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苹果、谷歌大战微软、亚马逊,美国AI产业爆发南北战争)
在美国的科技界,西雅图时不时会和硅谷干上一架。
在如今炙手可热的AI市场上,来自西雅图的微软和亚马逊正叫板从硅谷走出来的苹果和谷歌。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7全球市值Top100公司排行榜,微软与亚马逊的市值分别排在全球第3、4位,仅次于其矛头所指的苹果与谷歌母公司Alphabet。
但随着微软和亚马逊史无前例的合作,来自西雅图的科技巨头们似乎已经掌握了这场科技战争的主动权。
不仅如此,如今的微软还在摩拳擦掌的加速储备AI人才。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来,微软人工智能事业部人员数量快速增加,从最初的5000人左右已经增长到目前8000人规模。
此外,微软和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牵手也打开了一个想象空间。除了微软和亚马逊,同样身处西雅图的还有咖啡连锁星巴克和工业巨头波音。
微软破天荒联手亚马逊
在今年4月举行的IT领袖峰会上,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人工智能及微软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就曾透露,微软人工智能事业部已经有7000多个工程师和科学家。
“还在继续招人,因为Pony(马化腾)和Robin(李彦宏)经常来挖我们的人,Jack(马云)也挖。”面对坐在一旁的马化腾,沈向洋这样调侃道。
而马化腾给出的回应是,“腾讯在微软(总部)西雅图还设置了一个实验室。因为很多微软的人不愿意离开西雅图,所以我们就在旁边设实验室,没办法,人才就是这样。”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同样是诞生于西雅图的科技公司,微软和亚马逊似乎更习惯以竞争对手姿态看待对方,亚马逊如今年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的AWS云服务,正是老牌IT公司微软Azure云服务平台拼命追赶的方向。
这一次,让西雅图“双雄”握手言和的由头,两家当下的重头戏:人工智能语音助手产品。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此前在自己的推特主页上宣布:“Alexa交了个新朋友。” 而亚马逊旗下语音助理Alexa的“新朋友”正是微软旗下的同类人工智能产品Cortana。
上述合作令人出乎意料之处在于,虽然之前亚马逊、微软、苹果和谷歌都已经推出了各自的数字助手,但四家的产品彼此一直并不兼容。
但如今微软和亚马逊的合作表示双方希望携手改进语音助手。具体来看,两家在智能音箱和语音助手领域的合作包括:在装有Alexa的设备上,用户可以呼唤Cortana并且使用微软的办公功能;而在Windows 10等设备上呼唤Alexa时,也可以直接在亚马逊上买买买,并且使用Alexa的Skills。
亚马逊全球副总裁、亚马逊中国总裁张文翊此前称,Alexa系统在全球有上万的合作伙伴,不但有软件开发商、应用开发者,也有全球智能设备制造商。目前,Alexa可以提供超过15000项功能应用。
而微软的Cortana目前在全球也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微软的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7月30日,Cortana已拥有超过1.4亿用户。
但是对于Alexa与Cortana联手的影响力,现在来看还要打些折扣。
由于亚马逊的Alexa主攻的智能家居领域,而微软的Cortana则更偏向专业领域,具体怎么进行结合还是两家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亚马逊会核心在自己技术,两家的合作不会太紧密。”Rokid创始人兼CEO Misa这样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谷歌、亚马逊宿怨已久
相比亚马逊和微软如今在人工智能上的“蜜月”期,亚马逊和谷歌似乎结怨已久。在2017年2月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年度报告中,谷歌的母公司甚至将亚马逊放在了所有竞争对手的首位,表明二者在云计算、搜索和语音控制设备上均有竞争。
此前,谷歌的人工智能产品AlphaGo通过挑战围棋棋手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不小的人工智能热潮。对此,连沈向洋也表示在人工智能的IQ上,友商的人工智能产品AlphaGo做得不错。
随着最近的“YouTube事件”爆出,亚马逊和谷歌矛盾日益公开化。
有消息称,YouTube母公司谷歌决定不再向Echo Show提供YouTube服务。而Echo Show是亚马逊5月推出的最新款Echo音箱。对此,亚马逊和谷歌各执一词,亚马逊认为这个举动伤害了用户,而谷歌称Echo Show上部署YouTube违反了服务条款。
亚马逊的Alexa语音识别系统第一个落地的产品就是Echo系列设备。2016年搭载着 Alexa的Echo一度占据智能音箱市场88% 的份额。但谷歌在亚马逊之后迅速发布了Google Home,该产品在去年11月正式发货后成功在去年第四季度抢夺下10%的市场份额。
有消息称,在10月份的发布会上,谷歌还将发布一款迷你版的Google Home智能音箱,而这款产品无论是价格还是款式都是直接对标亚马逊Echo Dot。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