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众、通用、本田等半月内共召回760多万辆汽车)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汽车行业的几大车企接二连三的宣布,对部分产品进行召回,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短时间内最大数量的汽车召回。记者注意到,先是在9月14号,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大众汽车包括进口大众、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召回部分进口大众、奥迪、西雅特、斯柯达品牌以及国产大众、奥迪品牌,共计486万多辆。紧接着9月15号,通用汽车包括进口萨博及欧宝品牌,以及国产雪佛兰及别克品牌,宣布共召回近253万辆汽车。随后的9月25号,广汽本田召回部分国产雅阁、飞度、锋范等汽车,共计24.5万余辆。半个月内,几大车企召回汽车数量的总和760多万辆,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高田产安全气囊不安全
如此庞大数量的召回都指向一家日本的供应商——高田公司,因为它配备给整车厂的安全气囊不安全。记者综合了大众、通用、广汽本田的召回原因:部分车辆的驾驶席或副驾驶席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气囊展开时,这些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几大车企均表示,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安全气囊,以消除安全隐患。不仅如此,长安福特、华晨宝马等多家车企此前也宣布召回部分车辆。记者了解到,这次高田气囊事件在中国共涉及30多家整车企业,涉及车辆2000万辆左右。
汽车行业专家 张毅:消费者不要以为无所谓,我那个安全气囊不一定就会出问题,抱着那个侥幸心理,有时安全气囊不但起不到保护你的作用,还起到杀手的作用,对这个生命安全是很危险的。
专家:问题气囊犹如“割喉刀”
问题安全气囊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伤及车内人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据了解,从劣质的气囊弹射出碎片状的金属,犹如割喉刀,直接刺向假人的面部、颈部。这是怎么回事呢?专家拿来一个装在方向盘处的气囊现场演示说:气囊是折叠在方向盘里的,当车辆发生碰撞时,点爆装置迅速点燃这个气体发生器里的助燃剂,助燃剂释放的能量迅速通过气体发生器上密集的排气小孔,使气囊即刻膨胀展开。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刘志新:当然这个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如果能量设置不好的话,很容易把这个冲破。冲破完以后,这些碎片就会像飞镖一样穿过这个气囊,直接飞向乘员的位置。
原来,犹如割喉刀的碎片状金属物体,是这个气体发生器的壳体破碎后形成的。专家指出,高田气囊的气体发生器里面装的是不稳定的硝酸铵助燃剂。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刘志新:它主要还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使得硝酸铵的介质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片状变成了粉末状。从而在爆炸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爆炸当量,使得气体发生器的壳体发生了破裂。
专家指出,车辆发生碰撞时,要求气囊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充满展开,它的展开速度大约在每小时三百公里。如此之快的速度,要严格保证人员的安全性。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刘志新:这里边我主要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气囊必须要和安全带匹配使用。第二点就是在气囊展开的区域,要严禁放一些饰件、香水瓶等等。会很容易造成一种飞溅或者是像子弹一样飞出去。
高田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
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造成多起人员伤亡事件,高田公司为此支付了巨额罚款和赔款,公司也已于今年6月申请破产保护。自2008年,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安全气囊发生了第一起致命事故后,到2017年2月底,已造成近200人伤亡事故。2014年,高田气囊开始发起全球性大规模召回。2017年1月,高田承认隐匿安全气囊会致命风险长达15年,同意支付2500万美元罚款,另加1.25亿美元对受害者家属的补偿,以及8.5亿美元支付汽车制造商召回的成本。截至2017年5月,因为高田气囊存在安全隐患,本田、丰田、日产、宝马、奔驰、特斯拉等19家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市场召回汽车高达1.2亿辆。2017年6月,高田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专家:零部件集中 更应注重安全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元,比特斯拉多出约40亿
- 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300.40亿美元 净利润同比大增168%
- 知名特斯拉投资人“心灰意冷”:持仓已砍半,AI和机器人都救不了它!
- 腾讯音乐Q2持续高质量增长:总收入71.6亿元,付费用户数1.17亿
- 微软Q4营收647亿美元净利220亿 盘后一度大跌7%
- 英伟达市值接近苹果 高增长可以持续吗?
- 优信发布财报:零售量环比同比均增长 预计2025财年业务量增长超200%
- 36氪Q4季报图解:营收1亿同比增7% 净亏1766万
- 联想控股2023年净亏损38.74亿元同比转亏,营收下降10%
- 腾讯音乐Q4及年报:在线音乐强劲增长,持续促进产业共赢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