后仅剩下247张。资源稀缺,往往是价高者得。有牌照中介透露,“在支付牌照类型中,移动电话支付的牌照价值在降低,收单牌照也没涨多少,唯独互联网支付牌照炒得厉害,一般地区性的银行卡收单牌照约2亿-3亿元一张,全国性的银行卡收单牌照约5亿元一张,互联网支付牌照约6亿元,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牌照起码8亿以上,全牌照10亿起步,贵的能达到20亿甚至更多。”
金融牌照化之后,大量没有金融牌照的公司会陆续退出市场,对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未来,牌照显然是合法经营的敲门砖,不过,如果想要在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立足,获得牌照远远不够。
牌照之外,什么才是制胜关键?
那么,在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领域,合规持牌的金融机构该拿什么出来拼?靠什么取胜呢?以下几个问题值得业内人士 思考。
首先,有没有能力服务到那些不被传统银行所覆盖的长尾的80%的人群,真正做到普惠金融?
第二,在消费者消费边界越来越弱,属地性越来越弱的情况下,能不能快速、充分地研发有弹性的金融产品并适配到线上、线下的场景当中,真正做到场景金融?
第三,在消费金融客户量大,违约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能否从获客到审批,到风控再到贷后管理、催收、客服等各个环节做到最佳价值管理,实现高效运营?
第四,在市场资金紧俏,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否摆脱高资本、高资产的运作方式,打造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资产运作模式?
金融机构如果要做到以上几点,无疑需要巨大的科技、人才投入,未来的消费金融市场“牌照+科技”或许才是最佳拍档。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 鸿蒙概念龙头大涨超9倍,北交所与新能源板块引领A股强势行情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