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讯,9月4日,央行等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一纸令下,昙花一现的ICO在国内开始走向末路。
央行对ICO定性"涉嫌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严重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要求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正是ICO走向末路的开始。
从“兴起”到一刀切,业内关心的是,ICO究竟达到了多大的规模?
ICO募资约70亿元
对于ICO市场规模,业内一度猜测达到数百亿以上。7月25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截至7月19日,ICO市场累计成交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
据零壹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4日央行政策落地时,国内平台发起的ICO项目募集资金总额约在60~70亿元。
9月3日,国家互金整治办下发《关于对代币发行融资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时,曾附录60家ICO平台名单,名单内平台在此后成为各地方政府摸排的对象。
实际上,据零壹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9月11日,至少有73家平台曾开展ICO服务。目前,48家平台已宣布暂停违规业务,包括中国地区的ICO项目发布以及代币交易服务;另有14家平台网站已无法打开。这73家平台中,2017年上线平台为47家,2016年上线平台15家,未披露上线时间的有9家,另外2015年有2家。
从平台所属地域来看,北京共有10家、上海12家、深圳7家,一线城市总共29家;其他区域37家,另有7家未透露所在地域。此外,香港有4家。
ICO模式纷繁,监管落地后项目“出海”
ICO被“一刀切”后,ICO所催生的各类模式"浮出水面"。
据零壹财经观察,国内主流ICO平台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专营第三方平台,国内共有35家该类平台;第二种是传统众筹+ICO模式,共有4家;第三种是虚拟货币交易+ICO模式,共有24家;第四种是因为虚拟代币而衍生出的上下游企业,如虚拟货币钱包、导航门户等,共有3家。
9月4日央行《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发布后,约数十家平台出现网站无法打开、隐藏ICO项目等现象,这些平台涉及ICO项目至少有177个。
随着监管一刀切政策落地,关于ICO的风险出现隐蔽化的趋势,一些ICO项目开始走向海外、走向私募渠道,这些隐蔽的风险正在考验监管的智慧。
- 蜜度索骥:以跨模态检索技术助力“企宣”向上生长
- 特斯拉CEO马斯克身家暴涨,稳居全球首富宝座
- 阿里巴巴拟发行 26.5 亿美元和 170 亿人民币债券
- 腾讯音乐Q3持续稳健增长:总收入70.2亿元,付费用户数1.19亿
- 苹果Q4营收949亿美元同比增6%,在华营收微降
- 三星电子Q3营收7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受一次性成本影响下滑
- 赛力斯已向华为支付23亿,购买引望10%股权
- 格力电器三季度营收同比降超15%,净利润逆势增长
- 合合信息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稳健:营收增长超21%,净利润增长超11%
- 台积电四季度营收有望再攀高峰,预计超260亿美元刷新纪录
- 韩国三星电子决定退出LED业务,市值蒸发超4600亿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